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思考

2015-12-23杨晓秋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年9期
关键词:代表性重点成果

杨晓秋

(科技部 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北京100862)

0 引 言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1990 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建立了定期评估制度,通过评估,建立了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增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活力,促进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开展高水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1-10]。

1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历史进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从1990 年开始至今,进行了25 次评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做法。评估工作的历史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

第一阶段(1990 ~1994 年),实验室评估处于探索阶段,由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委分别组织。1998 年前,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委共同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计委管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更新费,国家科委管理实验室的运行补助费。

第二阶段(1995 ~1998 年),两部委统一评估,实验室评估进入规范阶段。从1995 年开始,两部委达成共识,委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统一评估,4 年为一个评估周期。评估结果双方认可,分别用于资助仪器设备更新费和运行补助费。

第三阶段,1998 年政府机构改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职能转到科技部,评估工作得到不断的规范和完善。科技部着力加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制度的建设。1999 年制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由定量评估逐步转为定性评估为主。2003 年、2008 年科技部先后两次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了修订,进一步规范评估流程和评估指标体系,强调实验室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定性评估,不再对实验室进行分类,而对实验室代表性成果进行分类评估,突出代表性成果的评估。2013 年科技部根据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再次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延续了原有的定性评估、整体评价,引导实验室出重大成果和优秀人才等思路。修订后的评估规则更加注重代表性成果的水平与国际学术影响,强调合作研究与自主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加强青年骨干人才培养。新修订的评估规则于2014 年5 月颁布并在今年化学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实施。

2 实验室评估方法

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定期评估,评估周期为5 年,分领域评估,每年1 或2 个领域的实验室。新一轮评估工作从2014 年开始,评估领域依次为:化学领域(2014 年),数理和地球科学领域(2015 年),生物科学和医学科学领域(2016 年),信息科学领域(2017 年),材料和工程领域(2018 年)。具体评估工作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

2.1 实验室评估流程

(1)科技部于每年年初下达当年参评实验室名单,并通知主管部门,抄送参评实验室、依托单位和评估机构。

(2)评估机构在科技部下达参评实验室名单后1周内将评估工作安排通知参评实验室依托单位。依托单位报告主管部门并组织实验室参加评估,做好评估准备和提交相关材料。

(3)实验室在接到评估机构的评估工作通知50天内,在评估期内各年年度报告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实验室工作,完成和提交《国家重点实验室5 年工作总结报告》(以下简称工作总结),经依托单位审核后报主管部门审核。

(4)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实验室进行评估。

2.2 评估程序

实验室评估包括初评、现场考察、综合评议三个阶段。

(1)初评按学科领域相近的原则分组进行。评估专家通过审阅全部实验室评估材料,听取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和讨论评议,记名打分和排序,并提出专家组评估意见。选取前30%和后20%实验室进入现场考察。

(2)现场考察分组进行。专家组通过听取实验室代表性成果汇报、核查实际运行管理情况、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实验室实际运行管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形成现场考察报告。不打分、不排序。

(3)综合评议按领域进行。综合评议专家组听取初评和现场考察情况的报告,审议初评结果,重点对现场考察的实验室进行评议并记名打分和排序,确定实验室评估结果和评估意见。

2.3 评估材料

评估材料是实验室评估的依据,包括年度报告和5 年工作总结。

实验室年度报告由实验室每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的年度报告和相关数据自动生成。

实验室5 年工作总结应根据评估期内每年提交的年度报告提出。所列举的论文、专著、数据库、专利、软件著作权、奖励、技术成果转让必须是评估期内取得。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公开。

2.4 评估的指标体系[12-16]

如表1 所示,主要从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三个方面来定性、整体、全面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情况。

3 评估的作用

(1)评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实验室评估是分领域评估,通过评估,可以从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全面了解某个领域每个实验室运行情况,从而把握某领域实验室的整体状态及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把握在一个评估周期内某领域每个实验室的总体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实验室运行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总结实验室管理和运行的成功经验,为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布局和结构布局的完善,有利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表1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

(2)评估是凝聚资源的有效手段[17]。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实验室的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和管理,如教育部在协同创新、985 高校平台建设等方面把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对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校重点考虑;中国科学院在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也把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各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更是把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作为平台基地建设的示范予以支持。各依托单位将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本单位的金字招牌,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政策倾斜。

(3)评估是规范实验室日常管理的有效措施。“运行管理”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重要指标体系,要求实验室从规章制度、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和共享、专项经费的作用与效果等全方位规范日常管理。另外实验室评估材料要求按照规定的格式上报,并应附加相应的佐证材料,也为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4)评估是引导实验室发展方向的指挥棒。通过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充分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2003 年、2008 年和2013 年科技部先后三次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了修订,从定量评估转为定性评估、综合评价,突出代表性成果的评估,注重代表性成果的水平与国际学术影响,可见鼓励实验室创新和出重大成果。实验室也从最初的注重成果的数量,到重视成果的质量,再到现在系列创新成果,不断在科学前沿上开展探索;实验室人才引进也从最初的盲目引进,到按需引进,到现在的按需引进团队,不断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推进实验室健康发展。

通过评估,可以实事求是地肯定实验室在评估周期内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客观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明确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实验室也可以利用评估的机会,①认真总结在一个评估周期内各项工作的成绩、经验和不足,②可以听取同行专家的评估意见明确本实验室在我国乃至国际相关学科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力,认识自己的差距,明确努力目标。对于实验室本身起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的作用。

(5)通过评估,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评估结果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分配的依据,通过加大对优秀类实验室的支持力度,达到鼓励先进的作用。而对运行较差、问题较多的实验室坚决予以淘汰,从1999 年以来,通过评估共淘汰了19 个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从2009 年开始对评估结果靠后的实验室实行整改和淘汰相结合的方式,有2 个实验室被淘汰,有14 个实验室被要求整改,既给研究处于低谷的实验室一个机会,又坚决淘汰了运行较差的实验室。

4 实验室评估存在问题

新的评估规则首次在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应用,得到实验室和科技界的肯定,但还存在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实验室评估材料是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基石,其真实性直接影响评估的结果,从这一轮评估来看,缺少了对评估材料核查的环节。

(2)实验室的代表性成果仍然存在对关联度不高的研究工作的罗列和汇总现象。评估指标体系对代表性成果是指评估期内在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上,以实验室为基地、实验室固定人员为主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取得的成果。代表性成果的名称应该名称表述应明确、具体,而不是某研究方向上关联度不高的成果的汇总和拼盘,佐证材料不超过15 项。从今年化学领域评估材料和实验室主任介绍情况看,代表性成果更像某个方向上互不相干的研究成果的拼盘,缺乏系统性,而且代表性成果的内容远远超过15 项佐证材料,一般会包含几十篇(项)甚至上百篇(项)论文或专利的内容。

(3)通过评估发现,化学领域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规模越来越大,不断增加研究方向,各方向之间缺少有机联系,涉及研究内容面越来越广,难以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有违实验室建设的初衷。

(4)按照目前的评估方式,更多的是强调了实验室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竞争,淡化了对实验室在其研究领域的国际水平和地位的评价。

(5)现场评估一直被认为是实验室评估最有效的方式,而这一轮评估仅有50%的实验室到现场考察,可能会影响到评估效果。另外按现有评估方式,应进一步明确评估程序中每一轮的任务和作用,以及初评专家意见、现场考察报告以及最终评估意见之间的关系。从这次评估来看,初评没有分组,聘请33 个专家,对26 个实验室统一打分排序,选出前30%后20%,实验室主任报告讲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家的判断。现场考察分3 个组进行,每组5 个专家,后20%(5 个实验室)为一个组,前30%(8 个实验室)按学科分成2 组,现场考察专家组既要听代表性成果报告,又要核查实际运行管理情况、还要进行个别访谈,最后形成现场考察报告,任务重,时间短,难以深入了解实验室实际运行管理情况,有走过场之嫌。综合评议聘请了30 名专家,主要任务是对现场考察的实验室进行评议并记名打分和排序,确定实验室评估结果和评估意见。而初评意见和现场考察报告是2 份独立意见,综评专家需用大量的时间修改和确定评估意见。而用于了解实验室初评和现场考察情况的时间很短,难以了解实验室真实的运行情况,只能凭感觉打分,势必影响了评估结果的正确性。

5 改进措施和建议

5.1 简化评估材料,加强对评估材料的核查力度

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作为评估的主要材料。简化实验室5 年工作总结,实验室5 年工作总结仅提供代表性成果及其佐证材料。

加强对评估材料的核查力度。因初评为会议评估,且先于现场考察,加之50%的实验室不进行现场考察,对《国家重点实验室5 年工作总结》的核实工作应先期进行。可采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年报系统,对实验室提供的佐证材料进行核查。如果发现实验室弄虚作假,取消其实验室资格。

5.2 增加海外通讯评估

通过国际评估加强实验室在其研究领域国际水平和地位的评价。

第一轮评估为通讯评估。①聘请海外专家对代表性成果进行通讯评估,重点评价实验室代表性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②聘请国内同领域的专家对实验室整体运行情况进行通讯评估,通过审阅评估材料,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对实验室打分。将两次评估成绩相加,确定第一轮评估排序。

第二轮评估为现场评估,评估实验室为第一轮评估的前20%和后30%实验室。第二轮评估结束后确定评估结果。

海外通讯评估加强了对实验室在其研究领域的国际水平和地位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实验室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竞争,使实验室的评估更加全面。

5.3 重视成果质量,避免盲目扩张

重视实验室质量,减少代表性成果的数量,加强代表性成果关联度的评估,避免实验室临时拼凑。

加强对实验室定位和研究方向的评估,以及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人员关联的评估。

减少代表性成果的数量,从现在规定的不超过5项减少不超过3 项。除对代表性成果的水平进行评估,还应注重实验室对学科发展和前沿基础研究的引领作用以及国际影响。加强代表性成果关联度的评估,①代表性成果与实验室研究方向和定位间的关联度;②代表性成果实与验室团队的关联度;③代表性成果与15 项佐证材料之间的关联度。

通过减少代表性成果数量,以及加强对实验室定位和研究方向的评估,可以使实验室更加重视成果的质量,避免盲目扩张。

5.4 扩大评估专家的遴选范围,实行部分回避制度

严格的回避制度使得可选择的专家越来越少,通过海外专家通讯评估,扩大了专家的选择范围;增加近年引进的相近领域的“千人计划”或其他人才计划专家参评,从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增加对评估专家的培训,使评估专家更好地领会《国家重点评估规则》的内容和实质,使评估结果更加公正和公平。

5.5 将实验室日常管理与评估相结合

加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过程管理,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可委托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每年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科技部也可以成立领域专家组,不定期的对没有经过现场考察的实验室进行抽查,从而弥补没有50%没有现场评估的不足。同时建立领域联络员制度,对建立领域联络员制,主要任务是对实验室进行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实验室的运行和发展情况。

[1] 国家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综合计划局. 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周年文集[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2] 王福涛,危怀安,李 波.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建设篇[J]. 中国基础科学,2006(1):48-52.

[3] 吴 根,朱庆平,杨晓秋.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成就篇[J]. 中国基础科学,2006(1):53-57.

[4] 杨晓秋,刘燕美,吴 根.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管理篇[J]. 中国基础科学,2006(2):43-47.

[5] 王炎坤,危怀安,肖红缨.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经验篇[J]. 中国基础科学,2006(2):48-50.

[6] 吴 根,刘燕美,张 峰.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展望篇[J]. 中国基础科学,2006(2):51-54.

[7] 吴 根,张延东,李学斌. 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06(5):30-33.

[8] 曹健林. 加强管理凝练目标开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新局面[J]. 中国基础科学,2009(6):1-7.

[9] 杨晓秋,于敬鹏. 2010 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分析与建议[J]. 中国基础科学,2011(5):35-41.

[10] 杨晓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 年运行情况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基础科学,2013(5):31-38.

[11] 王福涛,刘燕美,危怀安.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制度的发展与运行模式分析[J]. 中国基础科学,2006(4):113-117.

[12]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J]. 中国基础科学,2003(4):4-7.

[13]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 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修订的说明[J]. 中国基础科学,2003(4):8-9.

[14]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J]. 中国基础科学,2009(1):34-35.

[15] 吴 根,于敬鹏. 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80-183.

[16] 吴 根,马 楠.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与思考[J]. 中国基础科学,2013(6):36-41.

[17] 谢焕瑛,张 健. 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3(2):111.

猜你喜欢

代表性重点成果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工大成果
重点推荐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