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湖蓄洪区分区蓄洪方案探讨
2015-12-24程志远
程志远
防汛与抗旱
城西湖蓄洪区分区蓄洪方案探讨
程志远
一、基本情况
1.蓄洪区概况
城西湖位于淮河干流临淮岗至王截流段南岸,霍邱县境内,距正阳关约25km。北临淮河,西北以周集岗地至王截流的上格堤与临王段洼地相邻,东部有岗地与城东湖相隔,西部与南部为丘陵岗地。
城西湖流域面积1680km2,地势南高北低,沣河由南向北汇入城西湖。1950年城西湖列为淮河蓄洪区。城西湖蓄洪区为淮河中游最大的蓄洪区,设计蓄洪水位26.50m,相应蓄洪面积517km2,蓄洪量28.8亿m3。城西湖蓄洪区面积、容积关系见表1。
城西湖蓄洪区被沿岗河分为湖心、湖周两部分。湖心由沿岗河北堤、上格堤与蓄洪大堤围成,面积286km2,地势平坦,地面高程18.0~22.0m。其中有常年蓄水区面积63km2,其余部分除村庄、道路外为农业耕作区。湖周为沿岗河以南的坡岗地以及沣河下游洼地,26.5m以下面积231km2。
蓄洪区内有耕地45万亩和常年蓄水区63km2,人口18.78万,其中沿岗河以北蓄洪范围有耕地27万亩,人口9.99万。在沿岗河以北的湖心区,已建安全庄台40.78万m2,可安排人口1.36万。
2.历年运用情况
城西湖蓄洪区是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润河集水位超过27.1m,城西湖大堤出现严重险情时;或者正阳关水位已达26.50m,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出现严重险情时,由国家防总下令开闸进洪。临淮岗工程建成后,当淮干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湖内蓄洪水位将达28.78m。
城西湖蓄洪区分别于1954年、1968年和1991年3次蓄洪。另外1975年、1982年、1983年润河集水位已超过了城西湖的运用水位,在实际调度中根据雨情、水情未运用。蓄洪区使用机遇约10年一遇。
二、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现状
城西湖蓄洪工程由王截流进洪闸、城西湖退水闸和城西湖圈堤组成。城西湖蓄洪圈堤包括沿淮蓄洪堤与上格堤,其中城西湖沿淮蓄洪堤长34km,上格堤始自王截流至周集长5.3km。王截流进洪闸设计进洪流量6000m3/s;城西湖退水闸设计退水流量2000m3/s,反向进洪流量1400m3/s。
表1 城西湖蓄洪区水位~面积~容积关系
城西湖蓄洪区安全建设始于1950年代,湖区内有部分不安全庄台82座,庄台台顶总面积82.95万m2,台顶高程27.5~24.0m。沿岗河以南蓄洪范围内建有河口保庄圩,面积0.9km2,内有人口0.64万。1991年大水后,湖区陆续批建撤退道路133.8km,在城西湖沿岗河南部低岗地批建砂石撤退道路87.4km,建设二里涧公路桥、砖店公路桥。
城西湖地势低洼,汛期淮河水位较高时,内水不能自流排出,为解决城西湖湖心区的排水问题,1966~1970年间兴建完成了工农兵、陈郢、高塘、高台、曾台等5座电力排灌站,总装机13150kW,排涝流量159.4m3/s。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西湖蓄洪区是淮河干流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成以来,多次为淮河干流蓄洪,对确保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城西湖本身的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但从目前实际运用情况看,城西湖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洼地人口安全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城西湖蓄洪区现有人口18.78万,除居住在安全庄台上的1.36万人外,尚有17.46万人在蓄洪时须临时撤退。大量的人口撤退转移给当地政府和群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影响城西湖的调度决策。同时撤退转移工作的进展影响蓄洪区的适时启用。
(2)蓄洪区面积大、人口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体运用分洪损失较大,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标准洪水不能灵活运用。如1991年,城西湖蓄洪5.2亿m3,仅为设计蓄洪库容的五分之一。蓄水位为23.65m,将城西湖沿岗河以北地区286km2面积全部淹没,转移10万多群众。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很大。
三、分区蓄洪工程方案设想
1.原则及指导思想
分区蓄洪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将城西湖建成为调度灵活、机动性强的蓄洪工程,提高应对不同类型、不同标准洪水的能力,充分发挥其作为淮河最大蓄洪区的功能,有利于淮河防汛调度。要实现上述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着力解决区内低洼地人口的安全,做到分洪不搬家;建设隔堤及控制措施,分区蓄洪,减少因分洪造成的损失。
2.分区蓄洪方案设计
(1)蓄洪区分区设想
根据城西湖工程现状以及历年淮河洪水的实际调度情况,可将城西湖分成四个独立的蓄水区,以满足灵活运用城西湖蓄洪区为淮干分泄洪水的要求。具体分区如下:
Ⅰ区:由军民隔堤与沿岗河堤圈围而成,即退垦还湖区,该部分面积92km2,包括常年蓄水区63km2和耕作区 29k m2。常年蓄水区湖底高程18.2m,常年蓄水位19.0m;耕作区地面高程18.5~19.0m。对应设计蓄洪水位26.5m时库容6.9亿m3。该区无人居住。
Ⅱ区:沿雷李至军民隔堤建分区蓄洪隔堤(简称雷李格堤),与军民隔堤、城西湖蓄洪圈堤、沿岗河堤圈围而成,该部分面积68km2,地面高程18.1~22.0m。对应设计蓄洪水位26.5m时库容3.7亿m3。该区居住人口3.9万。
Ⅲ区:新筑分区蓄洪隔堤以西、沿岗河以北地区,该部分面积126km2。地面高程19.0~23.0m。对应设计蓄洪水位26.5m时库容5.7亿m3。该区居住人口6.09万。
Ⅳ区:沿岗河以南沣河下游地区,该部分面积231km2。对应设计蓄洪水位26.5m库容12.5亿m3。设计蓄洪水位以下人口8.79万。
(2)分区蓄洪控制工程
分区蓄洪控制工程包括分区隔堤工程及各分区进退洪工程。分区隔堤工程:分区格堤包括沿岗河北堤、军民隔堤、雷李隔堤3部分,全长79.9km。其中对沿岗河北堤、军民隔堤按设计蓄洪水位26.5m加1.5m超高加高加固;新建雷李隔堤长3.0km。分区进退洪工程:在反修桥与工农兵大桥间沿岗堤上建Ⅰ区进退洪闸,设计流量1400m3/s;在临淮岗上引河段建Ⅱ区进退洪闸,设计流量2500m3/s;在Ⅰ区进退洪闸以南,跨沿岗河建Ⅳ区进退洪闸,同时作为分区进洪的节制闸使用,设计流量1400m3/s;在Ⅰ区与Ⅲ区隔堤上建Ⅲ区退洪闸,设计流量500m3/s。为实现Ⅰ区与Ⅳ区的分隔,须将沣河与常年蓄水区间的滚水坝进行封堵。
(3)分区调度浅析
城西湖分区蓄洪运用原则应视来水情况,依次启用各分蓄洪区。若上游来水较大时,可先启用Ⅲ区蓄水,后依次启用Ⅰ区、Ⅱ区和Ⅳ区蓄。若正阳关附近来量较大时,可先启用Ⅰ区蓄水,再依次启用Ⅱ区、Ⅲ区和Ⅳ区蓄水。城西湖蓄洪区自建成以来,分别于1954年、1968年和1991年3次蓄洪,进洪量分别为22.7亿m3、35.2 亿m3、5.2亿m3。分区蓄洪工程建成后,经初步分析,对于1954年、1968年型洪水,Ⅰ、Ⅱ、Ⅲ、Ⅳ区均需蓄洪。
对于1991年及2003年洪水,若分区蓄洪工程建成,可做如下调度:对于1991年型洪水,城西湖内水达9.7亿m3,在城西湖蓄洪前,常年蓄水区水位约24.0m。经分析,城西湖Ⅰ区和Ⅱ区蓄洪库容为10.6亿m3,除去内水所占用Ⅰ区库容3.4亿m3后,仍有7.2亿m3的蓄洪库容可承蓄淮干洪水。这样Ⅲ区可不启用,较实际调度减少淹没面积126km2。同时,在不增大淹没面积的情况下,可利用Ⅰ区和Ⅱ区抬高水位,适当多蓄淮干洪水,以减轻下游防洪负担。从2003年实际调度看,城东湖蓄洪量3.0亿m3。城西湖常年蓄水区水位约24.5m,Ⅰ区尚有蓄洪库容3.2亿m3。若分区蓄洪工程建成,可利用Ⅰ区蓄洪,避免使用城东湖蓄洪,减少城东湖的淹没损失。
四、结语
城西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蓄洪区,对淮河防汛调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内人口多、固定资产规模大,导致实际防洪调度中难以决策启用。分区蓄洪工程的实施,可提高城西湖蓄洪区应对不同类型、不同标准洪水的能力,增加防洪调度的灵活性,减少分洪损失
表2 各分区情况表
(作者单位: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23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