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词“栉”的更替演变探析
2015-12-24尹炳兰莫庆来
尹炳兰+莫庆来
摘 要: “栉”属于词汇史意义上的“常用词”,整个中古汉语时期“梳”“篦”并没有完全取代“栉”,即使在南北朝“梳”在口头语中对“栉”有一定的取代,但“栉”通过自身的发展仍是富有活力的词;“梳”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汉译佛典中使用较多;“栉”多见于文学、史书中,自身动词词性不断加强;“篦”常作“枇”,常见于“栉枇”“梳枇”等语汇中。本文所得结论与郭晓妮推定隋唐时期“梳”替换了“其齿大而粗的‘栉”有一定出入。
关键词: 常用词 栉 历时演变 共时分布 中古汉语
1.引言
栉是中国八大发饰之一,在中国出现的历史至少已有6000年①,是人们自古至今仍在使用的日常器用物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栉”属于词汇史意义上的“常用词”②。起初,以“栉”表示梳子、篦子等梳发用具总称,不分齿粗细疏密。后在梳、篦之间有了区分,齿大而粗疏的叫“梳”,齿小而细密的叫“篦”。现今,“梳”与“篦”已取代“栉”成为表达“栉发用具”义的常用称呼。本文探讨中古汉语时期“梳”、“篦”对“栉”的多对一更替式演变③。关于中古汉语的断代问题,本文采纳王云路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中的观点,把中古汉语暂定为东汉魏晋南北朝隋④。
本文把常用词“栉”在中古汉语时期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对常用词“栉”在中古汉语时期的更替演变予以归纳总结。王力先生有言“例不十,法不立”,汉语史的论文更重视例证。即使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词汇是不受文学样式限制的⑤,文本查找统计的38篇文献语料⑥也力求面广,类别多样,包含传世文献、汉译佛典、出土文书,并对语料中“栉”“梳”“篦”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制出图表。本文所得结论与郭晓妮推定隋唐时期“梳”替换了“其齿大而粗的‘栉”⑦有一定出入。
2.历时演变
据前人考证,先秦文献中只有“栉”,而“梳”始见于东汉,“篦”的出现时间亦当不晚于西汉⑧。无论时间考证是否确切,至少在中古汉语时期,“栉”“梳”“篦”皆已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梳”“篦”二字,是现当代统一使用的规范汉字。古文献中常借“疏”表“梳”,借“比”、“枇”“蓖”或“笓”表“篦”,本文在表格中已标注。
表1是考察文献后得出的“栉”“梳”“篦”在中古汉语各时期的使用情况,反映出“栉”的历时演变轨迹。
2.1东汉
《太平经》出现于东汉时期,它保存了许多东汉口语,是研究东汉乃至整个中古时期文献语言的重要语料⑨。据表1,“栉”“梳”“篦”在《太平经》中都各自出现2次,“栉”在先秦至西汉时期的绝对优势被打破。例如:
(1)夫古者圣贤之设作梳与枇,以备头发乱而有虱也。夫人生而不栉,头乱不可复理,虮虱不可复得困;乃后求索南山善木及象骨奇物可中栉者,使良工治之,发已乱不可复理,头中之虱,不可胜数,共食人,头皆生疮矣;然后得梳与枇,已穷矣。(《太平经合校·不用大言无效诀第一百一十》)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谓:“栉,梳比之总名也。从木节声。”“栉”表示“栉发用具”的总称,却是用“梳比”进行解释,推测东汉时期“梳”“篦”可能在口语中使用更加频繁。
2.2三国
三国时期,据表1可见“栉”出现在文献中的次数多于“梳”“篦”。如《魏诗》中“栉”出现了4次,而“梳”、“篦”皆不见踪影。但“栉”更多的是以组合关系出现,如“巾栉”“栉风沐雨”这类词,“梳”与“篦”则多以“栉发用具”义单独使用。例如:
(2)帝敕近臣主巾栉者。(《六度集经(八七)·摩调王经》)
(3)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三·徐干〈室思诗〉》)
(4)当是之时,四海荡覆,天下分崩,武王亲衣甲而冠冑,沐雨而栉风,为民请命。(《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5)载驰载驱,沐雨栉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四·曹丕·〈黎阳作诗三首〉》)
(6)白发随栉堕,未寒思厚衣。(《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三·阮瑀》)
(7)(管辂)先说鸡子,后道蚕蛹。遂一一名之,惟到梳为枇耳。(《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8)其行来渡海诣中国,恒使一人不梳头,不去虮虱。(《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2.3晋朝
晋朝时,“梳”“篦”的使用次数增加,甚至后秦僧人翻译的《十诵律》使用了19次“梳”7次“篦”(见表1)。这一方面与“梳”“篦”在口语中的活跃有关,另一方面即是词性影响。“梳”“篦”都可作动词用,表示“梳头”“篦垢”等动作,例如:
(9)又当洗仁足,为其梳头髻。(《生经·佛说野鸡经第六》)
(10)比丘不得以梳梳头,若梳头者突吉罗。(《十诵律》卷第三十七)
(11)王妆梳,忽见玉,惊愕悲喜。(《搜神记》卷十六)
(12)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十九·子夜歌四十二首》)
(13)故木梳一枚。(《吐鲁番出土文书·册一·阿斯塔那一号墓文书·西凉建初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韩渠妻随葬衣物疏》)
(14)除钵、小钵、半钵、键镃、小键镃、剃头刀、钳镊、截爪刀、针刀子、户钩、曲户钩、剃刀匣、刮污篦、灌鼻筒、熨斗、香炉、熏钵、钩衣钩、壁上钩、匕钵榰、禅镇。(《十诵律》卷第二十八)
“栉”却仍多以组合关系出现,大大限制了使用。除“巾栉”“栉风沐雨”外,《晋书》中见“栉比”“栉沐”等词。例如:
(15)或穹隆恢廓,或栉比针列。(《晋书·列传第六》)
(16)阐不栉沐,不婚宦,绝酒肉,垂二十年,乡亲称之。(《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文苑》)
(17)回头批栉脱,转觉薄志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十九·子夜歌四十二首》)
2.4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篦”几乎不见于文献,“栉”与“梳”在文献中使用次数相当,同义竞争。但“栉”往往出现在史书中,带有古语词性质,例如:
(18)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宋书·列传第三十六》)
(19)高祖出征,世宗入朝,必久留后宫,亲视栉沐,母导隆备。(《魏书·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20)沐雪款千门,栉风朝万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十四·裴子野·上朝值雪诗》)
(21)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洛阳伽蓝记·序》)
(22)铁镜、巾箱、栉枇、手巾、刀子一具。(《吐鲁番出土文书·册二·阿斯塔那一六九号墓文书·高昌建昌四年(公元五五八年)张孝章随葬衣物疏》)
(23)谓之密疏谓栉。(《吐鲁番出土文书·册五·阿斯塔那三三七号墓文书·高昌延昌八年(公元五六八年)写〈急就章〉古注本》)
“梳”却普遍存在各类别文献中,有取代之势。例如:
(24)若比丘尼庄严女人波逸提。庄严者,为其梳头乃至插一华,着一钏,一一波逸提。(《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十四)
(25)义熙七年,东阳费道斯新娶得妇,相爱,妇梳头,道斯戏以银钗着户阁头。(《幽明录》)
(26)桓诣谢,值谢梳头,遽取衣帻。(《世说新语·中卷下·赞誉第八》)
(27)扫静能为世宗典栉梳,义恭善执衣服,并以巧便,旦夕居中,爱幸相侔,官叙不异。(《魏书·列传恩幸第八十一》)
(28)初,谠妻皇甫氏被掠,赐中官为婢,皇甫遂乃诈痴,不能梳沐。(《魏书·列传第四十九》)
(29)从今一梳罢,无复更萦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十八·刘孝威·和定襄侯初笄诗》)
(30)画眉千度拭,梳头百遍撩。(《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周诗三·庾信·梦入堂内诗》)
(31)雁牙梳一具。(《吐鲁番出土文书·册二·阿斯塔那一六九号墓文书·高昌延昌十六年(公元五七六年)信女某甲随葬衣物疏》)
《齐民要术》是农学名著,保存了很多南北朝时期的俚俗口语,对于方言研究和汉魏六朝的语言研究都极有参考价值⑩,该书全部使用“梳”,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口语中“梳”对“栉”的取代而获得的优势地位。例如:
(32)缹猪肉法(七):净燖猪讫,更以热汤遍洗之,毛孔中即有垢出,以草痛揩,如此三遍,梳洗令净。(《齐民要术·蒸缹法第七十七》)
(33)笔法:韦仲将《笔方》曰:「先次以铁梳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盖使不髯。茹讫,各别之。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好,用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齐民要术·笔墨第九十一》)
插梳一度是审美装饰。根据考古发现,两周至秦汉时期,插梳之习并不流行;直至晋代,插梳之习逐渐风行,到了唐宋时期,更是盛极一时。2001年在陕西咸阳发掘了一座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陶俑,其中女侍佣与女乐佣脑后均插着木梳?輥?輯?訛。从南北朝诗歌中多见妇女梳发挽髻的形象,从侧面印证“梳”在日常生活中比“栉”更为人们所接受与应用。例如:
(34)金钱买含笑,银釭影梳头。(《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二十五·萧绎·草名诗》)
(35)梳饰多今世,衣著一时新。(《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二十六·徐君茜·初春携内人行戏诗》)
(36)楼中结梳罢,提筐候早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二·顾野王·罗敷行)
(37)罗敷妆粉能佳丽,镜前新梳倭堕髻。(《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二·徐伯阳·日出东南隅行》)
(38)春楼髻梳罢,南陌竞相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四·陈叔宝·采桑》)
2.5隋朝
隋朝时,书面语中使用“栉”“梳”的次数再次接近,《诸病源候论》中的“栉”明显有例用作动词,与“梳”表动词义相同,二者表“栉发用具”义的名词称呼都减少。例如:
(39)《养生方·真诰》云∶栉头理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栉,更番用之。(《诸病源候论·风湿候》)
(40)欲理发,向王地,既栉发之始,叩齿九通而微咒。(《诸病源候论·须发秃落候》)
(41)当数易栉,栉之取多,不得使痛。亦可令待者栉。(《诸病源候论·须发秃落候》)
(42)或如梳,或如手,锥刺不痛。(《诸病源候论·诸癞候》)
(43)若言语思虑则劳神,梳头澡洗则劳力。(《诸病源候论·伤寒劳复候》)
(44)千过梳头,头不白。(《诸病源候论·白发候》)
(45)针千枚,梳具。(《吐鲁番出土文书·册四·阿斯塔那五一七号墓文书·高昌延昌三十一年(公元五九一年)缺名随葬衣物疏》)
(46)镜、杨梳五枚。(《吐鲁番出土文书·册三·阿斯塔那四八号墓文书·高昌义和四年(公元六一七年)六月缺名随葬衣物疏》)
表1 历时演变
注:“栉”、“梳”、“篦”三词在某篇文献语料中出现次数均为0,本文表格未予列出。
通过表1的历时演变分析,得出:整个中古汉语时期“梳”“篦”并没有完全取代“栉”,即使在南北朝“梳”在口头语中对“栉”有一定的取代,但“栉”通过自身的发展仍是富有活力的词。
3.共时分布
丁喜霞在《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模式初探》中强调加强对于常用词隐性的分布的演变研究。文章指出在同一个历史平面上,一个概念域中的成员作为基本同义的语义单位,相互之间在语义和组合关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各自占有一块覆盖域,从而形成一种互补关系?輥?輰?訛。在梳理常用词“栉”中古汉语时期的历时演变轨迹时,对“栉”“梳”“篦”三者的组合关系有一定涉及。
表2是中古汉语时期“栉”“梳”“篦”三者的共时分布情况,综合比较后可得:“梳”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汉译佛典中使用较多,“栉”多见于文学、史书中,“篦”常作“枇”。
结合表1分析,“栉发用具”这一概念域下,“栉”、“梳”、“篦”三者都是其成员。“栉”先秦以来就保持名词义,是“栉发用具”总称,见例句(1)、(6)、(23)。在例句(2)、(3)中“巾栉”,至例句(18)中的“衣栉萧然”,“栉”也常组“巾栉”“衣栉”等词,表首服。与此同时,“栉”的动词义也在逐渐增强,从例句(4)、(5)中的“栉风沐雨”发展到例句(15)、(21)中的“栉比”,至例句(39)、(40)、(41)中的“栉发”,语义不断丰富。隋朝医书《诸病源候论》中“栉”使用次数比“梳”高。
“梳”更多在口语中使用,即使出现在文献中,多是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汉译佛典及南北朝诗歌。“梳”在南北朝出现频率更高,曾取代“栉”。“梳”在三国时期已经具有动、名词性,例句(7)与(8),同是《三国志》中的文本,一作名词“梳”,一作动词“梳头”。因为“栉”常以组合关系形式出现,限制其自由使用,又“梳”具有动词义,这都使“梳”被使用得更加频繁,见例句(8)-(12),(28)-(30)等。
“篦”,对其解释不见于《说文解字》,在各篇文献语料中也出现较少,却在晋朝《十诵律》中出现7次(见表1)。此外,“篦”多作“枇”,以“栉枇”、“梳枇”等词语出现,见例句(7)、(22)。
表2 共时分布
通过表1、表2的分析,“栉”多见于文学、史书中,动词词性不断加强,语义不断丰富;“梳”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汉译佛典中使用较多;“篦”常作“枇”,常见于“栉枇”“梳枇”等语汇中。
4.结语
除传世文献外,本文也对《吐鲁番出土文书》进行了考察。该文书时间跨度为前凉升平十一年(三六七年)到唐大历四年(七六九年),本文选取其中符合中古汉语时期的墓葬文书进行统计分析,实例已放置在各个年代时期。通过考察,发现文书中皆有“栉”“梳”“篦”的使用,其中“梳”出现次数最多,有12次,见于“随葬衣物疏”,这与梳子是故去之人生前用品,用来辟邪祈佑标识身份有关;“栉”出现2次,“篦”以“栉枇”出现1次,见图表。吐鲁番出土文书的考察,与传世文献、汉译佛典统计分析结果大体一致,中古汉语时期“梳”“篦”并没有全面完成对“栉”的取代。三者此消彼长,处于竞争之中。
本文对常用词“栉”在中古汉语时期的更替演变予以了初步探讨,得出整个中古汉语时期“梳”、“篦”并没有完全取代“栉”,即使在南北朝“梳”在口头语中对“栉”有一定的取代,但“栉”通过自身的发展仍是富有活力的词;“梳”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汉译佛典中使用较多;“栉”多见于文学、史书中,自身动词词性不断加强;“篦”常作“枇”,常见于“栉枇”“梳枇”等语汇中。所得结论与郭晓妮推定隋唐时期“梳”替换了“其齿大而粗的‘栉”有一定出入。
注释:
①杨晶.中华梳篦六千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13.
②丁喜霞.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命题的思考[J].语言研究,2013(3):29.
③丁喜霞.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模式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1.
④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J].古汉语研究,2003(2):70.
⑤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J].古汉语研究,2003(2):71.
⑥38篇文献语料为:《修行本起经》、《杂譬喻经》、《汉武故事》、《汉诗》、《太平经》、《六度集经》、《列异传》、《三国志》、《魏诗》、《生经》、《十诵律》、《搜神记》、《裴子语林》、《郭子》、《晋书》、《晋诗》、《王羲之杂帖》、《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贤愚经》、《杂宝藏经》、《百喻经》、《幽明录》、《观世音应验记》、《异苑》、《世说新语》、《宋书》、《魏书》、《宋诗》、《齐诗》、《梁诗》、《北周诗》、《陈诗》、《齐民要术》、《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诸病源候论》和《吐鲁番出土文书》。
⑦郭晓妮.“梳”、“篦”对“栉”的历史替换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459.
⑧郭晓妮.“梳”、“篦”对“栉”的历史替换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459-460.
⑨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43.
⑩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99.
?輥?輯?訛杨晶.中华梳篦六千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189.
?輥?輰?訛丁喜霞.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模式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2.
参考文献:
[1]杨晶.中华梳篦六千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13,189.
[2]丁喜霞.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命题的思考[J].语言研究,2013,33(3):25-32.
[3]丁喜霞.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模式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2):115-124.
[4]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J].古汉语研究,2003(2):70-76.
[5]郭晓妮.“梳”、“篦”对“栉”的历时替换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4):459-465.
[6]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J].中国语文,1995(6):401-413.
[8]汪维辉.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J].南开语言学刊,2007(1):88-94.
[9]董志翘.汉语史论文写作漫议[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2):65-70.
[10]杨明泽,叶桂郴.常用词“栉”、“梳”之演变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98-400.
[11]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肖奚强教授的指导,谨表示衷心感谢。文章疏漏之处概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