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成有终
——试谈《易经》中《坤卦》的臣道
2015-12-24李文敬
李文敬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无成有终
——试谈《易经》中《坤卦》的臣道
李文敬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影响,其精髓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卦《坤卦》说起,探讨如何从易经的《坤卦》中学习为臣之道,培养谨慎、慎言的良好习惯,辅佐领导取得成功,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易经》 《坤卦》 臣道
引言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密切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易经》已深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有许多日常用语都是从易经中来的,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日常的谈话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如真龙天子、九五之尊、谦受益,满招损及革命、道德、交易、学问等,均出自《易经》。
一、坤卦
六十四卦中第一卦为《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卦为《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代表了天体,做人要效仿宇宙的精神,自强不息。坤卦代表了大地,也代表了柔顺,是“天下之至顺者”。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一个拥有博大胸襟与高尚品德的人,不断进取,宽厚待人,自然会得到众人的敬佩与支持,进而取得巨大成功。
《坤卦》比喻臣下,虽有美德,但宜深藏含隐,从而服务于君主,不敢自居有功。这是地道的原则,也是臣道的原则。地道不能单独完成生长万物的功业,但是在时序的交替中,它始终一贯地发挥作用。
《乾卦》是创造,而《坤卦》刚好是相反,就是全力配合,诚心支持。
《坤卦》爻辞: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第一爻,即初六的大意是:踩着微霜,就该知道坚冰快要出现了。
第二爻,即六二的大意是:其内心刚直,行为方正,能包容万物,犹如大地无不覆载之德,故其不假进修学习而自然有得,凡事无所不得其利。
第三爻,即六三的大意是:外表阴柔,而内在蕴含着阳刚之美。辅佐君王,建国立业。虽功成不归己有,惟终能克尽臣责,而立有辅佐之功。
第四爻,即六四的大意是:韬光养晦,隐居不岀,谨言慎行,犹如束紧囊口,自我封闭,如此则虽不获赞誉,亦可不惹咎害。
第五爻,即六五的大意是:高居尊位而能尽臣道,有坤德中和谦顺之象,故以黄裳象征其能行中和之道,且能谦下待人,故大为吉祥。
第六爻,即上六的大意是:作为行坤阴之道的辅佐者,要居卑而静,当其事业和声誉发展到极盛之时,必须警惕与乾阳争斗的局面出现。
《坤卦》告诉我们,行事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我们的本性要正直。辅佐领导,不要争功、邀功,摆正自己作为助手的位置。说话要慎重。这样才能大为吉祥。一定要避免和领导起冲突,避免自己伤痕累累。
下面主要从六爻中的六三、六四和上六谈作为副手,必须不争功、慎言,才能避开君臣争斗的局面。
二、只辅佐,不争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傅佩荣教授解释:“六三。蕴含文采而可以正固。或者跟随君王做事,没有功业却有好的结局。”“无成有终”就是告诉做副手的人,辅佐领导创业,本身不会成功,不会建功立业,可是会有很好的结果。
郭子仪是把《坤卦》臣道发挥得极好的一个人,他一生福禄寿考俱全,是当时朝野中外都非常敬重的人,但是他能保持谨慎而避免被皇帝猜疑,他功高但不居功自傲,最后才会“黄裳,元吉”,没有出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局面。他是四朝元老,安禄山造反,唐明皇逃难,唐朝的天下大势已去,他一手挽救了大唐。他的功劳太大,于是很多人替皇帝出主意,要皇帝收回郭子仪的兵权,免得郭子仪造反。皇帝就下命令,要他把兵权交出来,他交了兵权,只带了几十个老弱残兵,回去种地。等到天下有事情,西羌造反,什么人都挡不住,皇帝叫他出兵。他一接到命令,换上军装,带着那些老弱残兵上马就走。他没有兵,就一路走,一路收容散兵游勇,只要有只手、有条腿的他都要,就这样一路收容,编成了部队。当他把敌人打跑了,皇帝叫他下来,他就把兵权交出来,还是带着那几个老弱残兵回家种地。
郭子仪做事很知道分寸。皇帝身边的太监妒忌他,挑拨皇帝下令把他父亲的坟墓挖了。后来的皇帝——唐明皇的孙子唐代宗——见了他,不好意思地向他道歉,不该挖了他的祖坟。郭子仪说:“陛下不要难过,我带兵几十年,我的部下挖了人家的祖坟不知道有多少,我想我这个是报应,不要管他是谁挖的了。”他是真正做到了“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一生对国家有那么大的功劳,自己却不认为有功劳。如果他居功自傲,就不能得到“黄裳,元吉”的好结局。
三、言行谨慎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就是扎起口袋,没有灾难也没有称誉。闭上嘴巴,言行谨慎到了极点,没有害处。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孔子说,很多事情的失败,都是你不懂保密而失败的。历史上很多大事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讲话要特别注意。
“臣不密则失身”,在上级面前更要谨记言多必失,否则不仅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会招来灾祸。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例1:杨修出身于东汉豪门,他生性机敏,聪明多智,不过却不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凡事都愿意开口点破,使得本来就疑心很重的曹操十分反感,终遭杀身之祸。
曹操于汉中与诸葛亮对战时,因诸葛亮之计谋,连输了好几阵,最后退入一个关隘内,夏侯惇来大寨中问夜间口令,这时侍从送来一碗鸡汤,碗中有鸡肋。于是曹操随口言:鸡肋,鸡肋。
杨修听到,便教军事收拾好行装。夏侯惇惊问何故,杨修便言名句:“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又恐天下人笑话,进退不得,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也!”
后来,曹操晚上睡不着,提斧绕寨私行,发现将士都在收拾行装,了解后便以惑乱军心之名斩了杨修。
作为“下属”,杨修竟妄自猜测主公的意图,并且大肆宣传,口无遮拦,怎能不惹怒曹操呢?
例2:北周时的贺若敦因口出怨言,为北周晋王宇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临死前,嘱咐儿子:“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隋书·贺若弼列传》)并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告诫他慎言。
例3:历史上黄裳元吉的人中,三国最好的是贾诩。曹操为立谁当世子操心,问这个问那个,一问你就回答,就说你偏心,一问你不说,说你不关心。曹操问贾诩,他在那里想,半天不吭气,曹再问,贾答:“我正在想刘表,袁绍的事情。”这两个人都是废长立幼,都因废长立幼而招致内乱。曹植聪颖,曹操想立曹植为太子,但又担心废长立幼引来祸患,所以问贾诩。贾诩深知大家内事不便一个外人直言,便委婉说出袁绍、刘表之事,暗示曹操: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曹操于是明白他的意思。一个人不讲,别人能听明白,是最会沟通的。
子禽有一次问他的老师墨子:“多言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青蛙日夜都在鸣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不为人们所爱听,而晨鸡黎明按时啼,天下不都被叫醒了!多言有什么好处?话要说到点子上才好。”
慎言不是不说话,慎言是当说话时就说,不该说话时永远不要说,不宜直说的话要很策略地说出来。
结语
当一个人做助理时,不要处处抢功,争功。成就归老板。你从头到尾都做好,也是全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做事情的时候既要谦虚谨慎,又要尽心尽力,无论做到什么成就,都不要争功劳。明白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本位。乾和坤这些哲理,给如何对自己、对企业、对生活、对学习、对工作、对人生定位,指明了道路。是龙不成,请先做好马;是龙就飞跃,是马请安分;作为副手,切不可忘记自己的身份,目中无人,目空一切,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凡事自作主张,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结果只会是请你走人,你在这个单位不会干得长的,你的才华也无从施展。
《易经杂说》里有一句“小则里长行君道,里干事行臣道”,里长和里干事分别是职位名字。这是讲君道和臣道的事,就是君君臣臣,大小单位无不如此。孔子说:五十而学易,可以人生无大过。有着七千多年历史的周易,凝聚着极高的道德智慧,今天古老的易经仍然能指导人们的生活、行动和思想方式。
[1]南怀瑾.易经杂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1.
[2]傅佩荣.易经与人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
[3]傅佩荣.解读易经[M].北京:线装书局,2008.3.
[4]曾仕强.易经智慧[M].陕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5]郭彧.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0.4.
[6]飘雪楼主.汉朝那些事儿[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