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会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探讨
2015-12-22王玉
摘要:本文从培养对象的角度归纳总结出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探析现行培养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教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77-03
据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08年8月,《规划纲要》工作方案审议并原则通过,明确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面向未来中国教育未来12年改革的重大目标之一。又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规定,会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经济、法律、管理和会计知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及研究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人才。2007年起,中国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对从事会计的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会计专业大学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会计管理人才,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偏低、创新意识较差显得尤为突出,其结果是大学生毕业后不为企业所接受。因此,如何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成为当前会计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国内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国际上的高等教育对会计创新人才培养非常重视。以美国为例,美国教育委员会所属的会计教育委员会就曾提出会计师的知识技能有:(1)技能,包括沟通能力、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人际才能等;(2)知识,包括一般知识、组织和经营知识、会计知识;(3)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和价值观。面对日益复杂的会计实务,教材内容已不能满足现有的社会需求,对此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要从“知识传授型”转为“能力培养型”。美国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学好专业课本知识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全面的素质,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式和快速发展的会计行业的需求,使学生成长为实践操作型、决策咨询型、应用型、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基于这种会计人才能力要求的导向变化,国内外目前所倡导和普遍接受的两种会计教育模式主要概括为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前者已占主导地位。在这种知识能力构建之下培养出的人才称为“复合创新型人才”。一方面知识范围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经济理论和数学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会计软件开发应用技术和会计理论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结构和学科能力又有层次,各有侧重。哈佛大学商学院推出了一种“成组教育”的教学方式,具体运用到会计教学上要求教师互相合作,以教学组为单位开展教学等。原斯坦福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高度强调大学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在其著作《学术责任》中指出,培养学生去做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是大学教师的责任。
国内的专家学者对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程融(2013)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百余年的课程调整以及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从有到无再到有和新,阐明结合我国的教育及社会生活实际,创新及渐进式地开展通识教育培养通时人才已成为当下本科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必然趋势。蒋盛楠(2013)基于对教育目标、终身学习和学生主体性等理念的思考,借鉴美国阿尔维诺学院基于八项核心能力形成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我国高校应该从厘清培养目标、改进本科教学各环节、构建配套的制度和环境等方面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知识传授进行有效融合。国内的专家学者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终身学习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比例设置以及衡量标准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体系等方面,在积极推进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运用了案例分析法、实验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实践性教学法、双语教学法、广泛阅读法、调查收集法等教学方法,并取得了成效。
二、国内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以及会计人才培养的特点,本文将创新型会计人才界定为:具有深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应用研究能力,具备资源整合与集成能力,能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变化,将所学会计知识应用于本行业及相关领域,具有主动持续学习和应用新会计知识能力的人才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能自我激励、和谐发展的人。虽然目前国内对于培养创新专业人才的趋势已达成了一致,但是如今国内大多数高校仍然没有获得令人十分满意的成果,特别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考评体系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从教学模式上看,国内高校以行政命令为指令,以老师传输专业知识让学生被动式学习方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都顺应教育部要求实施课程改革,但是也仅仅是简单地对所有专业课程的课时进行等比例一刀切的减少。虽然其初衷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主动学习,但是学校并没有配套的措施来保障监督这一初衷的实现。老师对学生的考核也只能通过最终考试成绩来评定,甚至出现了“学校减少课时,教师减少学习内容”这样一种完全背离改革初衷的情况。填鸭式的被动教育模式本来就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盲目地减少课时而无配套课外学习保障措施更加让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也收到打击,这样一来很可能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法依然只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一是因为针对本科生社会知识面较窄的特点,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大型案例探讨;二是没有专门的或者更多的课时来进行案例探讨。会计专业本科生的案例教学应该以认知案例为主,但是我国目前对于会计专业本科生的案例教学比较简单单一,基本上都是采用教材中的模拟练习题来充当案例,纸上谈兵比较多,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总体还是缺乏更加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如现场的认知实习或者工业制造企业的专题视频等)认知案例。目前的结果是本科学生仍然觉得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衔接不够紧密,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否有实用价值仍然没有信心。endprint
从教学内容看,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主要还是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专才型”人才上,课程结构体系基本上还是按照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来安排教学内容,主要课程仍然是细化的专业课。专业划分较细,人才培养口径较窄,教学框架局限在一个较狭窄的领域内纵深发展,使得学生学习视野局限,思路不宽,包括部分本科院校实施的卓越工程也存在专业之内尽力扩展学习内容,而增加的非专业知识仍然有限的情况。部分专业课程缺乏前瞻性课和实用性的内容。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毕业融入社会之后发现所学大部分并不能马上为之所用。而如果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就必须打破专业框架限制,向“通才”型教学内容扩展。
从考核评价体系来看,会计本科的考核依旧遵循以课程结束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体系。虽然授课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积极地通过布置实践调研任务、小组讨论等项目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相互协调能力及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但是因为平时成绩只占20%左右,从最后的课程总评成绩上并不能突出平时的考核。教师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少,且没有改变考核方式的权利,起不到对学生自学、讨论及实践部分的考核目的。虽说会计学生必须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更要教会学生会沟通﹑敢于质疑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作为创新型的会计人才更应该由专业人才向“复合通才”型人才转变。因此,教师和学校看重的不应该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背诵和记忆程度或者对以往考题在网络上的搜索能力,而应该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对学生考核的更重要的标准,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合理的全过程管理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改进培养机制,实现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我国财经类院校应该顺应教育形势发展,从实质行动上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由“专才型”向“复合通才型”转变。学校应当将培养目标定位向“通才型”转变,重视培养学生基础素质能力,丰富学生知识体系构成,着力培养基础素质全面、专业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方面需要打破学校内部学科壁垒,加强学科交叉,克服专业设置的局限;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强与综合性大学和其他专业院校的合作,建立实质性“跨校选课”合作制度,突破自身局限性。
其次,大学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功”的培养理念,包容不同的学生,了解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挖掘学生自身优势。在课程规划上,可仿效前述先进大学的跨学部间选修课和分组课题研究的形式,协助学生选取最适合其发展的一种课程配置,并且协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规划,真正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再次,还应该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探究式教学方向转变。例如改变课本至上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充实最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接受的知识既具有理论性又具前沿性;同时还可多提出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对于一些没有定论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思想交流;三是引入小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并能就感兴趣的方面持续深入学习;四是就各类疑难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定期邀请知名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构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最后学校还应该重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质量评价,同时应该调整考查目的和重点。一是严格教师教学评价。首先,建议借助校内外专业人士,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考评,从教学的专业角度给出客观建议。同时,重视学生给出的非专业评价意见,并据以上两方面意见,改进教学方案。其次,对于教师教学评价的结果应当引起重视,对于结果不合格者,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并且跟踪,以帮助进步,考查后效。二是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重点可以进行改进。最好根据会计专业课程及会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采取笔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考查形式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交流及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对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
总之,我们应该通过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促进学生、教师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保证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为社会输送有用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融.创新及渐进式通识教育成为大学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
[2]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3]蒋华林,李华,王平.哈佛大学“全面教育”本科课程改革:背景、内容与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3,(10).
[5]陆慧.应用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2).
基金项目:本文是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创新型会计人才持续改进的培养模式研究”(ZL12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玉(1974-),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成本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