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5-12-24丁旭峰毛加明
丁旭峰 毛加明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探索
丁旭峰 毛加明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网络舆情具有主体的多样性、内容的多元性、观点的差异性及影响的深刻性等特征,对大学生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有积极价值,又有负面影响。思政课老师要找准网络舆情视域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价值引领,开展实践教学,加强互联网服务,等等。
网络舆情 思政课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自媒体的广泛运用与普及,人类已进入网络社会时代。网络舆情不仅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交往方式、思维观念、价值取向,而且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改革机遇。因此,在网络舆情视域下探讨思政课教学改革,完成思政课教学的光荣使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征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就是人们以互联网为载体,在BBS、百度贴吧、论坛、社区、微博、微信、QQ、飞信等网络平台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或个人事务信息进行表达或传播的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建议交错的总和。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发生、发展、高潮和消退的完整链条。一般来说,它要经历媒体报道或网民爆料,众多网民参与交互讨论和传播,再通过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进行采访挖掘、深度跟踪报道等过程。从表象看,网络舆情是网民对某一事件在网上的意见情绪表达,但实质上是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1]。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
网络舆情信息纷繁复杂,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意识、政治倾向、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网络舆情除具有快捷性、交互性、开放性、突发性、隐匿性等特征外,还突出表现为:
1.网络舆情主体的多样性
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皆是“新闻记者”。上至绅士精英、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下里巴人,不论三教九流,只要会上网打字,都可以通过网络对某一议题发表看法、宣泄情绪、转摘评论,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多样而又复杂。
2.网络舆情内容的多元性
网络议题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涉及大到“阳春白雪”的诸如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内政国防外交;小到“下里巴人”如乡间村里、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话闲聊、娱乐八卦,衣食住行等民生事件。只要是人们日常生活关心或者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皆可以成为网络舆情内容。
3.网络舆情观点的差异性
同一个议题,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职业,人们的观点、看法可能是大相径庭,甚至相反。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网络舆情显得很混乱很复杂,让人莫衷一是,让大学生很难选择。
4.网络舆情影响的深刻性
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十分强大。对个人而言,小到可以影响人们对某件事情的正确看法,大到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三观”,乃至终生;对国家或社会而言,网络舆情可以影响当地政府正常的工作秩序,或扰乱某地稳定的社会秩序,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安定团结。
二、网络舆情的价值意蕴
(一)网络舆情的积极价值
1.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办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2]从网络舆情主要参与者的大学生主体来说,他们通过多种网络平台自由、平等地参与舆情表达的同时,会依据内心的道德信念、已有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约束情感表达,管控语言行为,自发地契合道德法律的规定,实际上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自由、法治、友善、平等、诚信”等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就网络舆情的内容而言,或是涉及国际经济政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等大事,或是大学生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反腐、教育、医疗、环境、住房、就业等社情民生问题。大学生在浏览、转载、发表意见建议时,同样会用自己已有的道德规范、价值判断评判分析舆情,发表见解,这无疑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发地形成和践行着“自由平等、爱国民主、文明诚信、敬业友善”的价值理念。
2.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
思政课是教育大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渠道;是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理论素养,外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和行为习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在传授这些理论时,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众化、时代化,化抽象为具体、一般为特殊。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做细做小做实,落地生根接地气。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无不是当代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因此,将网络舆情作为典型案例教学资源引入思政课,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辩证分析网络舆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观点考察网络舆情,将会大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
(二)网络舆情的负面价值
1.网络舆情影响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网络舆情主体的多样复杂性,内容的多元性,观点的差异性,大学生面对网络舆情往往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舆情。如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凭借其网络技术的优势和话语霸权,打着“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的“普世价值”的招牌。蓄意制造网络舆情,煽风点火。同时,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一部分人滋生出唯利是图、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充斥网络。面对网上的信息良莠混杂,对于涉世未深,怀揣美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过程中,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来说,极容易被蒙蔽,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网络舆情给思政课带来的消极影响
网络舆情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对思政课提出严峻挑战。首先,挑战教师主体地位。思政课教师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一定的网络技术和熟悉网络话语,才能娴熟地分析应用网络舆情,引导学生。其次,挑战教学内容。网络舆情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又有落后的封建主义价值观,共同挑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挑战教学方法。传统的说教方式受到冲击,教师需要及时改变,适应网络教学方式,利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与学生交流,正确引导并教育他们。最后,挑战教学环境。网络舆情的平等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立体性、动态性的特点激活了人的创造性思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从相对封闭、静态走向开放、动态,思政课教学环境出现复杂、难控的局面。
三、网络舆情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和思政课教学产生深刻影响的现实面前。思政课老师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网络舆情视域下思政课教学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校思政课的首要目的是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教育学生。一是营造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契合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和需求,主动引入网络舆情,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倡导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交锋,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在交互互动中自己得出结论。作为导演的教师,对全场互动讨论过程进行隐形的控制和引导,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全面总结点评,彰显主流价值观点,并尽力获得同学们的认可。二是始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宏观上、整体上分析问题,深入思考网络舆情事件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透过网络舆情现象看清本质,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提高学生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的兴趣与能力。这样,教师把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网络舆情实际紧密结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3]。
(二)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4],面对网络舆情呈现的信息海量、矛盾叠加、问题交织、观点纷杂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在和同学们讨论、分析、网络舆情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凝聚学生共识。要善于抓核心、抓关键,强化网络舆情中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学生认同,在包容多样中使学生形成思想共识。要结合网络舆情中与大学生有关学习烦恼、生活问题、交友情感挫折和就业创业压力等相关问题,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有效地回应他们的关切。针对事关国家利益、民族团结等时政类舆情要旗帜鲜明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态度坚决地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毫不含糊地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用时尚的语言、幽默的话语、平和理性地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理想与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网络舆情是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表现,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由现实物质利益决定。同时作为意识反映的网络舆情深刻地反映了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利益格局、社会分层、生活和工作方式等呈现出多元多样易变的特点。因此,思政课教学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判断、把握需要根源于伟大的实践,根源于现实的生活。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让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近社区农村,走进机关企业,下基层,接地气。通过参观、访问、走访、考察等实践教学形式,感受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认识勤劳勇敢、埋头苦干的人民大众,体验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体认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客观、理性、辩证地分析、认识网络舆情,吸收网络舆情的正能量。使思想得以升华,心灵得以洗礼、境界得以提升,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力量,也真正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加强互联网服务和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5]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求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统筹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网络氛围。一是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开设各种国内外时政热点或大学生思想动态专题栏目,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二是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意见领袖,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三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交互沟通。既能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对学生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又能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的利益诉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6]。
[1]阎高程,高国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网络舆情的价值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3]白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14,(10).
[4]梁永郭,耿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教学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4,(4).
[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6]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5-01-20.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网络舆情视阈下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2013SJD710003);全国机械行业中心《网络舆情视阈下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