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导弹科研外包“五性”管理研究
2015-12-24席运洋
席运洋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09)
空空导弹科研外包“五性”管理研究
席运洋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09)
对空空导弹科研外包“五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加强科研外包“五性”管理的具体措施。通过健全组织、加强考核等方法提升科研外包单位“五性”管理水平,使科研外包单位从设计开始就引入“五性”管理,做好“五性”的顶层策划、管理、设计与分析、试验与验证工作,可以保证科研外包产品的“五性”水平。
空空导弹;外包;“五性”;管理
空空导弹是一款涉及到光、机、电、波等诸多学科的高、精、尖武器,是现代战争中夺取空中优势的关键武器装备。空空导弹的复杂性、重要性和其“长期贮存,一次使用”、“一旦使用,你死我活”等特点,决定了对“五性”的要求极高。空空导弹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总体单位的科研力量必然难以面面俱到,在经济性、时间性等方面也不允许,因此科研外包在所难免。科研外包是相对于生产外包而言,指在型号研制、预先研究等过程中,委托外包单位开展研究、设计、试验、试制、生产等项目。外包单位虽是总体单位在具备资质的单位中优选,但外包单位在管理水平、科研能力、工程能力等方面尤其是“五性”管理、设计、试验方面往往水平参差不齐,造成问题频发,严重影响型号研制进度和装备质量水平,因此加强对外包单位的“五性”管理是型号研制管理不可忽视的工作。
1 空空导弹科研外包的形势和特点
1.1 形势
为应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和世界先进国家战斗机、空空导弹升级发展的需要,也为适应我军武器装备快速发展、更新换代、提升战斗力的需要,空空导弹型号研制任务一直繁重。并且,空空导弹型号研制需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众多领域的最新成就,包括: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控制理论、电子学、红外、微波、仿真、计算技术以及其它应用学科,因此,充分发挥国内各专业学科领域先进单位的优势开展“大协作”是型号研制的捷径,也是不得不走的道路。再者,型号研制强调时间节点,总体单位在某些专业领域投入再大的人力物力都可能无法保证节点。因此,目前一个在研重点型号往往有数十个科研外包单位,数量之多、外包之重要、情况之复杂前所未有。
1.2 特点
科研外包产品特点:技术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要求高,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技术难度大,决定了产品研制生产的高风险性;涉及的专业面宽,领域多,研制周期长,协作面广,决定了科研外包的复杂性和“五性”管理的艰巨性;科研外包产品规格多、数量少、节点有明确要求,对外包单位要求高;科研外包产品涉及到国家全局利益,因而有很强的保密性、指令性和战略意义,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关系到国威、民心,责任重大。
2 空空导弹科研外包“五性”管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环节存在问题:
与外包单位之间没有真正形成“五性”管理的渠道和组织,信息交流和沟通不及时或渠道不畅通,“五性”要求的传递、宣贯、执行、反馈等不到位;
外包单位领导及设计师对“五性”的重视程度达不到总体单位的要求,对“五性”工作应付了事,敷衍塞责;
外包单位的选择多数源于研制阶段,对这些单位的“五性”保证能力考察不够充分,且未形成一套健全的对外包单位进行动态评价的机制。
技术合同中“五性”条款不够完善,笼统、缺乏操作性或结果无法评价考核;
过程监控未能得到有效实施,关键控制环节不够明确,二方审核、技术评审、资料审查时对“五性”相关内容不太严格。
此外,还存在二次配套原材料、元器件等尚未做到全部受控等问题,任何一处“五性”管理的漏洞,都可能造成最终产品“五性”的缺陷或薄弱环节,加强科研外包“五性”管理是摆在空空导弹研制总体单位面前的迫切而又现实的课题。
3 加强科研外包“五性”管理的措施
3.1 健全组织
型号研制初期,总体单位负责筹建“五性”工作系统,并设办公室。工作系统成员不仅要包括型号相关总师,专、兼职“五性”设计师,还要包括由国内知名“五性”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及各外包单位“五性”主管领导及设计师。外包单位组成人员实行动态管理,新增外包单位,外包单位“五性”主管、设计师变动的,要做及时修改,以保证渠道的畅通和工作责任的落实。“五性”工作系统组成见图1。
图1 型号“五性”工作系统体系图
3.2 明确职责
工作系统中各单位应明确自身职责,严格履行相关规定,同时也要密切配合,相互协助,共同实现产品的“五性”要求。
总体单位职责:
●贯彻执行有关“五性”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
●组织外包产品“五性”定性、定量要求的论证。
●制定并组织实施外包产品“五性”大纲(或工作计划)、工作指令并督促完成。
●负责外包产品可靠性指标的分配,对外包产品提出“五性”要求,并纳入技术任务书或外包合同。
●制定并组织实施外包产品“五性”设计、分析、试验等工作。
●“五性”试验、评审、鉴定与验收工作。
●对分承制单位“五性”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审、验收。
●协同外包单位建立可靠性信息系统,做好可靠性数据等的收集、处理和故障归零工作。
●建立和实施有关技术资料的“五性”会签制度。
●协调各项“五性”工作,包括进度、资源等;及时发现“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协商解决办法。
●对外包单位进行“五性”培训;建立和实施“五性”技术考核上岗制度。
外包单位职责:
●贯彻总体单位“五性”要求,策划本单位的“五性”工作。
●负责组织或进行本单位产品的“五性”设计分析工作。
●负责组织或进行本单位产品的“五性”试验工作。
●参与本单位产品的“五性”评审。
●组织管理、协调本单位产品的各项“五性”工作,并及时向“五性”工作系统办公室提交有关技术报告。
●组织本单位有关人员进行“五性”技术培训。
3.3 优化流程
外包研制从“五性”要求产生到结果验证的每一步骤、每一进展都应有相关单位负责,“五性”要求的实现用流程进行保证,见图2。
3.4 关键产品、节点、环节控制
可靠性关键、重要件可规定特殊的“五性”设计、试验要求。
图2 外包件五性管理流程图
技术协议或合同中“五性”条款要明确、具体,执行过程中可检查,结果可验证。
转段评审、鉴定等重要节点要安排“五性”专项评审或专项资料审查。通过评审或审查“五性”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评价设计过程及设计结果是否满足规定的“五性”要求。评审内容主要包括“五性”工作计划的合理性、适用性、完整性;各阶段“五性”设计、分析、试验、评价,应遵循的准则、规范、标准的明确性;“五性”数据的有效性与真实性;“五性”工作项目执行情况等方面。审查内容主要包括资料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
“五性”关键项目如工作计划、FMEA等开展情况总体单位要有把握。可通过信息沟通、现场检查、资料审查、评审等掌握进度和质量。
3.5 加强考核、培训、审查
目的都是使“五性”工作项目规范有效、使外包单位“五性”能力得到提升、使“五性”要求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使产品“五性”水平得到提高。
“五性”考核可随质量考核等工作一起进行,实行百分制,对考核结果分为“优、良、中、差”进行分级动态管理,考核结果及时通报各外包单位,奖优汰差,对良、中督促提升,考核评价模型见图3。
图3 考核评价模型图
总体单位可选定重点工作项目对外包单位进行统一培训,也可根据考核结果或外包单位的请求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应注重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审查主要针对“五性”资料的进展、质量、是否符合总体单位要求等内容,可随技术、质量审查一起进行,也可在转段时安排审查,还可组织到外包单位进行专项审查。审查后出具审查报告,对“五性”管理、技术问题进行汇总然后督促外包单位整改。
3.6 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是提高双方“五性”管理效率及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总体单位和配套单位在规模、管理、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工作方式、设计风格、资料文件等方面的差异,加强信息沟通可以保证总体单位和外包单位的步调一致。信息沟通管理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完善规章,规定外包单位需上报信息的内容、频次等,对总体单位意见、指令等的反馈速度等。突出信息生成的准确性、规范性,外包单位应有专人对此负责。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技术与管理层面的分析,全面掌握外包产品满足指标要求的情况,便于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符合保密要求的渠道、网络等资源,及时消除因异地外包带来的不便,保持沟通通畅。
3.7 问题处理严格“双五归零”
对产品在研制、试验、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五性”问题,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因、机理,并采取预防措施或纠正措施,以避免问题的重复发生。“双五归零”是处理质量问题时广泛采用的方法,总体单位、外包单位及两方的军代表应全程参与。技术归零:从技术上按“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五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技术归零报告或技术文件。管理归零:针对发生的问题,从管理上按“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的五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管理归零报告和相关文件。
4 结束语
科研外包产品是组成导弹整体的基本单元,其“五性”水平是导弹“五性”得到保证的基础。型号研制过程中,必须注重加强对科研外包单位的“五性”管理,使“五性”工作的有效实施得到充分的保障。必须把“五性”管理的工作贯穿在科研外包单位管理过程中,通过健全组织、加强考核等方法提升科研外包单位“五性”管理水平,令科研外包单位从设计开始就引入“五性”管理,做好“五性”的顶层策划、管理、设计与分析、试验与验证工作,确保“五性”管理的实施、落实,确保科研外包产品的“五性”水平。
[1] 孙华,李瑞,郭丽霞. 装备研制过程中可靠性管理探析[J].装备学院学报,2012 (10):109-112.
[2] 李明.“五性”监督方法研究[J]. 舰船电子工程,2013(4):4-7.
(编辑:雨晴)
V21
C
1003–6660(2015)04–0040–04
10.13237/j.cnki.asq.2015.04.011
201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