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性肢端角化病二例
2015-12-23曹燕,王林,贾虹
曹 燕,王 林,贾 虹
临床资料
患者1,男,17 岁,学生。主因双手掌、跖皮疹5年,于2013 年8 月就诊。患者5 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掌、足跖在沐浴后出现乳白色丘疹、斑块及脱屑,自觉有紧绷感,无疼痛和瘙痒,10 min 后皮损可消退。既往体健,无长期服药史,非特应性体质,有手足多汗现象,无手足外伤及毛发、牙齿及甲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皮肤科检查:双手掌稍红、腕部边缘性红斑,双足跖发白,弥漫角化过度。左足3、4、5 趾及右足2、3、4、5 趾甲轻度肥厚。将患者双手浸入自来水10 min 后,双手掌、大小鱼际、腕部及各指背出现片状乳白色天鹅绒样丘疹和斑块。停止浸泡10 min 后,皮损明显消退,30 min 后基本恢复原状,自觉症状亦消失(图1)。结合临床特点及病史,诊断为水源性肢端角化病。嘱患者少接触水,予山莨菪碱片10 mg,每日2 次口服治疗,维生素E 乳膏外擦,1 个月后复诊,自述多汗情况好转,遇水发白现象有所缓解。现仍在随访中。
图1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患者(例1)双手接触水前后皮损表现
患者2,男,36 岁,矿工。主因双手遇水后起皮疹10 年,于2014 年11 月就诊。患者10 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接触水后变白、脱屑,且逐渐角化增厚,无瘙痒和疼痛,停止浸泡20 min 后,皮损及不适感消退,可逐渐恢复正常。患者平素体健,无系统疾病,无手足多汗史,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史及同类病患者。皮肤科情况:患者双手掌置于常温水中浸泡,10 min 后双手掌大小鱼际、指节间出现白色片状角化过度性斑块(图2),停止浸泡20 min 后,皮损消退,但出现干燥、脱屑。诊断:水源性肢端角化病。嘱患者少接触水,予山莨菪碱10 mg,每日2 次口服治疗,硅油乳膏外擦保护。1 个月后随访,患者双手已逐渐好转,偶有再发。
讨论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aquagenic acrokeratoderma)临床少见,该病在1996 年由English 和McCollough[1]首先报道。2008 年谭城等[2]报道国内第1 例该病患者。该病的发病多为女性,多在2 ~38 岁发病,但近年男性发病报道的案例也逐渐增多。
过去认为该病没有家族遗传,但血亲中患者的类似病症也许可以辅证该病具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Saray 和Seçkin[3]报道了父子同患此病的病例,席海英[4]报道1 例45 岁男性患者,父母为远亲,且表弟们具有相同的病情。赵峰和苏东宝[5]报道2 例女性患者,其中1 例有胞姐同患病现象。
本病需与遗传性半透明丘疹性肢端角化病相鉴别,后者常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损特点为双手指关节伸面、手掌及手背的移行部位对称分布,有时也可见拇指球部及足跖穹窿处,为半透明水疱样肤色或黄白色扁平丘疹,直径为0.5 ~5 mm,簇集但不融合,或部分融合,表面光滑,质地较硬,无压痛,局部穿刺无液体,全身一般无皮损,毛发、指(趾)甲无异常。
本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好发于手、足部,为接触水后手部出现暂时性白色丘疹,常表现为患者双手放置水中后,原本正常的手掌或指缘出现半球形或者扁平丘疹,呈半透明或乳白色,丘疹有时融合似鹅卵石样。部分患者可伴雷诺现象、囊性纤维化。患者大多有手汗症,不伴特异性体质。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的原因是皮肤缺陷导致过多的水分吸收,遗传因素引起角质层异常以及钠盐滞留皮肤,在此基础上,反复接触水引起角质层肿胀而逐渐使皮损角化过度;同时汗腺导管壁的遗传缺陷导致其易随角质层肿胀继发性扩张。皮损组织病理无特异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角化过度和小汗腺导管扩张等,对诊断意义不大。国外也有药物引起该病的报道,如罗非昔布[6]、塞来昔布[7]、阿司匹林[8]等。使用这些药物引起该病的机制可能是这些药物增加表皮细胞的钠滞留,或COX-2 抑制剂对肾脏细胞的作用,使钠重吸收增加[6-8]。
图2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患者(例2)双手掌接触水后皮损表现
水源性肢端角化症临床少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方案尚无共识。国内报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用水杨酸苯甲酸软膏、维A 酸软膏、尿素软膏、维生素E 乳膏、糖皮质激素类药膏、明矾溶液浸泡手,口服抗组胺药联合维A酸乳膏、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局部照射等。大部分患者可以改善不适症状,少数无效。如杨闰平和刘元林[9]报道1 例男性患者,予以0.1%维A 酸乳膏外用,随访3 个月症状有所改善。龚石和刘巧[10]报道1 例男性患者,予外用水杨酸软膏及尿素软膏,口服依巴斯汀片、氯苯那敏片等抗组胺药,治疗后症状缓解,病情偶有复发。
[1] English JC 3rd, McCollough ML. Transient reactive papulotranslucent acrokeratoderma [J]. J Am Acad Dermatol, 1996, 34(4):686-687.
[2] 谭城, 朱文元, 闵仲生, 等.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 37(5):275-276.
[3] Saray Y, Seçkin D. Familial aquagenic acrokeratoderma: case repor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Int J Dermatol, 2005, 44(11):906-909.
[4] 席海英. 水源性肢端皮肤角化症相关病例及文献回顾 [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17):2298-2299.
[5] 赵峰, 苏东宝.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2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 27(11):1149-1150.
[6] Carder KR, Weston WL. Rofecoxib-induced instant aquagenic wrinkling of the palms [J]. Pediatr Dermatol, 2002, 19(4):353-355.
[7] Vildósola S, Ugalde A. Celecoxib-induced aquagenic keratoderma [J]. Actas Dermosifi liogr, 2005, 96(8):537-539.
[8] Khuu PT, Duncan KO, Kwan A, et al. Unilateral aquagenic wrinkling of the palms associated with aspirin intake [J]. Arch Dermatol, 2006, 142(12):1661-1662.
[9] 杨闰平, 刘元林. 水源性肢端角化症1例及文献复习 [J]. 转化医学杂志, 2014, 3(2):124-125.
[10] 龚石, 刘巧.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 [G]. 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