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叛逆难敌招安—两代石油人就业观的冲突

2015-12-24袁伟

中国石油企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长庆油田就业观身份

叛逆难敌招安—两代石油人就业观的冲突

在长庆油田,有一个流传较为广泛的故事。说是有一名职工的儿子,大学学的是非石油主体专业,大学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父母认为正式的工作,出于无奈,就跟女朋友在西南地区某大城市做起了水果生意。不想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年下来,不仅摸清了行业的门道,积累了生意场上的经验,而且生意越做越红火,赚了不少钱,正谋划着与女朋友办一场精彩的婚礼。

突然有一天,一个“母病危,速归!!”的电话让他火急火燎地赶回了西安。

然而,当他跨进西安的家门后,发现母亲精神饱满,哪有什么病啊,更不用说病危了。

正在疑惑的时候,父母向他道明了用意。原来,长庆油田大发展,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在即,油田领导经过研究决定,解决一部分符合条件的长庆油田职工子女就业问题,而且是合同制身份。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这名职工的儿子符合所有条件。

此前,油田也有子女大学毕业招工的机会。在长庆油田,劳务工的招收和使用是由劳资处下属的宏田公司承担的,所以,这种身份也叫宏田工。在几次招收宏田工的时候,父母也想让儿子回来,但儿子明确表示,自己在外干的风生水起,不可能回油田去。所以,这次采用欺骗手段,父母也是迫不得已。

儿子一听说父母的用意,转身就要走。这次,已经铁了心要让儿子回油田工作的父母一看,扑嗵一声,给儿子跪了下去。

看到这种情形,儿子不得不留了下来。记者听说这个故事时,儿子已经上班,但思想还没有转过弯来。但愿5年后的今天,他能够成为长庆油田一名合格的员工。

在这个故事中,是尖锐的矛盾让故事生动起来的。表面看,这个尖锐矛盾的双方,一方是儿子的叛逆,一方是父母对儿子的招安。深层次里,这个真实故事是两种就业观的交锋。结果,以儿子的失败而告终。

“油田不招,难道让我们孩子打工不成!”记得这是去年媒体采访一位大庆油田职工时,该职工说的一句话。她的话中明显有两层含意:一是油田应当而且必须为她孩子安排工作,二是她非常鄙视社会就业人员,似乎自己的孩子到社会上就业是对自己的侮辱。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石油石化职工的观念仍然停留在30年前,他们认为,只有央企正式职工才算工作,才是正统,其他的都是让他们鄙视的“打工仔”。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合同制员工身份上的确附加了很多东西,相对较高而且稳定的收入,较大的上升空间等等。拥有这种身份,似乎是一种社会地位,甚至是一种荣耀。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工作,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待这种身份。在大多数人拼命获得国企员工的固定身份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固定的身份是一种枷锁,依附在这种身份上的实惠与因为这种身份而丧失的人生乐趣相比,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多元化,必然带来就业理念的多元化。正是这种多元化的就业观,大大缓解了大部分石油石化企业子女的就业压力。试想,如果每年数万新增适龄就业的职工子女都要求得到企业正式员工的身份,那对中国石油或者中国石化来说,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长达30多年,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数亿劳动者只有两种身份:国家职工和农民。农民的子女一般情况下还是农民,职工的子女长大了,到了就业的年龄怎么办?如果正好父母到了退休年龄,或者其他原因退职,那就让其中一个子女顶替自己就业,这就叫子女顶替,又称为接班顶替。这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一项劳动就业制度,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种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就业曾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解决了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就业问题。

到了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四项规定,即《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根据这些规定,子女顶替制度被废止了。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企业不再承担职工子女的就业义务和责任,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企业如果需要招收新员工,可以从职工子女里选拔,也可以不。站在单一企业的角度看问题,会产生一种误解:那就是职工子女就业的大门关上了。但如果站在全国这个大视野里看问题,就会得出正好相反的结论:职工子女就业的空间更大了。因为别人的子女到你所在企业就业的机会增加了,也就意味着你的子女到别的企业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要努力建立的,是“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用工机制。

2014年某油田少数职工聚集请愿事件之所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根本原因是这些聚集的油田职工请愿保留的,正是1986年以来国家要努力打破的。而之所以在国家废除“顶替”和“包分配”制度之后近30年的今天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根本原因就出在对子女就业的“倾斜”上。就是因为一些企业在职工子女就业上“倾斜”的时间太久,才养成了部分职工落后而狭隘的就业观,才使得一些职工头脑里的“铁饭碗”思想依然存在。

河南油田的总部和主要生活基地所在地连县城都不是,而是一个偏僻的小镇,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零。现在每年油田还会产生1000—1100名适龄青年,而且从2011年之后,再也没有面对职工子女招收过劳务工,但却没有发生一次群体事件,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冯磊认为,是观念,是因为河南油田已经形成了开放、多元、灵活的就业观,油田职工放弃了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适龄青年已经适应了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创业以及“创业是最好的就业”的就业观。

猜你喜欢

长庆油田就业观身份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
长庆油田节能技术研究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长庆油田设备再制造又创三个国内第一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我国产量最高的油气田长庆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