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创意教育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5-12-23付瑞红霍云龙
付瑞红++霍云龙
[摘要]英国是最早提出官方意义上的文化战略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并形成了包括人才培养在内的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完整的政策和管理系统。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文化产业政策在创意观念培育、学校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导向作用。英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重视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也参与到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关键词]创意产业人才;创意理念;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6003805中国是全球创意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政府对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视对既有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的管理系统提出挑战。英国作为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且最具活力的创意产业市场之一,创意人才的培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基础教育到职业培训,从通识教育中对创意精神和技能的培养到专门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从政府的政策扶持到第三部门和相关民间机构的广泛参与,英国已经初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1政策制定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英国政府在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在文化创意产业和教育之间实现有效连接一直占据英国创意产业政策的核心位置。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政府并不是依靠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创意观念培养、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等方式达到目标,其角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文化政策制定中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成立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出台专门的文件对人才培养、吸引和交流方面做出相关规定。英国的政策是试图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培养创意经济的潜在人才[1]。英国创意产业管理体制体现于在中央设文化、新闻和体育部,负责文化政策的制订和文化经费的拨付,而教育科学部的职责则是直接地负责艺术教育,并对某些机构提供相应资助。
通过推动人才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是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意人才缺乏、创意人才培养与需求的错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就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在国家政策制定层面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培育创意观念和意识,制订长期、综合和系统的创意人才培养规划,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持。1993年英国“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公布,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创造性内涵特征,表明推进以“创造性”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发展成为英国自觉的国家意识[2]。英国一直在政策制定层面重视创意理念的培育对于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个人的创造力、灵感、理念、技能的培养,因为这是创造价值的核心要素和动力。
在英国,有关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注重诸多部门与机构的协调合作。2008年,“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商业、企业和管理改革部”、“创新、大学和技能部”共同颁布了《创意英国:新经济的新人才》报告,报告内容全面,不仅涉及教育和技能,还涉及创新和知识产权等多个方面,尤其重视政府在推动创意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提出政府制定相关措施,为所有孩子提供创意性教育是“创意英国”战略的八大主题之一。英国政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为业界培养创新型人才,并设立有关机构与组织项目探索创意产业界和高校的合作,充分地发掘学生群体的创新才能。如在“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推动下,英国成立了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为高校和业内人才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同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还直接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
第6期付瑞红霍云龙英国创意教育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教学研究2015
此外,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创意教育和创新技能培训。一般意义上讲,艺术教育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启发创新思维、培养个体创造力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文化艺术产品面向大众、鼓励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强调必须保证文化艺术成为教育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正规教育体系和成人业余教育等领域都要重视艺术教育的投入。在人才培养方面,英国政府的措施是提供接受创意教育和在创意部门工作的机会、传授学生创意产业需求的工作技能、开辟技能培训基地等[3]。2000年,英国创意产业局曾发布《下一个十年》报告,报告中提出从加大教育培训、支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等三个主要方面来研究公民发展和享受创意的途径。政府通过强调创意生活的重要性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基础和发展环境。
2国民教育体系中文化创意理念的培育和学科建设的特色英国的教育体制在几百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始终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英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培养人们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而言,英国国民教育体制被认定为其核心机构之一,其主要特色是向下扎根,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文化创意理念;将文化创意教育与大学通识教育相结合;创意产业学科建设重视理论培育和实践教学。此外,创意思维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创意设计等与创意产业相关的领域,而是被广泛定义在各种产业、学科教育与生活文化之中。2001年的“文化和创意绿皮书”中强调英国政府要从所有的儿童、青少年、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做起,让他们有机会自由的发展创意潜力和创意才能。
英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将设计与技术专业纳入国民教育课程中。作为世界上最早重视创意教育的国家之一,英国在中学设置了“设计和科技”课程,通过对信息技术、绘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内容的传授培养创意技能和创意意识。英国政府专门为14~19岁的学生设立“创意媒体文凭”,为年轻人提供展示和证明自己创意才能的机会以便更有利于生活和工作。这种资格证书使学生认识到创意能力是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部门工作的基石,有利于塑造一种重视创意的社会氛围和意识[4]。英国的基础教育形成了重视培养创造性的优良传统。很多英国中学在12~15岁的学生们之间实行跨学科计划[5]。在爱丁堡昆斯费里中学,这项计划主要集中于地方的文化、历史、环境或政治等领域。学生们以团队工作的模式通过辩论和表演等方式寻求全球、国家和地区问题的解决方案,培育创意和批判思维,这项计划在春季和秋季学期持续几个月,有来自不同部门的教师参加,也有图书馆的支持。通过这项计划,学生们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探究把割裂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对各个学科的理解和创新意识的培育。英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也很重视创新技能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如英国设计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推进设计教育和培训,其中之一就是“设计师讲学周”活动,知名设计师到学校参加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与11~16岁的学生一起进行设计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性的创新技能。
在大学阶段,英国重视通识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通过课程设置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与创意产业的有效链接。英国大学保持古典人文传统和文化传承创新力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学生文化的熏陶和引导。基于创意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刻意模糊了创意学科设置的边界,尤其体现在计算机和工程领域。传统的工程设计逐渐被交叉融合的创意设计所取代,艺术设计、人文学、工程学、计算机应用和传媒学等专业都开设了相关的创意设计课程。英国教育机构在文化创意领域研发出很多新课程,如3D动画设计,目前已经有超过9万的英国学生在学习文化创意。英国的创意学科大部分是在公立专业学校中设置,是政府对创意设计教育扶持的重要体现。如英格兰北部公立的利兹大学在1997年设立了表演和文化产业学院,依托利兹市丰富的歌剧、电影、音乐、舞蹈等特色资源而建,学院聚集了英国国内外著名教授20多人,在舞蹈、表演组织管理、表演设计和歌剧演出等方面培养人才。近几年来,学院对文化政策、文化保护与重建、现代城市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加强了重视。该学院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处于全英国的前列,承担了大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并成为一些如BBC等大型文化传媒集团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英国大学创意产业学科建设更重视研究方法和实践教学。以英国的伊利诺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创意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研究方法、产品教育和与用户关系这三类。设计与研究方法教育帮助学生从理论和研究工具层面进行学习,掌握调查、分析、试验和评价方法的基本规律为设计决策提供现实依据,如头脑风暴、选题小组技术、用户日记和视觉评估等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英国的高校一直在改良教育方式,选择适合的教学思路培养更有效的创意人才,开设的课程专业范围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同时拿不同专业的学位,跨专业学习。伦敦艺术大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设计、大众传播以及相关技术的教育中心,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有两年的实践教学,包括项目运作、工具应用、设计分析、市场调研和创新实践等。研究生通过对国际项目设计组的直接参与培养合作、分析和创意等方面的才能。学校也针对企业高层人士进行创新设计和运营培训。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了众多的企业与伦敦艺术大学合作,合作方式多种多样,从提供资金支持到直接提供项目实现企业和大学的协作,这种合作关系是多赢的,既有益于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商业回报。
3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政府角色在构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呈现阶段性,2000年之前,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由中央政府推动,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发挥创意理念引导和教育体系改革的倡导者角色。2000年以后,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熟并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向文化经济方向发展,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转向通过保护和激励创新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政府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中开始重视以资金、项目为导向的支持和引导。英国的文化产业政策逐渐向“社会市场”的模式转变,创意人才培养对象由精英教育转为重视大众教育[6]。自此,地方政府尤其是民间机构和创意企业纷纷参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并逐渐成为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英国对创意产业的管理模式采用保持距离和适当分权原则[7]。中央政府部门只管文化不办文化,所以在管理体制中,地方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即各类文化艺术委员会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作用举足轻重。
在英国,非政府公共文化团体是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机构尤其是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创意人才交流的平台,也是重要的培训机构和教育经费资助来源。如创立于2004年的大乐透基金已经为医疗、教育、环境和慈善等事业捐助了35亿英镑;英国国家美术馆也致力于为最为广泛的公众提供教育和服务。英国也有很多文化创意技能培训协会,课程包括音乐、电视、电影等,其中不乏一些独树一帜的课程设计,这些协会最显著的功能就是提供文化创意就业机会。地方政府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如伦敦发展署的主要工作是创意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也注重推动创意产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如该机构支持高等院校培养人才,为高等院校和企业界合作搭建平台,不仅鼓励学生的流动,同时也支持大学对外进行专业培训和谋求商业支持。目前,伦敦市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达60万人,年收入超过2.1亿英镑,成为世界第四大时尚设计中心。艺术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各类专业型组织,如曼彻斯特的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局和伦敦哈姆雷特堡的文化产业发展推介中心等,这些专业组织向企业开放,通过人员培训和融资等方式帮助创意企业快速发展。
4对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启示“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2012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都亟需构建政府引导的多主体参与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亦可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丰富大学的文化建设,是教育文化软实力构建的社会动力之一[8]。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增长速度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与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文化产业面临的瓶颈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文化产业教育体系和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教育中的重头戏——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尚不能及时反映市场的需求[9]。在国内,众多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并不能满足社会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充分的实践经验,大量文化创意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职位。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教育对创意理念的重视、大学教育中的创意教育经验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都值得借鉴。
我国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首先把文化创意理念的培育导入基础教育体系之中。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一直不重视开发创意思维,应试教育体制与创意教育思想也是相悖的。基础教育阶段创新能力的培育应通过个性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创意教学,强化艺术人文领域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设置中,创意和革新技术的培育指数由高到低的排列是艺术、信息技术、体育、语言、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10]。在音乐课和美术课中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意思维,培育欣赏差异和尊重包容的价值观。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等课程实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和人格特质的创意教学方案。教育部门和民间企业团体应适当资助中小学,让儿童和青少年能有更多的机会参观地方文化馆、博物馆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学校应重视与社区和创意企业的互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和企业中的创意理念和产业需求。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既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人才,高等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应重视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建设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无疑成为大学文化塑造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着教育理想和市场化改革之间的矛盾。大学成为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却相对忽视了文化功能。大学具有公共目的和公共义务,但在市场力量的影响下,大学的目标和使命趋于复杂,文化需求功能在削弱。这一倾向反映在课程上,文化价值观和认知理性能力的培养在本科阶段被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课程所代替。大学更倾向于交易知识的培育,文化价值知识的重要性受到了忽视。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与大学的文化使命在内容和目标上是一致的,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应由通识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支撑,文化产业需要具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人文教育旨在培养人的辩证思维及读写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对文化的欣赏、全球视野和忍耐等个性品质。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是提升大学文化功能的需求,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文化产业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是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充实,着眼于新的实践对于社会科学的要求,不断给予实践中所提出来的问题以科学的回答来指导实践,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品质[11]。文化产业人才不仅需要文化素养,同时还有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这对大专高校设置的传统学科之间的融合提出了现实要求,只有实现文化产业教育的可持续性的跨学科发展才能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当代社会科学重构的发展目标与创新宗旨是形成经济与文化的正关系、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正关系、创新与发展的正关系、竞争与合作的正关系、经济文化演化与资源配置生产力结构优化的正关系。”[12]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之目标应该是建立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体系。在专业设置上尝试打破传统的专业分类,模糊专业界限,实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均衡发展,培育“通”与“专”的人才。研究生教育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点阶段,应培养具有文化产业核心思维理论和操作运营技能的硕士研究生[13]。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基,应以复合式和务实性人才教育为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重在应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文化素养培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都必不可少。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设计都很重要,同时,大学应设立创意试验室,建立大学和文化企业的沟通渠道。在教学中要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研究方法的教育。创意教育不仅适用于艺术和设计类等学科,在工科学科中也适用。创意人才的培养方法要重视技术手法与创意的有机结合,注重交互性。不同的学院应准确找到自己的专业定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内部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也需要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业之间唯有形成一种开放共赢、互补高效的合作模式,才能形成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并最终实现包括“软实力”在内的文化产业实力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Daniel A. Making it Professionally: Student Identity and Industry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Education [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009,(4):283300.
[2] 吕方.世界文化发展与英国创意产业 [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7,(6):106109.
[3] 熊澄宇.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J].求是,2012,(7):5860.
[4] David G.Acces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reative and Cultural Sectors: From "Creative Apprenticeship" to "Being Apprenticed" [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6,(5):433453.
[5] Shakuntala B,Carlo P,Sue C.Creative and Innovative Good Practice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Europe[M]. Luxembourg: European Communities, 2010:15.
[6] Jonothan N,Boyun C.The English Model of Creativity: Cultural Politics of an Ide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10,(3):287304.
[7] 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14.
[8] 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99202.
[9] 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61.
[10] Gregor H,Werner B K.The Role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School Curricula in the EU27, Luxembourg: European Communities[EB/OL].[20150625].http://ftp.jrc.es/EURdoc/JRC61106_TN.pdf.
[11] 胡惠林.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J].探索与争鸣, 2003,(9):911.
[12] 皇甫晓涛.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J].学术月刊,2010,(8):14.
[13] 向勇.学科范式的转换与身份认同的建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对策[J].学术月刊,2010,(8):812.
Evaluation on creative education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UK
FU Ruihong,HUO Yunl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066004, China)
AbstractBritain is the first country to develop national cultural strategy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name of the government.Britain has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 to develop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including personnel training.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cre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the cultural industry policies play a guiding role to nurture creative ideas,to reform 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teaching,to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British basic and higher education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local government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also involved in the cre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creative industries talents; creative idea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