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提高摄像质量
2015-12-23朱隆何帆
□朱隆 何帆
从“心”提高摄像质量
□朱隆 何帆
我们都知道,新闻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电视新闻有及时、迅速的特性,尤其是突发新闻,更需要瞬间的获取。即便是普通活动和典型报道这样时效性不强的新闻,也需要在采访时精益求精,因为电视新闻不会给你第二次重来的机会。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新闻采访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电视新闻的采访,它的成功是否直接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而摄像应如何与记者配合,将前期的拍摄做好呢?电视新闻的外采标准配置是一名记者和一名摄像,通常认为,记者在电视新闻中,主要承担的是统筹沟通采访写稿和后期制作的任务,而摄像仅仅根据记者的要求负责画面的录制。其实,在操作实践中,由于时间紧张,新闻拍摄时,往往是记者在一旁与采访对象沟通,无暇顾及摄像。尤其是在突发情况时,记者需要更多的精力去了解现场情况,沟通采访对象,提出采访要求和组织现场,这时摄像就需要独立选取画面、驾驭并记录现场。在实践操作中,摄像应如何拍到记者最需要的画面,抓住最好的瞬间,为新闻添彩呢?
一、事先的功课,能给拍摄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记者在采访前需要事先做好功课,了解采访对象,以便更好实施采访。摄像其实也同样需要做好功课。2013年11月,第四届环鄱阳湖自行车赛在江西举行,由于从来没有拍摄过体育赛事,我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并没有足够的把握。于是我求助于资料,在出发前翻阅了其他比赛的资料,发现比赛新闻并不需要拍摄比赛全程,只要拍摄比赛的关键画面即可,也就是比赛出发、冲刺、颁奖等画面,比赛过程并不需要完整记录。心里有了底的我在比赛开始时抓拍到了运动员出发画面;比赛中则早已有了拍摄草稿,角度、长度、细节也了如指掌;最后快要结束时,我早早地就把摄像机架在终点线旁,顺利拍到冲刺精彩瞬间,较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二、与记者沟通,让拍摄更有底气。电视是需要合作的工作,摄像与记者作为一个团队更是如此,只有充分地沟通,了解记者的所思所想、所写、所编,才能拍摄到记者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新闻最想表达的东西。
2013年9月,湖南旅游节开幕,主办方带我们去了不少景点拍摄。开始我并不在意这条片子,以为是拍旅游宣传稿件,因此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拍摄景点风光上。直到事情过半,通过与记者的沟通,我才知道记者是要做一条关于借鉴旅游经验的稿件。只好废弃前面的拍摄,在后面的时间里把拍摄重点转到对旅游部门的关注上来。试想如果能提前进行沟通,了解记者意图,就能避免这不必要的麻烦。
三、细致地捕捉,帮助记者补充没有看到的瞬间。2014年10月,江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在赣州举行。在短短两个小时的开幕式上,由于场面大,机位少,环境复杂,时间短,要迅速找到开幕式上的亮点进行采访实属不易。我和记者都很着急,在赛场里转悠着寻找亮点,一边拍摄一边采访。就在我用长焦拍摄画面的时候,看到远处背景版的转换是由人工完成的。我立即将自己看到的告诉了记者,记者也发现并迅速捕捉这一亮点。展板后面的翻牌人,为这条稿件增添了新的亮点。
如果说一篇稿件、一条新闻的前期采访占80%的话,那拍摄画面也应该占到了、前期的80%。摄像只有具有善于发现的眼、善于沟通的口、善于抓住瞬间的手,才能与记者共同完成这重要的80%。摄像只有充分发挥出能动的编导思维,才能够鲜活的体现出电视新闻画面的优点。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