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环境育人

2015-12-24陈琴

文教资料 2015年2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校园文化育人

陈琴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浙江 奉化 315500)

也谈环境育人

陈琴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浙江 奉化 315500)

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挑战,为走出学校德育工作困境,学校德育应从只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到兼重“环境育人”转变,探索从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构建校园良好文化环境,以开辟育人新境界。

育人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新境界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几个明显特点:(1)工作内容繁杂。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大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养成,学校的校风、师风、学风的形成,无不是德育工作的范畴;(2)工作强度大。凡是有学生的地方,凡是学生在校的时间就离不开德育工作者。作为寄宿制学校,从周一到周日,从凌晨到午夜都是工作时间;(3)工作难度高。在社会转型期,产生了许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新观念,但同时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如金钱至上、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另外,多维信息的传播,使目前文化环境良莠并存,不良影视、不良文化直接影响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的健康发展,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正确的美丑观、善恶观缺失,理想信念动摇,法制观念淡薄,行为习惯偏差,自我中心,自私、偏激等现象,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挑战。为了走出学校德育的现状,积极探索“环境育人”的新模式,成为当下德育工作者重要课题。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环境是育人的隐形课堂,过去我们强调教育功能和途径时,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对“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但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价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校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诚如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的那样:“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对优化育人环境,真正落实德育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等。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环境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环境的构筑就从这三个层次推进,从表及里、由浅入深,影响、规范、熏染直至塑造学生,开创学校育人的新境界。

一、以校园物质文化育人——精心构筑校园文化的外显层面: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物”的品位

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2]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更是学生进步、成长的摇篮,一个充满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让每一名学生接受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同时,更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性化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一)让“校园环境”处处说话。

校园物质环境不仅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物理空间,还是精神的外化、文化的表征,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学校在保证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的基础上,更要重视校园内人文环境建设,使之成为“一部具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特别要发挥师生的主体性,让师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展示师生自己创作的作品;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引导和熏陶,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染和塑造。

(二)让“教室文化”催人奋进。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展教室文化的个性化设计活动,把教室环境布置成会说话的“教育者”,各班的布置可各具匠心,从由班级集体讨论决定的《班级公约》、班级口号、班风主题词、班歌,到各种具有年级、班级特色的激励语、班级园地等,都彰显每个班级的个性特点和班级类型,如严谨型、民主型、活泼型、自主型、情感型等,无论哪种类型都对营造赏心悦目、积极上进的良好课堂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让“宿舍文化”温馨典雅。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用很大篇幅对环境育人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寝室管理尤其要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一个寝室就是一个小家,让每个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不单指内务的整洁,还包括寝室的主题、个性化的床位表、各具特色的宿舍名字、门上的文化、室徽等,宿舍内、墙上的名言警句,同学们精心叠制的千纸鹤、五角星、塑料花朵、纸剪蝴蝶,以及各种蔬菜花朵果藤,让宿舍显得格外温馨、典雅,到处体现着同学们的良苦用心和对小家的热爱,这些文化元素感召寝室里的每个位成员,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同时还体现出宿舍主人的品位,使得“寝室虽陋,唯吾德馨”,让每个宿舍通过学生的智慧和双手装点得像家一般温馨,其教育功能是无形而巨大的。

二、以校园制度文化育人——努力经营校园文化的中间层面:优化学生形象,重视校园文化“人”的塑造

常言道:“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德育作为一种长期的、艰难的教育,必然有它的一整套具有约束性、规范性的管理体系。因此,校园制度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就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校园文化的无形、软性教育而忽略规章制度的约束功能,在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时,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建构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育人机制,使校园制度的“外在文化”转变成为学生的“内在文化”,是校园文化育人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以不断探索为依托,完善育人机制。

1.抓网络健全。

学校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校长室、德育处、团委学生会到年级组长、班主任,行政值日、教师值日、值周班级齐抓共管的德育网络,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的良好育人氛围;同时,要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资源,与地方部队建立军校共建关系,与派出所、交警队建立警校共建关系,把周围自然村作为志愿者活动基地,在此基础上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进一步密切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建立家长委员会、搭建家校通和家校联系册等密切家校联系的平台,每学年还可通过组织各年级家长会和全体任课教师集体家访活动,进一步强化家校沟通和配合。在德育管理网络构建过程中,要把握两个关键。

其一,班主任队伍建设是育人机制的基石。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和具体贯彻者和实施者,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保证,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落实“三抓”,一抓班主任例会制度。通过班主任例会,总结阶段性德育工作经验,剖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讨改进工作措施和应对策略,分析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布置阶段性德育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二抓自我反思与总结。鼓励班主任老师撰写班级工作反思和案例,加强理论学习和总结,并开展专题学习和研讨会活动,重视发挥优秀班主任和有经验班主任工作效能的发挥,采取新老班主任结对的方式,以老班主任“传、帮、带”培养新班主任,使学生管理朝着更加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三抓班主任月考制度。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每月采用开放性形式对班主任工作从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两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档次,与月奖金挂钩,以良性竞争氛围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其二,学生自主管理是育人机制的桥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校德育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和评比工作更多地交给学生,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支富有生气的力量,学校德育部门要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在学生会的基础上还可针对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难题成立一些针对性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如寄宿生联合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寝室管理是每个寄宿学校的难题,牵制着学校各部门特别是德育部门和班主任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寝室内务、纪律、安全、校产管理等各方面往往还是问题百出。作为寄宿制学校,为了走出教职工疲于奔命,却收效甚微的管理困境,也为了让寄宿生生活得安心、舒心、开心,本着“寝室社区化、管理自主化”的理念,成立寄宿生联合会。组织可设主席、副主席及各部门,如内务部、巡查部、文体部和联络部等,各楼设楼长、层长各一名,建立起网络状的学生自主管理机构。通过寄宿生联合会学生每日的检查考核、及时反馈、督促改进及每月评比,使就寝纪律、内务建设、安全防范等工作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寄宿生联合会还是为广大寄宿生服务的组织,在寄宿生联合会办公室里配备棋类、球类及针线、创可贴等生活和文体用品供同学中午或周末借用。寄宿生联合会的建立既节省了学校支出,减轻了德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强度压力,又强化了管理、督促和反馈力度,营造和浓郁了寝室精神文化氛围,走出了学校寄宿生管理的新路子。

2.抓制度完善。

一是完善常规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新形势和实际情况,修订《班级考核细则》、《德育工作系列化安排》、《基本礼仪常规》、《双休日不回家学生管理制度》、《住宿生管理制度》、《学风、卫生先进班级评比条例》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使德育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二是建设预警机制。现在许多学校德育管理中,被动多于主动,缺乏对重大违纪事件和偶发事项的预防,这种亡羊补牢型的工作模式常常是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应下大力气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预防机制,提高学校德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首先要求德育部门充分掌握各班管理情况,尤其要了解各班特殊生的详细资料,这里务必对“特殊生”的含义下明确定义,将其概括为个人素质特殊(品行、心理、学业)、家庭条件特殊等四种情况,使之与过去所说的“差生”、“双差生”、“后进生”完全区分开来,成为一个纯属中性的概念;针对不同类型“特殊生”的做法,总的原则是:事先对各种类型的“特殊生”进行调查摸底,并由班主任、政教处、学校分层、分类建立档案,以此为蓝本,分别实施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网络化管理与帮教(通过结对帮教,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和谈心)。其次做好早发现、早预防、早补救、早引导、促全面的实质性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制度。此项工作由德育处负责,中层处室、年段班级、科任老师、家庭方面、社会方面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改变以往由班主任统包统管的做法,实行群策群力、讲究实效。再次,应形成一个对特殊生帮扶的良好氛围,最大可能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帮教和空档时间管理,降低其犯错概率,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对特殊生的管理和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对预防重大偶发事项的发生卓有成效。

(二)以规范教育为抓手,教学生学会做人。

1.以行为规范达标竞赛活动为切入点,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应立足校情,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广泛向教职工、社会、学生家长征集各种教育信息,然后综合各方建议和意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可为与不可为,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全校性以班级为单位的竞赛活动,每日由行政值日指导教师和学生会干部进行评比、登记,每周由值周统计公布各班每周分值,并根据分值每月评选出“学风良好班级”、“卫生先进班级”、“行为规范达标班级”、“行为规范示范班级”。以严格的规范约束同学们自觉向一切不文明行为告别,逐步把被动文明变为主动文明,增强遵规守纪和团队协作精神,养成班班争先进、人人创文明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和严明的校纪。

2.以正面引导为突破口,强化基础道德的内化。

缺乏有效的正面引导机制,使压制多于引导,是许多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又一大弊端。德育部门更像“派出所”、“救火兵”,而没有多管齐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在实践中、在活动时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变为道德习惯。鉴于此,学校要积极发掘德育资源,开辟阵地,强化教育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在学校文化阵地上唱响正气乐章。应推进三大举措:一是开展基础文明建设活动。结合学生校内生活、学习实际,从身边事、日常事、小事做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文明和基本道德。“从细微处见精神”,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最能体现他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许多时候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所以,降低德育工作重心,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好”的小事着手,开展基础性的文明道德修养建设。如“不乱丢,你丢我捡”千人签名活动,“说文明语,干文明事,做文明人”活动,“中学生形象自我设计”活动,规范校卡佩戴活动,零食不进教学区活动等,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品性、有教养、有责任心的人,使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稳步推进。同时,针对学生思想、学习不平衡性的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倾向,使学生纪律观念不断增强,遵规守纪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二是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功效。班会课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融,学生认识自我和自我教育的课,让学生主持、讨论,让学生“自省、自控、自爱”,让学生在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中逐步实现道德自律,形成道德修养。为此,可有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主题班会,除全校性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系列班会活动外,高一年级强化校纪班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荣誉感、班级凝聚力等的主题教育;高二年级强化后果教育、父母有约、师生心语、青春期等主题教育;高三年级强化理想前途、成人意识、价值观审美观的主题材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主体参与的教育形式,结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使主题班会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三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与外界社会发展完美结合起来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即良好的道德教育,其中健康的心理是良好道德的必备素质,是新时代人才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当今中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个性特征、家庭状况、认识能力等千差万别,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据心理咨询教师的初步统计,当前学生在学习上的厌学、人际交往上的惧怕及嫉妒、个性与性格的自卑、个体发展方面的逆反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生活恐惧症,以及性问题上的早恋意识等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有的学生具有相对闭锁的心理特点,加上父母对其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学习难度和压力加大等,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心理障碍,常常被心中一些“问题”困扰。他们需要有倾诉的对象,需要有值得信任的并掌握心理指导技巧的人帮助他们解除困惑。因此这是学校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一项常规性任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设立“知心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地开设 “羞答答的百合静悄悄地开 (女生青春期教育)”、“笑对高考”、“首先学会爱自己”、“超越时间”等专题讲座,根据不同年段学生出现的热点问题举办心理类主题班会。如耐挫主题活动,像“失败了,我该怎么办”,“困难面前的我”,“为什么我不受同学欢迎”等主题班会。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做高素养的人。

活动是深化德育工作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德育环境营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艺术活动展风采。

为了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提高艺术素养,展示艺术才华,学校应将举办校园文化节成为制度。在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上,同学们以舞蹈、歌唱、相声、朗诵、话剧、实话实说、智力竞赛、体育竞赛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特长与收获,不仅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且丰富校园生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时效性活动谱心曲。

学校德育工作坚持时效特点、社会热点和学校特点,推出主题教育月活动,做到“月月有重点,周周有活动”。如“传统精神教育月”、建设节约型校园主题月活动、理想前途教育月活动、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月活动、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月活动、“学雷锋,文明行”主题教育月活动等。一系列活动都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表明,德育规范将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内在的气质和精神。

三、以校园精神文化育人——狠抓校园文化的内隐层面:凸显办学特色,充实校园文化“特”的含量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余秋雨先生在《秋雨时分》谈话节目中讲道:“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3]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特定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凝铸一体的产物,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及在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的作用。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有条件感受到特色文化的激励和熏染,才能在其健全的素质结构上留下鲜明的特征和印记。校园文化的内隐层——校园精神文化,内隐藏于校园物质、制度文化层面之中,并以之为载体表现出来,校园文化的育人效应、校园文化德育功能最集中的体现主要在这一层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好两篇文章营造校园精神文化,增强育人效应。

(一)以良好的校风塑造人。

狭义的,即严格意义上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之风,或者说是一所学校许多优良风气中最为突出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某种作风,这是个性化了的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管理个性。通过校风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学校的校风是校史沉淀中提炼出来的传统精神的真实与照,往往以此营造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目标、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治学态度及各种思想意识,塑造学生的个性精神。充分发挥校史陈列室、宣传窗、阅览室、图书馆、广播台电视台、网络、校报、学生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校史陈列室,了解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历史及取得的丰硕成果,感染优良校风的影响,激发学校荣誉感和爱校热情,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再续辉煌。

(二)以学校精神激励人。

学校精神源自一所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在实践上,它是人员素质和先进制度的高度统一[4],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学校走向,塑造师生品格的立校之本,它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要不断深挖各种个人典型或典型事件,尤其要挖掘身边的师生诠释校风精神的实际行动,学校艰苦奋斗的创业历史,在各行各业成绩卓著的校友,特别是大量学生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获取成功的事例,都是最好的、活生生的教材,通过有组织的宣讲、提倡、实践,不断拓展校园人文环境的空间,使精神因素变成可见、可感的现实因素,在师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精心打造学校精神。开展“学校精神代代传”主题活动,有计划地通过长廊展览、邀请杰出校友回校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让学生感受学校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学校精神的时代内涵,树立学校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不断内化为自身的个性品质,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育人是一项工程,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程,让三个层面校园文化环境的精心构筑真正实现从影响、规范学生行为,净化学生心灵,形成正确人生观、美丑观、价值观直至塑造影响学生一生的人格个性,正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境界。

[1]钟毅平,叶茂林,主编.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2]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05.

[3]李言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理论观察,2013(11).

[4]苏彤.高校育人与校园“生态文化”.中国西部科技,2006(10).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校园文化育人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