试论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2015-12-24陈宇成
陈宇成
(邳州市占城镇中心小学,江苏 邳州 221300)
试论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陈宇成
(邳州市占城镇中心小学,江苏 邳州 221300)
在一轮又一轮素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逐步走上现代化、高效化、创新化的教学道路。新教育要求在教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作者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为例,对如何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看法。
《品德与社会》 教学效率 多样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改善该门学科教学,提高其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试从以下三方面做些探讨。
一、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谈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之前,不妨先探讨传统教学方式现状。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可以看出,由于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应试教育方式下一变再变,但是无论怎么改变也摘不了应试教育的帽子。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教材为中心,以大纲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单一的、枯燥的说教行为,这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玩性十足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件煎熬的事情,在这种教学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很难对品德与社会产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终究意识不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在意义。
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中,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采用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一种综合性的、多样化的教学行为,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表演教学法、实地调研法、合作讨论法等,这些方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都需要达到一些特定的条件,对于枯燥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对于故事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表演教学法;对于争议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合作讨论教学方法。总之,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偏爱的方式,为每一堂课精心选择一种或几种最适宜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这一章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生命有足够的认识,也为了让学生更珍惜自己的生命,我在教学时为学生布置了一个名为“毒品与生命”的演讲题目,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有关的知识,快速地了解看似远离我们生活的毒品原来与生活如此贴近,从而让学生从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中清楚地认识到毒品带给身体、家庭及社会的种种危害。这样在对演讲的精心准备中,学生便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对“珍爱生命”的认识,从而在宽松而积极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直观形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安排的教材内容看,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较零碎,如此饱和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的学习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存在一些较抽象的名词解释,对于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很多教师都进行中文字的讲解和灌输,由此造成某些学生在听了教师的讲解之后感觉像是在云里雾里一样,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教学现状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教学的表现方法不够直接,小学生适用于直观化的表现方法,思维可以说是“一根筋”,如果教师用抽象的语言概括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名词,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因此直观化的表现方法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近年来,新课改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提供了新型的表现方法,其中具有形象直观特点的有不少,如实例列举、图画展示、动画模拟、游戏教学等都是较流行的表现方法。在直观性教学中,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感知抽象的名词解释,化抽象为具体,学生面对抽象的名词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但是一旦以具体和实物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那么所有的疑惑和不解都会烟消云散。
例如在教学与“规则”有关的内容时,某些不懂得直观教学法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规则是运行和运作应该遵循的法则。”试问:学生知道什么是运作,什么是法则吗?也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将规则概念简化为“规则是规定出来的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那么某些学生不禁要问了:“制度是什么呢?”可见用文字解释文字的教学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教学这一课的内容时,首先我会让学生看到“规则在哪里”。在教学之前,我先为学生播放“行人等红灯”的场景、“玩游戏”的场景、“认真听讲”的场景,在三段视频播放完之后,我问学生:“你们能概括出这三个场景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吗?”学生很容易就会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紧接着我问学生:“第一段视频行人为什么要等红灯呢?第二段视频学生玩游戏时为什么不会出现混乱的场面呢?第三段视频为什么没有学生在课堂上吃零食和聊天呢?”所有的学生虽然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最后我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这个段视频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规则,规则就是交通规则、游戏规则、课堂规则。”学生瞬时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规则。在我的提示下,一些学生从生活中总结出各种各样的规则,由此可见无需让学生背诵规则的定义,也可以高效地理解规则的概念。
三、利用“大社会”丰富“小社会”
从日常教学不难发现 《品德与社会》就是一个小社会,而学生走出品德与社会课堂面对的就是一个大社会,在现如今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与社会教学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小社会”脱离“大社会”。可以说在小学众多的学科中,只有《品德与社会》是最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一门学科,但是如果让这门课程长时间脱离学生现实的生活,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不到有效提升,也就使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很难再上一个层次。那么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还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本真,让“小社会”与“大社会”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率。
一方面,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带到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围绕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行的,也就是说,教材中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都存在一些生活小缩影与其对应。例如在教学“我生活的社区”这一课时,某些教师讲解这一课内容的方式无非就是照本宣读,即使是在教学中提到的一些生活的现象,在教师机械的讲读下也变得与生活如此遥远。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我认为教师应该学会认真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鲜活的案例辅助教学。在讲解这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些居民会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种植果蔬的形式是否值得我们去提倡呢?”这个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问题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说:“这当然值得提倡了,经济环保又实惠。”有学生反驳道:“小区是公共场所,是我们休闲娱乐的地方,不是某一个居民的私人用地,这种形式是不提倡的。”看到学生讨论得如此激烈,我借此提出一个辩论的题目:“居民会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种植果蔬的形式是否值得我们去提倡。”这样在如此贴近生活又饱含争议的话题辩论中,学生自然学到更多的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在学习一些新知识时,教师带着学生走进社会,开展一些实地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学习的理论实施,更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意义何在,从而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高效化、现代化、创新化的教学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做出积极的改变,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并对新型的教学方式展开积极的追求,从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1]洪敏.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组织策略的运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年03期.
[2]魏晓梅,陈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