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分层导学 发展语文素养

2015-12-22李宝美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因材施教

李宝美

摘要:本文立足语文课程理念,剖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分层导学,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分层导学 目标层次 因材施教 语文素养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149

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阅读认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等方面的差异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划分不同的教学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并随着阅读教学的进度和学生掌握阅读能力的变化,调整并采取相应的阅读活动策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在分层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预期的阅读目标,从而既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语文活动主动性,又有效培养学生个性阅读和实践活动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一、立足目标层次性,实现有的放矢

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因而阅读课堂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实现阅读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在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差异,如根据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运用语言能力等因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阅读要求,安排不同层次的阅读内容。对个性阅读能力较高的学生适当加大难度,对个性阅读能力较低的学生则需要分散难点、形成梯度。在这样有层次的目标下,可使学优生和学困生都积极参与文本阅读的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穷人》时,教师可把语文基础知识较扎实、个性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组合成男生A1、女生A2组;把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组合成男生B1、女生B2组;把语文基础知识较差、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组成男生C1、女生C2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时,教师可要求A1、A2组的学生从文中寻找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了解文中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初步掌握文本的各种写作手法;要求B1、B2组的学生做到熟读课文,从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到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运用;辅导C1、C2组学生通过读通课文,能够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课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时,教师可要求A1、A2组学生能够从文中寻找这些片段、语句,自主地进行品味、研读,并能发挥想象、填补桑娜心理矛盾的详细经过,有效地训练A1、A2组学生阅读思维、语言运用能力;帮助B1、B2组的学生从文中寻找这些片段、语句,通过对话交流及点拨,让B1、B2组的学生掌握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为C1、C2组的学生逐句讲述意思,让这些学生多读课文,既掌握文本内容,又逐步学会用语言进行表达。

二、重视环节层次,实现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只有选取合理的阅读教学组织形式和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才能使阅读教学得到顺利进行,保证阅读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要针对这些学生各自的特点,确定阅读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后,选择适合学生掌握阅读能力的教学形式,借助一系列有坡度、有层次性的教学环节进行阅读教学,并把学习文本内涵,训练阅读素养的时空留给学生,引导学生采用最科学的阅读学习方式学习文本内涵,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教学《白杨》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学生理解这一片段的含义后,教师对A1、A2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讲解—练习—探究—教师点拨—再练习。教师把阅读、语言运用的掌握、提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如,要求A1、A2组学生运用段中画横线的词语说一说,自主动笔仿写一段话。教师对B1、B2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讲解—练习—引导—再练习。教师适时进行讲解、点拨,帮助这部分学生尽快掌握阅读、语言运用能力。如,让B1、B2组学生也利用画横线的词语说一说,自主动笔仿写一段话,并相互修改、补充。教师对C1、C2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讲解—分解练习—纠错—完整练习—纠错—再练习。教师采用了反复讲解、纠错、练习的教学形式,让这一层次的学生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如要求C1、C2组学生运用画横线的词语说话时,教师和A1、A2组学生在一旁帮助纠错、补充,直至他们掌握利用画线词语说一段话。在语言训练中,学生再一次感受了白杨不怕困难顽强执著的精神,感悟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体验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这种分层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活动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鼓励学生相互竞争,实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目标转换,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同一水平,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分层考核评价,调动后续阅读热情

教师要善于利用考核评价层次性,在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进行评价时,让不同水平、不同素质和条件的学生都能看到自身发展的起点与潜力,一方面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文本研读,或让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很快掌握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勉励阅读兴趣不高或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对文本解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持续性阅读欲望。利用层次性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品尝获取成功的情绪体验,激励和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热情。

例如,教学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结束时,对于B1、B2、C1、C2组的学生,教师运用了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你认真、积极参与活动,如果能做到体会出每一首诗歌的魅力,那就会更好的。”“你能写一写勤勉自己学习的诗句就更棒了。”这种评价方式有效调动了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了解自己取得的进步,品尝获取成功的喜悦。教师对A1、A2组的学生采用了激励和严格规范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肯定了这些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以及策划、组织、协调能力、探究意识和活动成效,并从中寻找他们的不足之处。这种考核评价层次性给学优生提出否定的信息,激励他们要不断地进取,提高语文实践综合能力;给学困生反馈更多肯定信息,调动他们后续学习的热情,能从不足中寻找方法,使学生的语文实践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和发展。这种层次性评价方式,让学生回顾总结综合性学习的知识点以及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参与的学习活动做了一次全面的反思,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不足与收获,为下次综合性学习找准努力的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