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青年住房压力的类型识别

2015-12-23魏万青段志平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类目都市住房

魏万青 段志平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一、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1]伴随着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商品房价格普遍性地持续快速上涨并维持较高价位,同时,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情况是广大都市青年的实际购房能力有限,使得其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随之导致诸如“蚁族”、“房奴”、“蜗居”等社会问题不断产生。可以说,在住房领域关涉的是国家宏观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在青年角度凸显的则是微观的精神或社会心态的嬗变。

本研究中的“都市青年”是指目前工作生活在城市(考虑到其流动性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的新举措,故不限制是否有城市户籍),年龄在16—44岁之间,正在城市内租房居住或已经购房,且购房性质为首套自住房的青年群体。都市青年的住房压力问题本质上是由住房供求不平衡和住房资源分配的社会公平两大问题引起的。按照最早对住房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恩格斯的观点,住房问题作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发生原理是人口在城市高度集中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住房的巨大需求,过大的需求导致住房供应的紧缺,进一步推动住房价格的上涨,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与现实的住房价格之间形成较大的落差,进而导致了住房的供求不平衡和住房的社会分配不平衡[2]。国内在青年人这一群体的住房问题上,学者廉思进行了较有影响力的专项调研:通过访谈等定性研究,廉思对“蚁族”产生原因及其心理状况等社会学特征作了一个感性的诠释[3]。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住房压力的类型划分这一层面上的相关研究资料较为稀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董海军和郭云珍关于城市青年在住房问题上承担的结构压力的研究,他们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了作为“楼市高烧”下的城市青年在城乡结构、代际结构与阶层结构中的困扰[4]。通过总结梳理可以发现,针对城市青年住房压力的问题,上述不同类型的研究分析关注点不同:前者聚焦于住房问题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后者则通过定性研究方法从感性层面强调了对都市青年的影响。在此笔者需要指出,能从实证研究方法出发,并涉及都市青年住房压力的类型划分的文献缺位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论述提供了巨大的学术拓展的空间。

有鉴于此,面对当前我国的以“80后”为代表的都市青年在住房领域面临着住房供求不平衡和住房资源分配的社会不公两大问题,本研究意图通过收集与都市青年住房压力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来识别都市青年住房压力的类型。

二、数据提取与研究方法

199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停止住房的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的货币化。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促进住房的市场化逐渐成为住房政策的主线,在此过程中效率优先又成为该政策体系的典型特征,由此产生的住房价格持续快速上涨以及广大都市青年由于住房压力而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上的嬗变成为各大媒体和学者报道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用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和学术期刊数据库作为研究数据来源,以文章标题或关键词中含“城市”、“青年”或“80后”并含“住房压力”为条件进行模糊检索,共提取与都市青年住房压力相关的新闻报道230条,学术期刊242篇。

在本次检索所获得的472条媒介记录中,首先剔除与本研究的主体相关性不强以及相互重复的报道和论文,随后组织研究小组成员逐一阅读剩下的报道和论文以提取有研究价值的信息。经过多次的阅读和筛选,最终提取了与本研究紧密相关的75条新闻报道和49篇期刊论文,涉及2002年至2014年间各地关于都市青年的住房压力各类表述共276条。

针对提取的这124篇文献中的276条表述,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来识别我国都市青年住房压力的类型。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操作方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和非量化的传播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表以分类媒介中的内容。在处理文献资料时内容分析法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和量化性三大优势,因此,内容分析法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的“质”和“量”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符合事实且具备高信度和高效度的结论。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构建此次内容分析的类目表,然后对提取的276条表述记录进行编码,从而识别出都市青年住房压力的类型,并对各类型的特征进行分析解释。

三、类目表构建与编码过程

类目表的构建在进行统计分析前,需要根据文献资料和项目访谈资料建立类目表。对类目表的构建是内容分析过程的重要一环,它确立了识别规则以及编码内容特征的明晰规则。[5]除了上述研究回顾,2014年7月课题组对广西三市的部分城市青年的深入访谈也是本研究尝试开发都市青年住房压力类型类目表的基础。参考贾子若[6]和唐美玲[7]等学者从经济压力、职业发展、家庭工作矛盾和择偶组家过程中的压力等分类方法,结合本研究的深度访谈记录,笔者将我国都市青年的住房压力类型主要划分为经济能力型住房压力、居住质量型住房压力、婚姻型住房压力、家庭型住房压力、工作发展型住房压力和寻求住房过程中的压力六大主类目,在各主类目下又细分为17个次类目①。

编码规则在内容分析法中,分析单元是最重要且最小的元素,是编码过程实际计算的对象。[8]文字内容的分析单元可以是特定语词、符号、主题、任务或句子、段落乃至全文。[9]本文中为分析都市青年住房压力所采取的是相关新闻报道和学术期刊中的文字内容,因此主要选取文献中与都市青年的访谈交流记录作为分析单元。根据统计,研究所搜集的124篇文献中共276个青年个案,每个青年个案的访谈交流记录对应1次住房压力的记录。借助用于编码的类目表,研究组成员对提取的276个分析单元按照类目划分进行独立编码:对于每个次类目,若分析单元中有涉及则编码为1,若分析单元中无涉及则编码为0。

四、统计结果分析

在都市青年所承受的住房压力中,经济能力受限是都市青年面对的主要压力类型,其次是由居住房屋质量和居住环境而形成的压力;再次是住房给都市青年婚姻和家庭带来的压力,最后是住房给都市青年工作发展带来的压力以及在寻求住房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在次级类目中,出现较多的类型则依次是结婚用房无法落实、无力购房、由房租引发生活质量下降、父母代购房屋或在家啃老而给青年人形成压力、居住环境恶劣、由还贷引发生活质量下降这六种类型的具体压力。在其对应的主类目类型中呈现出以婚姻型为主,经济能力型和居住质量型为次的具体压力类型分布,见表1。刘克善认为压力包括压力事件和心理压力两个概念,压力事件是指一定令个体紧张,感受到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10]因此,在探讨都市青年住房压力的类型特征时同样需要讨论引发都市青年住房压力的动因和不同压力类型下都市青年的心理状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同一批都市青年群体身上可能交织着多种类型的住房压力,故在接下来对于住房压力类型特征的探讨中,笔者将着重对住房压力类型本身的特征进行概括,并辅以对该压力类型主要作用对象的青年群体的特征分析。

(一)经济能力型住房压力

虽然经济改革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体制外就业或创业机会,却也因新增劳动人口供大于求、产业发展不匹配以及路径依赖等原因,造成他们就业不稳定、工资薪酬相对偏低的困境[11]。因而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来说,限制其购房能力和住房条件的根本因素在于自身的经济状况。本研究以CGSS 2010年调查数据为基础,从中筛选出881个符合本研究中“都市青年”条件的个案,对其住房的产权类型及其对自身所处社会等级的情况进行交叉统计,详见表2。统计表明,在881个样本中,208人正处于租房中,625人已经购房;租房者和购房者集中在2-6级的累计百分比89%和87%;对比租房者和购房者在社会等级认同上的差异后,发现在1-4的等级区间上租房者所占比重均大于购房者,而在5-10的等级区间内购房者所占比重则明显大于租房者。在经济能力型住房压力上,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搜集到的新闻报道中多次强调了住房消费对其他消费及其生活质量的挤压效应,CGSS数据则通过集中在等级2-6区间内的样本分布情况证实了这一点;第二,统计表明购房青年比租房青年有更高的社会阶层认同感,分析其中原因不难发现,这是由于所购的房屋的产权是归自己或亲人所有的,且住房具备升值空间,故“青年房奴”的住房压力并非如部分新闻报道中提到的那么痛苦,相反其住房压力可能为其带来的是满足感和资本回报。

(二)居住质量型住房压力

该类型覆盖群体以聚居在城市内的蚁族和新生代进城农民工为主。在用于内容分析的文献中有12篇针对蚁族群体和8篇针对新生代进城农民工的居住状况的新闻报道,报道中普遍反映出该类群体生活工作在城市,但一般没有自己的城市住房,以租房以及地下室居住为主;由于大部分人采用群租的形式,其住房面积大多在8-10平方米之间;从居住地点来看,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或老旧小区、高校周边或产业园区附近,形成一定的移民聚居区;在居住环境方面,该类群体的居住地大多不少房屋还是旧房和危房,且治安、医疗和卫生条件较差,外出交通十分不便,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

因此,对于城市内的蚁族和新生代进城农民工来说,其在居住质量方面的压力特征可以概括为对目前所居住地区住房面积、住房质量和居住环境的不满,对于交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缺失的不满,以及对于居住地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的担忧。

表1 都市青年住房压力类目频次

表2 都市青年住房产权类型与所处社会等级交叉表

(三)婚姻型住房压力

婚姻是青年人需要面对的一件终身大事,然而在城市这个特殊的空间内,婚房的地位则被婚姻双方及其家属提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当下婚前购置房产的传统观念仍占主流,但婚姻双方的资金积累均十分有限,因此在房价日益高企的市场环境下购置婚房成为都市青年,尤其是男青年压力更大。由房产问题而给夫妻关系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视,在已购婚房的受访家庭中,80.3%的房产证上写有男方名字,仅30%的房产证写有女方名字[12],由于房产交易对于青年夫妻双方来说是一宗大额交易,其产权归属和资金支付问题直接影响着婚姻质量。可以说婚姻型住房压力是都市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在高房价面前的一场博弈,在博弈中形成的住房压力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都市青年的择偶和婚姻生活。

(四)家庭型住房压力

都市青年面临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环境,由家庭关系衍生出的种种住房压力对青年人来说同样不容小视。青年人因置业能力有限而不得不寻求父母帮助,根据《青年蓝皮书: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在自有住房者中,在父母支持下的贷款购房占比49.2%,父母为子女全额购置的住房占比 26.1%,同时有84.4%本地青年与父母同住,婚育规划因房推迟。[13]父母支持作为青年获得自有住房的重要途径,承担为子女提供买房资金的任务,而长期的啃老生活在对父母经济生活造成影响的同时无形中也对青年子女产生心理压力;在养老方面,由于都市青年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不少人考虑到将父母接到城市养老,这无疑就对住房地段和住房面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子女教育方面,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条件,有些父母会不惜重金购买“学区房”,这显然又对想给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青年父母的置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工作发展型住房压力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城市就业市场,都市青年面临一个关于“安居”与“乐业”的问题。住房压力对都市青年的工作发展造成的阻碍主要包括:第一,交通不便。为了节省房租,部分都市青年选择居住在城市的郊区或城乡结合部等距离工作地较远的位置,繁重的工作和下班交通的拥堵使得他们每日身心俱疲;第二,工作地和社会流动受影响。对于高学历青年,由于高等教育对其职业规划、居住环境选择和社会关系的形塑,使得他们更倾向城市生活,但是高房价等不利因素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基本生存都成了问题,高学历青年既难以实现所期待的社会流动,又不愿回归中小城镇或乡村社会,两难的选择令城市中的这类高学历群体无所适从。

(六)寻求住房过程中的压力

在城市范围内寻找一处合适的居所对于人生地不熟的都市青年人来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来大城市房源供应较为紧张,都市青年要寻得一处适合自己的居所有一定困难,有时为了寻找一处位置和价位都合适的住处需要频繁搬家;二来即使找到合适的房屋后他们也面临着一系列权益受损的风险,《青年蓝皮书: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4)》调研数据显示,73.7%的租房者曾遭遇租房权益侵害[14],其中包括遭到房东临时清退且无补偿,租金随意上涨,遭遇黑中介克扣、骗取中介费等情况。

五、对策及建议

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都市青年往往在不同时期内同时面临来自经济能力、工作发展、婚姻家庭关系等多种类型的住房压力,在探讨其住房压力问题时必须结合青年在不同情景下的实际需求进行综合分析。

国家社会建设方面:引导青年分流,扶持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经济压力和工作发展问题是现阶段都市青年在住房问题上面临的最大困难。因此,在国家社会建设方面针对不同住房压力类型的差异化对策应该包括:引导青年人有效地分流,加强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吸纳更多的青年人到这些地方工作;借助贷款优惠,鼓励都市青年自主创业;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雇用高校毕业生等城市青年群体,促使都市青年能找到更多待遇更为优厚的工作岗位,提升其经济能力;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为广大都市青年提供更多有效的就业市场信息,帮助待业的都市青年增强求职技能及基本的工作技巧等,保障其就业能力。

市场环境方面:规范市场环境,推进保障型住房建设,促使市场良性发展。针对都市青年在住房质量、居住环境和在寻找住房过程中出现的压力,需要从三方面调整市场环境:第一,健全法规,依法管理住房租赁市场,规范房屋中介和房东的市场行为,坚决打击违法经营,并建立房屋租赁价格指导体系;第二,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商品住房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扩大政府保障型住房的供应量,确保都市青年在居住层次上达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第三,政府应该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多方位的监督和评估,控制房地产投机行为,防范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同时组织建立专门的信息搜集和发布机构,多渠道地向需要购房和租房的青年人发布房地产市场信息,对其投资和消费进行正确引导。

青年人自身方面:调整心态,积极沟通,合理规划人生。对于陷入住房压力漩涡的都市青年人,首先,应该培养独立的人格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让繁华的都市生活和高企的房价抑制自己的蓬勃朝气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其次,在城市内缺乏依靠的青年人更需要积极与人交流沟通,倾诉自身的困境和压力,有利于舒缓压抑的情绪,有助于获取心理支持和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最后,对自己的实际家庭和工作发展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冷静考虑是坚守城市还是适时离去,并能根据现实情况与个人理想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在人生道路上不盲目,不盲从,处理好个人、家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2010:1-2.

[2]恩格斯、葆华、其侗. 论住宅问题[M].人民出版社,1951:18-20.

[3]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102.

[4]董海军、郭云珍. 压力与突围:高房价下的城市青年——住房: 城市青年所承的结构压力[J]. 中国青年研究,2008(4):4-7.

[5][9]杨菊萍、贾生华.企业迁移的动因识别[J].地理科学,2011:15-21.

[6]贾子若、吴祖平. 职业青年工作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6): 64-67.

[7]唐美玲. 当代青年的婚姻与家庭生活压力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6):11-13.

[8]李本乾.描述传播内容特征 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内容分析法简介(下)[J].当代传播,2001:47-51.

[10]刘克善. 心理压力的涵义与特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1):102-106.

[11]王小璐、风笑天. 青年何以 “暮气沉沉”——基于转型期青年压力的分析与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14 (1):22-29.

[12]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80后”夹心层患“婚房焦虑症”[J].市场研究,2013(1):15-16.

[13][14]廉思等.青年蓝皮书: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4)——流动时代下的安居[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5-28.

猜你喜欢

类目都市住房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本期练习题类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中图法》第5版交替类目研究综述
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明、清及民国通志一级类目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