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到流程自贸区创新回放与期待
2015-12-23卜士矩
卜士矩
从制度到流程自贸区创新回放与期待
卜士矩
2013年8月,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落户上海。标志着我国以新兴产业作为突围重点的经济策略得到确立。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运作取得经验可供复制的基础上,今年4月国家对广东、天津、福建第二批自贸区实施了挂牌,此举在战略层面显得更为必要,预示着以自贸区拉动区域经济,提振全国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可复制的上海经验
上海自贸区在过去的两年里,依托“一行三会”51条金融细则框架,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以稳健步伐不断向纵深迈进。相对于国内其他三个今年已经获批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的金改措施具有领先性和突破性。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对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要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支持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近两年来上海自贸区先后在全国推广的金融改革措施有:简化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开展跨国企业集团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开展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利用自贸区政策平台,开展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支付结算、企业资金管理等业务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终结,未来将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上海自贸区从制度层面,基本形成金融开放创新的制度框架,有关政策细则陆续出台并得到了贯彻实施。银监会正式允许获得离岸业务资格4家中资商业银行,向所属自贸区内分行授权开办离岸业务。金融管理部门出台支持政策和举措,方便银行利用自贸区政策平台开展业务创新,是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的突出特点,自贸区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满足开展跨境电子支付以及规避汇率风险需求,在两岸电子商务中使用人民币计价、支付和结算,创新了贸易的新形式。
“一行三会”的51条金融改革体现在了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自贸区企业融资、自贸区支付结算、自贸区企业资金管理、自贸区对外直接投资和自贸区内金融机构集聚等领域。去年3月人民银行率先实现自贸区外币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放开了自贸区内300万美元以下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中国银行为在自贸区内就业人员办理首笔个人小额外币存款业务,客户获得一张“议息”存单,多家银行已经开展此项业务。
自贸区内多家金融机构创新了企业融资服务。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为自贸区内多家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办理了从境外借入人民币资金业务,拓宽了区内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境外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银联电子支付、快钱公司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合作了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支付结算业务;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上海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区内跨国公司办理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业务,简化了区内企业支付结算流程,提高了支付结算效率;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自贸区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为区内企业提供了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的结售汇服务,为大宗商品企业利用国际市场开展风险管理开辟了新渠道。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创新自贸区企业资金管理。开展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主调配境内外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交通银行携手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外高桥),完成了首笔区内中资企业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企业从交行境外分行借入资金利率低于境内市场利率,用于其自身区内生产经营活动。解决了上海外高桥需求多样数额巨大的资金需求。为今后银行操作此类业务积累了经验。
在政府金融办及有关监管部门的推动下,自贸区新型金融机构加快集聚创新,小额贷款公司不仅可以入区经营业务,同时还在自贸区内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享受股份占比和业务范围方面的支持鼓励政策。交银金融租赁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子公司获批,开展自贸区首单飞机和首单船舶租赁业务。太保、中国人寿等四家保险公司在区内设立了分支机构。
金融创新不仅涉及政策层面,还简化了跨境直接投资审批环节,以备案替代审批,5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完成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弘毅投资成功从上海自贸区向外投资1.86亿元人民币,与苏宁电器共同收购了PPTV,完成了私募基金出海股权投资的第一单。
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参与了自贸区金融创新,体现了金融开放创新的丰富性和广泛性。金融创新主体不仅包括商业银行,还有金融租赁公司、股权投资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截至今年2月入驻自贸区已有43家持牌中外资银行、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102家股权投资企业、融资租赁公司,以及近千家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
自贸区改革各有侧重
在上海自贸区正式运行一年半后,国家扩大改革开放了“试验田”,自贸区由一块增至四块。沪、粤、津、闽自贸区定位各不相同,金融创新方面将各有侧重。例如广东自贸区将主要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推动人民币作为主要货币,参与港澳地区及国外跨境大额贸易和投资计价、结算。广东自贸区将通过加工贸易转型,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和内地区域的产业升级。
福建自贸区将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研究允许台资金融机构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台资持股比例可达50%以上。着力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创新两岸服务业合作模式,以此辐射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发展。
天津自贸区将开展利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在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先行先试,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同时支持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天津自贸区旨在通过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来辐射内陆的发展。
上海自贸区将深入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减少和取消对外商投资准入限制。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继续在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以及法治环境规范,担当改革“领头羊”。通过建设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四大自贸区在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方面,将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实践创造。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模式,做大区内业务规模,为复制、推广各自模式积累经验打基础。在推动政策细则落地、区内金融平台建设的同时,通过创新案例以点带面,推动自贸区金融开放,在境外资金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以服务创新拓宽企业举借境外资金渠道,降低区内企业(或机构)融资成本,缓解境内银行资金压力。
福建、广东、天津、上海自贸区建设,将昭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力的重点和方向,充分体现各有所长与优势所在:福建自贸区的目标是促进两岸经贸进一步自由化、便利化。此前,经贸合作主要通过两岸经济协议谈判(ECFA)推动,由于当下台湾地区政局变化而受阻。两岸经贸关系的再次破冰,理应由福建自贸区先行先试继续推进。目前厦门、平潭等地在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对台交流正在加速发展。福建自贸区将本着有利于促进两岸区域经济合作和城市交流,朝着更深层次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事实上从2011年国务院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其定位便是打造以福建为主体的新经济增长极——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已有的厦门经济特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进出口贸易政策试点,为自贸区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福建自贸区将作为厦门经济特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升级版,再次启动两岸经济与贸易提速。
广东自贸区将更加突出同香港、澳门的合作。特别是加强对香港、澳门高端服务业的开放、衔接、转移。高端服务业将进一步提升广东制造业的实力和活力。新一轮自贸区挂牌在东南沿海选择在广东,没有选择广西、海南,意味着广东自贸区将面向东盟,与已有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相衔接,推动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贸区平台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天津自贸区在着眼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的同时,最为迫切的任务在于服务华北、东北老工业基地、西北等我国经济纵深地区,促进环渤海经济带面向国内三北地区和东北亚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目前,滨海新区已重点推进负面清单加国民待遇的改革模式,消减前置审批,推进工商注册和国际贸易便利化。最大限度减少行政部门对企业运营的干预,激发企业活力。新区租赁合同余额超过8000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随着自贸区落地融资租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路径,将迎来更大发展。天津正在重点摸索用制度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借“一带一路”契机服务和带动环渤海经济;突出航运,打造航运税收、航运金融等新特色。
上海自贸区为将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助力。2015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公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香港并列第五,较去年提升一个位次。从市场成长、经济成长、创新成长要素衡量,上海是亚太地区最具成长性的金融中心。尤其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其在金融改革等方面的突破,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起跳”力量。国务院对上海自贸区设立21项激励措施,多项依托于金融,目的是吸引海外投资。金融创新将继续作为上海自贸区核心优势。在国内率先建成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市场: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经正式开业,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已经注册成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计划在自贸区新设或增设交易场所,上海保险交易所已在积极筹划中。上海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自贸区金融改革的突破,将为实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