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纳琳在结肠癌术中清除淋巴结的应用
2015-12-23郑跃南刘文志柳仲林
郑跃南 刘文志 柳仲林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
卡纳琳在结肠癌术中清除淋巴结的应用
郑跃南 刘文志 柳仲林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
目的评价纳米活性炭(卡纳琳)在结肠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示踪作用。方法60例结肠癌患者,30例开腹后在肿瘤周围1 cm正常浆膜层注射纳米活性炭混悬液,30例行常规结肠癌手术,观察术中不良反应,比较术后淋巴结检出的数目、转移度(转移淋巴结占总淋巴结数的百分比)、淋巴结的黑染及转移情况。结果示踪组每例患者检出淋巴结数(31.1±12.3)枚明显高于对照组(21.9±8.5)枚;示踪组淋巴结黑染度为64.3%;黑染淋巴结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33.0%)明显高于未黑染的淋巴结(6.5%)及对照组(17.2%);示踪组淋巴结微小淋巴结(<2 mm淋巴结)清除率(34.8%)明显高于对照组(16.5%);示踪组无手术时间延长;示踪组局部注射卡纳琳后未见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结肠癌术中肿瘤周围局浆膜层部注射卡纳琳对术中淋巴结的清除有重要意义。
纳米活性炭;淋巴结;微转移;结肠癌;微粒子活性炭;淋巴结
结肠癌主要扩散、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因此,必须熟练掌握结肠周围淋巴结系统的局部解剖。术中注入卡纳琳能清楚显示结肠周围淋巴结及其淋巴引流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研究资料选取自本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结肠癌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47~86(65.1 ±21.5)岁,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示踪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的一般情况
1.2 方法:示踪组手术开腹后将卡纳琳注入浆膜下,在距离肿瘤边缘0.5~1.0 cm处,根据肿瘤大小,选择4~6个点进行注射,每点注射0.15~0.25 mL。手术后对于新鲜标本的所有淋巴结由专人负责进行寻找、分组及计数,并送病理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5.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淋巴结检出数目:两组患者经检查后,示踪组患者共检出淋巴结934枚,平均每例检出淋巴结(31.1±12.3)枚,对照组患者共检出淋巴结658枚,平均每例检出淋巴结(21.9±8.5)枚,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示踪组每例患者检出淋巴结数明显较高(P<0.05)。
2.2 示踪组淋巴结黑染情况:踪组共检出淋巴结934枚,其中黑染淋巴结601枚,未黑染333枚,黑染度(黑染淋巴结/清除淋巴结)为64.3%。
2.3 淋巴结转移情况。示踪组:本组病例中有发生淋巴结转移者为17例,淋巴结转移率为56.7%(17/30);对照组:本组病例中出现淋巴结转移者为1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53.3%(16/30);两组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差异(P>0.05)。检查出示踪组患者淋巴结934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85枚,占19.8%;检出对照组淋巴结758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48枚,占19.5%,两组患者淋巴转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黑染淋巴结检查显示,示踪组中未黑染淋巴结333枚,其中转移淋巴结为18枚,未转移淋巴结为315枚;黑染淋巴结为601枚,其中未转移淋巴结为405枚,已转移淋巴结为196例。临床诊断结果显示,黑染淋巴结病例中出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达到32.6%,未黑染淋巴结中转移阳性率为5.4%。
2.4 淋巴结大小:示踪组共检出934枚淋巴结,<2 mm的淋巴结325枚占34.8%,对照组共检出758枚淋巴结,<5 mm的淋巴结134枚,占17.7%,示踪组淋巴结微小淋巴结清除率(34.8%)明显高于对照组(17.7%)。
2.5 手术时间、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由于存在的黑染淋巴结的原因,使淋巴结转移的方向更加明确,解剖关系也更加明确,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并没有增加,对未踪组肌内注射卡纳琳后并未发现任何不良现象。
3 讨 论
结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高,早期诊断率低,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大多为进展期,淋巴转移是结肠癌主要转移途径之一[1],决定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淋巴是否发生转移,UICC中指出:患者的生存率与淋巴结转移个数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对淋巴结的分期一般不考虑转移淋巴结所在位置,而主要考虑的是转移淋巴结的数目。近年来有关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概念被提出且研究不断深入,导致淋巴转移的前提是淋巴结内存在的癌细胞,淋巴结发生微围移说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增加,淋巴转移受肿瘤范围、大小、部位及浸润深度的影响[2-3]。因此,淋巴结转移及淋巴流注方向都具有着不确定性。对此,临床中应用纳米活性炭(卡纳琳),术中不仅指示了淋巴结回流方向,增加了微小淋巴结清除的总数,尤其是增加了转移阳性微小淋巴结的数目,对彻底的淋巴结检出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对患者病理分期术后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近些年来,临床中多次偿试采用碘油、美蓝等作为淋巴示踪剂,但由于该颗粒较大、具有特异性且显影不便等原因,在临床中未得到广泛应用[4]。而纳米炭混悬液具有颗粒小、不良反应小、肿瘤表面吸附性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淋巴未踪剂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9-576.
[2]Okamoto K,Sawai K,Minato H,et al.Number andanatomicalextent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gastric cancer: analysis usingintralymph nodeinjec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particles(CH40) [J].J PNJClin Oncol,1999,29(2):74-77.
[2]林照亮,吴盛州,程春生,等.AE1/AE3免疫组化法在胃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作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6,11(1):3-5.
[3]Yokota T,Saito T,Narushima Y,et al.Lymph node start ming with activated carbon CH40: a new method for axillarylymph nodedissectionin breast cancer [J].Can JSurg,2000,43(1):191.
[4]刘文,彭开勤,龚少敏,等.近段胃癌手术时淋巴结清扫范围数目及转移到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8(12):714-716.
R735.3+5
B
1671-8194(2015)01-01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