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二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2015-12-23董一心吕康银李盛基
董一心++吕康银 李盛基
摘 要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变化,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并且已经出现父辈财富由子辈继承的代际传递问题,“富二代”现象正是这种资产代际传递的产物。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富二代”出现的经济根源,研究了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突出缩小贫富差距对市场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富二代;经济学分析;代际传递;贫富差距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12-0006-05
一、引 言
在近几年的社会新闻中,涉及到“富二代”的话题焦点总是集中在赌博、吸毒、酒驾等负面现象。在学术界对“富二代”现象的观点有褒有贬,有人认为这些天生的纨绔子弟更容易奢靡颓废、拜金骄纵;也有人认为“富二代”群体接受过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才识,是中国新一代的主力精英,他们也许会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领军人物。
在吸引社会媒体目光的同时,“富二代”这一现象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罗雪辉、潘丽(2004)将 “富二代”定义为通过继承财产而获得财富,伴随着民营企业经营者两代交替而产生的群体。王小章(2006)认为“富二代”不仅是指老板和富商的子女,同时也应指依靠父辈的权势而拥有财富的人。胡洪曙、亓寿伟(2014)利用微观数据分析城市和农村家庭的父母及子女之间的代际收入影响,并且探讨了在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代际流动存在的差异。王春光(2006)认为上一代的贫富正在对下一代人产生明显的影响,这种代际传递正呈现出固化和加剧的趋势。杨怀德(2012)指出产生“富二代”的前提是财富在家庭内的继承,是中国一部分最先富起来的人群开始向其子女传递财产的必然现象。
贫富差距在任何经济社会都是必然存在,适度的贫富差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并促进经济发展,而过大的贫富差距则会造成很多负面效应,“富二代”群体的出现就是贫富差距过大伴随的后果之一。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从收入差距、财富差距及灰色收入角度探析“富二代”产生原因,总结出该现象伴随出现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说明缓解贫富差距的重要经济意义。
二、“富二代”及其偏好类型的经济学解释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300人拥有超过300亿的个人资产,约有8 300人拥有超过10亿,资产千万的富人超过了109万人。即使我国的经济总量每年基本以8%的水平快速增长,但是个人贫富差距问题却随之日趋严峻。在2014年7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我国家庭资产不平等程度在不断提高:2012年,我国的家庭净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2013年增长到0.474;全国近三成的资产被收入最顶端的1%家庭拥有。这份报告深度解析出当前我国居民家庭个人财富和收入水平的严重不平等问题,富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优势地位日趋凸显,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矛盾,给底层收入居民带来不满情绪。
图1描述的是具有好逸恶劳偏好的“富二代”群体的选择倾向。图中,纵轴Y表示劳动者个人收入,收入函数Y=W×L,W表示工资率,L表示劳动时间;假设H=24-L,横轴H表示劳动者的闲暇时间;U1表示在没有非劳动收入情况下可以实现的效用水平。最优点为A,劳动者闲暇为H1,收入水平为Y1,其付出的劳动时间为24-H1,U1与收入函数相切于A点;H0表示若劳动者不付出劳动时间,则不能获得收入。然而,当子辈继承了父辈代际传递的资本后,收入曲线向上平移,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B点,在劳动者不付出劳动时间的H0点,却能够获得Y2水平的收入。这就表示“富二代”中的一部分群体,他们不具备父辈努力奋斗的偏好,当其在不付出劳动时间的条件下同样能够获得庞大的非劳动收入时,他们便会无所事事、奢侈享受,甚至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危害。
图2表示的是“富二代”中的另一种企业家类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父辈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经营企业的异禀天赋。与图1类似地,图2中U1同样表示劳动者获得Y1收入时的无差异曲线,U2与向上平移后的收入曲线相交于B点;劳动者不付出劳动时可获得Y0的收入,而企业家类型的“富二代”偏好于主动付出更多劳动时间经营企业,以求创造更多的利润和财富,即在B点上,劳动者会获得高于Y0的收入Y2。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富二代”群体的“富”是具有一定条件禀赋的,在此基础上的均衡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教育。“富二代”现象是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必然产物,其自身并不存在所谓的优劣之分,因此,要关注这部分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形成,社会要给予良好的发展导向,这不仅关系到“富二代”企业财富的可持续性,而且还关系到国家资源的有效利用及人力资本的有效发挥,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富二代”现象产生的经济原因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和财富的显著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独生子女现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支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条件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富二代”现象。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富二代”现象,贫富差距扩大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居民个人条件禀赋的不同引起个人收入的差距,收入差距的累积将逐渐形成财富的差距,而财富差距的代际传递又将会进一步拉大下一代人的收入差距,最终形成收入不平等的恶性循环。
1.收入差距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及最高与最低收入层次之间差距的程度现状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虽然在近几年出现了小幅度下降的趋势,但仍然远远高于国际上0.4的标准。总体表现出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都保持显著增长趋势,城镇内部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农村。再将城镇和农村的最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的人均收入进行对比发现,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逐年拉大,2003~2012年的10年期间,两者之间的差距增加了36 362元;农村居民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人均纯收入之间差距也在增加,但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10年间的差距只增加了11 211.7元。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由于城镇内部在改革开放后下岗、失业人口增加,这部分失业人口构成了城市中的绝大多数贫困群体;另外,在城镇中,国有部门、金融行业和一些新兴行业的职工收入通常高于大多数行业2~3倍,造成了居民工资性收入的较大差异。endprint
通过对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城镇和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内部居民的社会阶层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随着如今市场主力的更替,父辈自身的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必将传递给子辈,这便成为当前“富二代”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2.财富差距
根据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研究显示我国收入顶端1%的群体拥有着全国30%的财富,而中低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是个人累积的财富反而在减少,这种财富的不合理集聚与分配加剧了财富差距的拉大。
图3根据《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相关数据绘制得出,我国居民财产基尼系数在1995~2012年之间发生了巨大变化,由1995年的0.45增加到2012年的0.73,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平等程度在迅速提高,与2012年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基尼系数0.474相比可见,财产性收入的分布比人均收入分布更加不平等。由图4可见,2003~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在2003年不足100元,2012年已经超过了200元;相比而言,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远高于农村,到2012年为止达到了700元左右。
从图3、图4分析可知,我国居民财产基尼系数显著提高,人均财产性收入不平等程度在大幅度拉大,也就意味着财产性收入对贫富差距的影响程度增大。居民个人的财富差距在不断增加,并且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问题更加突出,对我国居民财富不平等的负面影响大于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得到了一定提高;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大于农村是由于城镇居民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资产,受到更良好的教育,接受到更先进的技术,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得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更快,贫富差距更加悬殊。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拥有较高财产性收入的家庭通常都能够在资本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进一步积累出更多的财富,而财富的增加又使其占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这种循环效应不断拉大居民个人的财富差距,当拥有资本市场中较多财富的群体将资产传递给子辈,“富二代”的产生就无法避免。
3.灰色收入
所谓灰色收入是指非法、违规违纪、被社会公认道德质疑或收入来源不明的个人收入。因此,能够获得灰色收入的居民不可能是普通的城乡居民,只有那些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群体才能有能力和机会取得灰色收入。这就导致居民收入趋于两极分化,经济利益从正当途径和非正当途径都向少数高收入群体集中。
据统计,在2003~2011年期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的人均灰色收入约为4 368元,如表2所示,在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统计收入与推算收入在各个收入阶层均有较大差异,其中收入最高的10%存在的差异最大,并且从隐性收入的分布来看,最高收入家庭和较高收入家庭的隐性收入占比达到了72%,这说明在高收入阶层中的隐形收入在持续扩大,使中低收入家庭与其差距越来越大。隐性收入更多地集中在高收入阶层,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隐形收入的高低与个人正规收入水平呈正向关系,当个人的正规收入较高时,其可取得的灰色收入也越高,而从隐形收入中获利的群体毕竟是少数,就种现象就会加重大部分社会群体的不满和负担。另外,通过王小鲁的多年总结研究发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灰色收入较高,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平均高出1 000多元。
灰色收入分布的快速增加严重影响着国民收入分配的正常运行,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大量不合理灰色收入,这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弊端,同时也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导致的,由于政治体制改革长期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缺少全面的政治体制主导和监督,政治权利容易被经济利益腐蚀,影响市场的自由竞争,进而形成垄断行业和权利主体获得大量超出自身收入范畴的灰色收入。这种现象会使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平衡,使市场缺乏公平竞争,将当前严重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富二代”现象的负面效应
1.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贫富差距的扩大意味着整个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不均又意味着社会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资源配置效率就会降低。
首先,贫富差距过大会严重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当社会中的大多数财富掌握在少数富人手中时,低收入群体只能用有限的财富满足基本生活,而没有多余的钱消费其他商品,占大多数的居民消费能力降低必将导致市场出现供给大于需求。而高收入群体拥有过多财富就会对高档消费品需求增加,当国内市场供给无法满足其需要时,他们就会选择购买国外市场中供给充足且高档的消费品,这就使国内财富大量外流,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其次,当贫富差距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就会大大减弱,影响劳动者参与市场经济的热情,也不利于劳动者发挥自身人力资本,进而降低劳动效率。特别是在垄断行业的劳动者能够获得较高收入的同时还会得到灰色收入,居民收入差距更加悬殊,最终会严重影响社会和市场的稳健发展。
2.社会公平感下降
在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如果不同收入阶层的贫富差距过大,破坏和谐的社会秩序,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两极分化程度加深,当劳动者的收入回报与其付出的劳动不一致时,就会严重降低劳动者心理的社会公平感,丧失对社会的认同感。并且,在低收入群体对社会的公平程度感受更加敏感,对社会公平的要求更强烈,贫富差距的恶化会严重刺激着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感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侧重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忽视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若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不能得到切实解决将会严重降低居民的幸福指数,社会公平感下降,更易造成底层群体的心理失衡,这种心理甚至还会影响到低收入群体的下一代,使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延续和深化,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收入公平问题与居民自身经济利益直接相关,并且居民在关注自身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关注其他相关群体的经济收入,“富二代”现象的出现逐渐使部分居民产生仇富心态,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加深。
3.社会阶层固化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不相匹配,城乡体制和户籍制度甚至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在这种落后的社会结构现状下,社会财富与社会地位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受阻,家庭内部子辈继承父辈的全部财产,衡量子辈受父辈收入影响水平的代际流动系数变小,父辈所处的阶层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子辈的阶层,当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无法向上层流动时,贫困的代际传递将使低收入群体逐渐被社会和市场边缘化,社会结构的固化让弱势群体的子女受教育水平和个人素质都无法得到提高,也就无法依靠个人的人力资本改变自身命运。社会阶层形成富人的子女继承富人的财富,成为必然的“富二代”;而穷人的子女要进入富人阶层十分困难,只能继续成为“穷二代”。
五、结 语
“富二代”现象的出现是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必然,缩小贫富差距是保持经济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富二代”现象能够明确看出,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受到收入差距与财富差距这两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如何,以及灰色收入在贫富差距中的分布情况,能够客观地认识到缓解居民对“富二代”的不满或仇视,就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切实缩小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消除居民对社会的不公平感,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社会收入阶层、贫富阶层的合理流动,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数量。缩小贫富差距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