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生态文明观养成教育

2015-12-23吴凯铭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明青少年生态

刘 玲 吴凯铭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研究室)

一、背景

在我国,尽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时间并不长,但有关敬重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却久在人群中传播。最初传递的“生态”之含义,主要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生态,后来逐步地发展出社会学意义上的系统生态的内涵。随着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进展,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从历届党代会对生态文明建设逐步重视和明确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经历了早期以节约资源为主到当前注重全面协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大要素的关系,生态文明观的作用和地位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有关生态文明观的传播和扩散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对广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教育,更是意义重大。

“养成教育”通俗地说,就是青少年在早期形成好习惯的训练与后期实现理性提升的过程。[1]我们认为,在对青少年生态文明观的塑造中引入“养成教育”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全面有效地探讨如何将生态环保的知识与规范传授给青少年,并引发其自身对生态文明的思考,进而促发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教育本身具有生态性,人才的成长同生物体的成长相似。”所谓“生态性”,其一就是要认识到“教育对象”的生命性。养成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生命意义的有机体,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存在。“生态性”包含着相互作用的意义。任何的生命体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在与其他事物或者生命体的“关系”中不断成长与发展的。[2]可见,在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观的同时,回归教育本身的生态性,这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项极富意义的工作。

然而,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目前对生态文明观养成教育的研究面还较窄,为数不多的相关性研究也集中在高校德育领域[3],对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情况的梳理和研究极少。整体而言,生态文明观养成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现有研究成果也缺乏对该主题的系统讨论和持续关注。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一方面通过问卷调研、焦点小组等方法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情况和现状,掌握当前青少年在生态环保常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与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市教研室研究人员,上海部分绿色学校、生态学校教师的走访访谈,了解当前上海学校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情况。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方面的认识、理解与做法相互结合加以分析,探讨上海市青少年的生态文明观养成教育进一步改善的可能性,进而提供对策和建议。

在问卷调查方面,以上海青少年群体为调查对象,参照2012年上海市青少年群体的基本情况进行分层抽样,兼顾性别比例、学校性质、分布年级。样本数为2200份,其中,初中750份、高中300份、职业中学/技工学校80份、中等专业学校170份、大学900份。青少年年龄为11-21岁之间。回收问卷2031份,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9.4%和50.6%,青少年教育程度分别为初中33%、高中14.6%、职业中学/技工学校11.9%、大专0.9%、本科38.6%、研究生1%。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上海青少年生态文明观现状

1.环境保护常识较好,但生态学知识欠缺

调查发现,上海青少年在环保常识方面的基础素质较好,而生态学知识较欠缺。例如,能正确选择“PM2.5”含义的青少年达到75.7%,对“洗涤剂中会造成类似太湖蓝藻、淮海赤潮等水污染的物质”能正确选择答案的达到70.7%。当然,也存在一些盲点,如明确知道日常学习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中性笔的笔芯属于可回收类的为40.2%,知道噪声超过40分贝会影响人的正常睡眠的仅占33.8%。可见,在青少年中普及率较高的环保常识是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有关的知识,而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的内容还需增加。与此同时,与自然界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微观要素(大气、水、固废和噪声)相比,更为宏观的生态系统对青少年而言显得更加陌生。例如,对“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能正确选择“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青少年比例不到20%,甚至还有16%的青少年竟然选择了“城市圈”。可见,青少年的生态学知识十分欠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的基础课程和媒体宣传都比较少地涉及此类信息。生态学常识,是形成系统生态文明观的基础,这是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亟待加强的教育内容。

2.生态文明素养水平较高,但宏观生态系统意识不强

青少年对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些专有名词,如“光化学烟雾”、“热岛效应”、“碳排放权”、“排污税”等,选择“一般熟悉”的比例较大,对曾在多个外企和高校上演过的“地球1小时”,绝大部分青少年都非常熟悉。而对在发达国家已经实行多年的“3R”政策,即Reduce(减少原料)、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青少年选择“不熟悉”的比例高达50.3%(详见表1)。可见,青少年对代表时尚和潮流的新鲜事物的兴趣远远高于平淡的环保术语,这迫使我们必须好好思考应该如何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相比较诸多网络流行语而言,如何能让代表着生态环境保护类的名词也能成为一种时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表1 青少年对部分专有名词的熟悉程度(%)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中,青少年对“人与自然对立且统一,人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时应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观点,选择非常赞成者超过半数,赞成和非常赞成者占83.7%。对“水、大气、土壤都是可再生资源,可以不断被人类使用,所以不用担心”、“人类通过不断开发高新技术,可以解决生态失衡”的观点,不赞成和非常不赞成者占绝大多数。这表明青少年没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对“人与自然对立且统一,人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时应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综合性问题”这些官方说法,绝大部分青少年能够理解和赞成。可见,青少年对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核心观点是认同和接受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对“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综合性问题”这一说法,将近有30%的青少年选择“不清楚”、“不赞成”和“非常不赞成”。这说明有必要加强有关生态文明内涵的宣传教育,加深青少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在对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上,绝大部分青少年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于实践。对“城市远不如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方式是回到田园时代”的观点,赞成和非常赞成的青少年比例仅为16.2%。在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平衡方面,对“城市不需要那么多房子和硬化路面,应增加绿化、景观等类型的用地”的观点,赞成和非常赞成的比例接近60%。对“城市里应该鼓励公交车或者骑自行车出行”的观点,赞成和非常赞成的比例高达84.4%。这说明,大多数青少年对城市建设秉持“以人为本”和“绿色生活”理念,这对未来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或许能有很好的启发和帮助。青少年对“家庭和社区应该设立严格的垃圾分类规则并督促我们执行”的观点表示赞成和非常赞成的比例为84.2%。同时,2013年11月发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状况调查报告》中的调查结果显示,76.4%的在校青少年认为上海应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仅次于机关工作人员,排在第二位[4]。这两个结果都表明青少年群体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意识和意愿都很强烈。青少年赞成“学校将生态文明课程设为必修课、设定必修学分,组织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公益服务、志愿服务活动”比例接近70%。这表明,青少年在主观上非常愿意参与上海的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

3.对上海生态环境现状褒贬不一,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

青少年对上海的生态环境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分别为4.8%和36.3%,感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分别为36.4%和5.6%。可见,青少年对上海生态环境的整体评估是喜忧参半,还有约17%的青少年表示“不清楚”。

在被问及“你认为目前上海市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时,选择大气污染的占46.4%。近年来,上海多次出现的雾霾天气,引起了青少年对当前大气污染的关注和警惕。这种显性污染相比相对隐形而持久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来说,通常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样,青少年选择“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比例仅为9.4%,表明在诸多环境要素中,青少年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意识还不够,这与之前在生态环保类基础知识问题中关于固体废弃物回收常识的调查结果一致。根据青少年对“家庭和社区应该设立严格的垃圾分类规则并督促我们执行”的做法表示赞成和非常赞成的比例高达84.2%的结果表明:上海可以考虑将推进固体废弃物有效回收的举措提上议事日程,并可选择在学校中率先试点。

有24.5%的青少年认为,目前上海市最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噪声污染,而在《生态文明与当代青年——2013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中,在回答“你最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时,选择“水污染”的占21.9%,选择“空气污染”的占71.8%,选择噪声污染仅为2%。两者对比不难发现,青少年选择噪声污染的比例较高。分析原因: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他们对于周围声音的敏感度高于中青年群体,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需要更加安静的环境。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合作研究中心公布的《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的报告引起全世界再一次关注噪声污染,这份报告认为噪声污染已成为仅次于空气污染的第二大环境污染因素。欧盟有《2002欧洲噪音指令》,英国有2005年出版的世界上最大的官方噪声地图——《伦敦道路交通噪声地图》,北京市在2009年绘制了首张噪音地图。2013年上海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绿化市容局、市城管执法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监管工作的通知》,许多城市都正在噪声污染控制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如何还给青少年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睡眠环境,也应成为上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被问及“你认为目前上海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什么”时,选择“气候变暖”和“垃圾围城”的青少年比例基本相同,分别为33.3%和33.1%。青少年在这里对“垃圾围城”的选择与上一个问题中选择“固废污染”9.4%的统计结果很不一致。这种自相矛盾现象的出现恰恰证明了之前在生态常识测验中明确的一点,即青少年基本上对于宏观生态知识了解甚少且不关注。在青少年看来,这里的“垃圾围城”更多是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概念,而非人类过度消费自然资源而打破生态平衡的代名词。可见,青少年了解和关注的更多是污染现象,对生态系统失衡相关问题的意识还较模糊。垃圾围城在今天已不再是简单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限制我国特大城市健康发展的瓶颈。上海老港填埋场从1985年兴建至今,一、二、三期工程已经实施封场和生态修复,四期从2005年开始使用,目前已严重超负荷运转,老港五期仍在建设中[5],填埋场的建设速度永远赶不上城市垃圾的产生速度。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和这方面的关注度显然与目前事态的严重程度不相称。

当被问及“你认为上海的生态文明建设最需要从哪方面努力?”时,在“市民行为”、“政府工作”、“企业行为”和“学校教育”四个选项中,48.9%的青少年选择市民行为,27.7%选择政府工作,14.5%选择企业责任,7.9%选择学校教育。这表明,青少年已经逐渐开始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政治、经济和社会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同时,绝大部分青少年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自己做起、从个人做起。这说明在过去30年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上海在培养青少年主动参与环保行动方面的教育工作已见成效。可以看到,7.9%的比例说明青少年对学校教育能发挥作用的认可度并不高。分析原因,一方面,在他们看来,学校更多是联系自己、社会和政府的桥梁与平台,而非是能够直接参与生态文明观普及和上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所指向的是更为长远的规划与发展,这与当下国家急需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之间存在时间和周期上的差异。青少年认为学校教育不能告诉他们关于生态文明的全部,他们需要的是来自社会更为丰富和真实的信息和资源,而这正是需要我们通过整合资源努力实现的全员育人。生态文明原本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与家庭和学校联动的过程。与此相类似,在《生态文明与当代青年》[6]的调查报告中,对解决生态安全问题的路径选择,认为应通过环境法规和政策制定、严格执法和环境教育的比例为前三。这说明上海的青年群体对政府和自己在推进上海生态环境改善中的主体作用的认同。

当被问及“你主要从什么渠道获得生态环境相关的信息?”青少年的选择排在第一的是“门户网站、社交平台”,其次是“书籍、公共刊物”,再次是“学校老师授课”、“家里父母、亲戚”、“同学、朋友”。青少年获得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平台和书籍刊物,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各类社会出版物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同时要联合多方资源,开拓各类教育渠道。

4.生态文明行为意愿较强,但付诸行动的动力不足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节能环保的行为较为容易,如经常能做到“光盘行动”的比例为49.6%、经常淘汰电子产品的比例为4.7%、夏天空调温度经常控制在26℃以上的比例达47.1%、经常反复使用塑料袋的比例为49.3%、经常拧紧公共场所的水龙头的比例为73.5%。但是,青少年专门参加生态环保组织和活动的情况较少,经常参加的比例仅为21.5%。

关于青少年参与各类生态文明宣传、志愿活动的行为意愿,结果显示,很多青少年愿意参与此类活动,如表示会兑现7个降碳承诺①指每周做出7个简单的行动减少二氧化碳,具体是“承诺每周绿色出行1天,每周一次素食晚餐,每周少看一小时电视,每周手洗一次衣服,每周少搭一次电梯,每周收集一次洗澡水冲厕所,每周少喝一个瓶装水”。的青少年比例为64%,会参加网上废物兑换的青少年比例为71.6%。同时,有50%左右的青少年对于举报环境污染现象、了解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参加听证会等行为有一定的参与意识。虽然青少年有很好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但在面对大型公共工程项目建设用地选择时,我们仍然看到了“公地悲剧”的影子。当被问及“如果在你所居住的城市建设核电站,你会反对吗?”,选择“会”和“肯定会”的占70.2%,当被问及“如果在你所居住的社区附近建设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厂,你会反对吗?”,选择“会”和“肯定会”的为54.6%,即绝大多数人不愿将这些能源处理设备建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或周边,不愿意这些公共工程项目与自己发生直接的关系。这说明:一方面,上海市青少年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上海对青少年在参与环保类公共事务的教育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上海市青少年生态文明观养成教育情况

1.教育的主要内容

环境教育。2001年,环境教育被正式纳入我国中小学课程。2005年,《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正式发布。创始于1994年的国际生态学校项目(Eco-School,ES)是当今世界上面向青少年的最大的环境教育项目。截至2012年,参加到生态学校计划的国家有52个,生态学校共计32156所。[7]上海自2009年正式启动生态学校建设,截至2014年2月,上海共有4批28所学校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8]

可持续发展教育。200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正式出台,在全球推进十年计划的形势下,1998年启动的“中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于2006年初正式更名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上海普陀区教育局自2005年起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探索与实践,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和育人理念及成效等诸多方面成为了上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排头兵。实施以“尊重环境、尊重文化、尊重他人、尊重自我”为主要内涵的循环经济、绿色地球、民族文化、多元文化、感恩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生命美育和青春健康等八大课程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在全区已有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31所、示范学校6所,2011年,上海普陀区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试验区”的城区[9]。

2.教育的主要途径

围绕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目前,上海生态文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途径主要分三种形式: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

基础型课程。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方教材,《上海市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指导意见(试行稿)(上下册)》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数学、历史、音乐、美术科学课程中都有强调启发青少年发现自然的美、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生态伦理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地理、生物、化学、劳动技术、科学课程中,着重强调启发青少年从城市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来保护环境、具备生态危机意识、掌握基础化学物质的环境属性等。概括起来,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教学内容几乎散落在各学科的日常教育中[10]。

拓展型课程。2013年3月,上海印发了《上海市中小学2013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详细梳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计划,我们发现在拓展型课程所列每周至少有一个课时的“专题教育或班团队活动”中,环境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列入课程计划中,并一直延续到高二。这说明,在上海,从小学到高中,几乎各个年级都要求开设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学习内容。就目前该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来看,一些做得较好的学校会给青少年配备专门的环保教师,并计算其工作量,纳入地理学科中评定职称。但也有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而用主课挤占“副课”时间,便很少开设此类专题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在上海青少年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以环保为主题,或是与环保相关的实践项目十分丰富,有不少学校还有青少年环保社团。经过调查,这些学校组织青少年开展的实践活动都有以下几点共通之处:一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如每年都会给予青少年环保活动固定的经费支持;二是明确岗位和抓手,设立专门的指导教师岗位并明确其工作量,如科技总辅导员负责带教青少年、校团委书记主管青少年环保社团、环保教师主管科技实践项目,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三是利用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文明单位评比等契机推进校园生态环境的软件、硬件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积极获取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为青少年环保实践活动创造机会和平台。

四、对策与建议

(一)鼓励多方联动,拓展各方资源

未来的教育模式应该在形式上更加开放,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方法上更加多样。政府要积极拓展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搭建学校、环保公益组织、企业、社区合作的平台与空间。

1.在政府层面加强教育和环保部门联手

2014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增加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内容。[11]把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做到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整体推进,把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已经是一种趋势和必然。显然,由环境保护部门来倡导的教育措施或规范,必须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配合与支持。由教育管理部门出面牵头制定的措施和规范更能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更能体现青少年的特点。因此,教育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强调和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并结合实际,制订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划与具体的落实计划。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双重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共同探索和投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2.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企业联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协调配合、整体联动。上海市青少年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而应做到学校、社区与企业教育相结合。

社区是城市无数家庭细胞的承载体,也是城市开展各类基础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社区里的每家每户家都是孩子个体道德观、价值理念养成的第一课堂。例如,一些中小学生会利用专题教育活动时间,有组织地定期、定点到社区里参加志愿劳动服务和环保宣传。再比如,我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组织的“春泥行动”——厨余堆肥志愿家庭招募活动[12],让学员把课堂上学到的堆肥技术与社区家庭生活相结合,培养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态环保常识。目前,中小学青少年入学基本遵循的是“就近入学”原则,这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有效互动创造了最佳的条件。学校组织青少年走进社区,让青少年参与到社区的生态环保建设中,再由社区带动家庭,由家庭带动更多的孩子,由此良性循环,不断螺旋上升。

在企业方面,早在2007年,上海宝钢股份即获得了我国生态学会授予的首个企业生态园区示范基地称号。这些年来,已有许多青少年到宝钢参观过他们绿地上的梅花鹿和孔雀。当然,企业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远不只限于蜻蜓点水式的参观和考察,更多的是与学校之间形成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输送的良性机制。如2012年12月,上海城投公司和同济大学再次携手,共同将青草沙、白龙港和老港打造成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及人才培养、节能减排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同时,双方还将以水务板块和环境板块为试点,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为企业输送人才,为高校提供教学实践基地,为科研成果提供实证和转化应用机会。

3.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

青少年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流群体[13]。调查中愿意参加网上电子废物兑换的青少年比例高达71.6%的结果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吸引青少年关注生态文明问题、参与生态文明行动,使他们在网络中不断获得信息,并凭借他们紧密的联系与互动推动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的传播。如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都有以各自名称注册的微博。同时,随着网络课堂的推广和普及,互联网中也有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类的课程,如CCTV中学生频道好学网的高二生物——生态工程[14]、网易公开课里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公开课环境心理学[15]、爱课程里北京师范大学的环境科学概论[16]等。但到目前为止,这些课程都尚未跻身热门课程之列。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探索,通过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优势,搭建青少年们表达意愿、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相互借鉴的平台,促进和加强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和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增强生态文明网络教育的吸引力。

(二)结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确立教育主题

在幼儿园及小学教育中强调“走近自然、感受自然”。早期儿童教育中的生态文明观培养,其教育内容主要以培养儿童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为主。在教育方式上,多以游戏为主。例如,与家人一起在草地里挖荠菜,夏天伴着知了的叫声乘凉,和伙伴们一同用泥巴和沙土搭建泥房子,一个人静静地观察蚂蚁或蚯蚓的爬行……这种与自然界各种植物、动物的近距离接触,会使人在孩童时代就具备一种自己是与自然界的一切相互平等、共生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潜意识,使人在面对自然被伤害的时候感到伤心和难过。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每天设置专门的课外活动时间,增加青少年与自然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游戏。在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如世界环境日,专门组织青少年开展生态环保活动。

在中学教育中强调“认识自然、了解自己”。初、高中生相比较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普遍还比较模糊,中学时期的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其教育内容以积累生态环保知识和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为主,其教育方式以同学自发组织参与的实践项目为主。青少年通过课堂学习,逐渐掌握自然演化规律、知晓各种环境要素变化常识。经过知识积累,通过老师、课外活动的启发,或是突发生态环保类事件的刺激,他们对自然的认识会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进而认识和理解自然与人类、自然与自己、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尝试设计开展与此相关的教育活动。由于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已非常大,所以不宜在课程里单独设置或添加相关课程,而应以同学自发组织参与的项目实践活动为依托,促进青少年环保习惯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对中学生而言,同龄人之间的启示和榜样作用往往比家长、教师更为直接和有效。如果一个班级里有几位热心公益或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同学,那么这个班级其他的同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关注和参与此类活动,并由此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团队;同时,青少年之间在微信群、微博、人人网等新媒体上分享的个人状态或经历介绍,往往会使同学之间在短时间里迅速达成意见的趋同,并争相参与其中。这往往比校方或官方出面主办的活动更具影响力和渗透力。

在大学教育中强调“融入自然、走近社会”。问卷结果显示,对环保法案等政策类问题,本科及研究生中选择“会关注”的比例大于初、高中学生,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大学时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了解生态文明的公共政策,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教育方式上,大学生相比较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价值观已基本稳定,通过校园整体氛围的感染带领和专业课程的讲授,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感,可以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的美育功能的作用。通过在学校里倡导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注重节能减排——节水、节电、节约教具、文具,实行垃圾分类回收,逐渐培养青少年珍惜资源、爱护自然的行为习惯。让美好的校园环境感染熏陶每一位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子,从他们身上向社会传递出更多和谐的元素和符号。

发挥高校教学科研优势,开设跨学科课程。将生态学、环境学、建筑学等理工科与哲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等人文社会学科资源相互结合,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教学研究力度、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青少年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环保公益实践等方面形成共识。高校不仅能够研究调查生态文明相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青少年尤其是具备良好科研素质的青少年提供与企业、社会乃至国际地区和城市相互交流的平台。这可以为青少年在未来的就业或创业中更好地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1]徐浙宁.社会进步与养成教育——首届全国青少年养成教育论坛综述[J].当代青年研究,2004(6):13-18.

[2]林德宏.养成教育:生态性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9):1-4.

[3]吴青林、董杜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13(5):63-65;路琳、付明明.论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德育属性[J].前沿,2013(3):176-178;思言.倡导青少年树立生态文明观念[J].思想理论教育,2008(10):9-14;吴广庆.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J].理论月刊,2013(1):63-65.

[4]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状况调查报告[EB/OL].上海统计.http://www.stats-sh.gov.cn/fxbg/201311/264432.html,2013-11-29.

[5]上海城投.上海老港垃圾综合处理厂[EB/OL].点绿中国. http://www.greening-china.com/CaseCenter/show.php?itemid=50,2013-02-18.

[6]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编.生态文明与当代青年:2013上海青年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5.

[7]黄宇、王晓利.国际生态学校的案例和启示[J].环境教育,2013:89-91.

[8]环保要闻.2013年上海再添11所国际生态学校[EB/OL].上海环境.http://www.sepb.gov.cn/fa/cms/shhj/shhj2272/shhj2157/2014/02/85514.htm,2014-02-24.

[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普陀区获授全国首个“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区” [EB/OL],http://www.shmec.gov.cn/html/article/201105/61533.php,2011-05-03.

[10]中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贯彻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稿)[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1]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EB/OL].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huiyi/lfzt/hjbhfxzaca/2014-04/25/content_1861320.htm,2014-04/25.

[12]城市固废.春泥行动第三期厨余堆肥志愿家庭招募[EB/OL].自然之友. http://www.fon.org.cn/index.php/index/post/id/1731,2013-11-14.

[13]高钢.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正当其时[N].光明日报,2013-12-16.

[14]视频教学.高二生物-生态课堂[EB/OL].CCTV中学生频道好学网,http://www.studytv.cn/video/DemoShowSL.aspx?id=2460,2014.

[15]Daniel Stokols.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公开课:环境心理学[EB/OL].网易公开课,http://v.163.com/special/opencourse/environmental psychology.html,2014.

[16]刘静玲.资源共享课-环境科学概论[EB/OL].爱课程.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832.html,2014.

猜你喜欢

文明青少年生态
青少年发明家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