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

2015-12-22黄晓幸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5期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手段培养目标

摘要: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新的教学特点,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注重教学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和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中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一定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注重实际应用、注重实践的方针;在教学和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课程,改革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注重实用、突出创新等特点,体现人才的实践性、合理性和先进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多方向、宽专业、活模块、勤反馈,不断采用最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更好的利用现场教学、专业训练和多媒体教学模式,构建质量保证体系,重点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将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

关键词:高职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手段;培养目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18-03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古老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的土木工程专业存在并且发展了上百年。在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一直被视作高等教育中的支柱专业,一直是被重视的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会穿插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之中,这无形中也决定了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建设阶段,国家和社会对于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人才有着不一样的需求,这也就要求各个高校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时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建立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建筑人才做好相应软硬件准备。

一、新时期高职教育中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世界各国在贸易、金融以及投资方面都进一步融合,世界一体化程度日益受到重视。这种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给了土木工程这一基础专业无限的发展机会。工程监理制度和注册师制度的建设,使得我国建筑行业逐步与国际建筑业接轨。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国外各个行业都有大公司或大企业进入我国,尤其是建筑行业,这给我国相关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壮大,离不开科技,更离不开人才。建筑行业更是如此。建筑行业的竞争就是实力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发展,要想在世界建筑行业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凭借自身实力去参与国际项目的竞争,赢得市场。人才的不断发展使得土木工程行业也在不断向前,推动着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工程模式的发展已经不能完全与现代工程技术要求相适应,土木工程行业人才变得更加务实,不仅要发展研究型技术人才,还要有能够深入一线,掌握大量实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方面也要有所不同,有所侧重,在不同的教育层次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使得人才能够各尽其用,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各自优势。高等教育既要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继续搞好精英教育,又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形式,其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要为一线、为基层培养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研究表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的工作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基层,最一线的掌握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第二个层次就是能够从事工程施工管理或者建筑设计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第三个层次就是专门负责行业研究的高级研究型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要为建筑行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在一线从事生产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方面也就要紧紧围绕这一思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当前从建筑行业岗位分工来看,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主要有工长、技术负责人、技术员、预算员、现场监理、档案员和项目经理等职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应该以上述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拓展办学思路,在学生技能培训中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从上学开始就有学习目的,带着目标去学习,争取在毕业后就能胜任相关岗位,进而开展工作。

二、高职教育中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

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相关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技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必须要坚持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技术岗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以实战为目标,并且要注重实际应用,使得学生能够拿得出、用得上,能够踏踏实实完成相关工作,以此来构建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方面来讲,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一定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适应生产施工一线的工作,具备从事工程预算、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建设监理以及项目投资开发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处理相关问题,促进企业的良好运行和发展。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包括以下几点。

(一)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面向的是建筑施工第一线,从事的是施工预算或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要坚持宽专业、多方向的培养模式,而不能拘泥于“大土木通才”的培养模式。作为具有掌握实用型技术的一线人才,高职院校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在学科基础上要体现大土木工程学科平台的要求,其在专业方向上的培养要精,但是选择方向上要多,不能紧紧拘泥于严密的理论要求,而是要将重心放在实用性上面。

(二)以解决问题的工程技能为主

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注重实践,加强实训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工程现场问题的能力。从意识上加强学生工程方面能力的锻炼,强化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淡化学术化教育,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决一线问题的实战技能。

(三)以素质教育培养为主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要面对工程现场一线,而工程一线的工作环境相对复杂,人员众多。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作为施工人员就必须具备相关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做好组织运营、系统管理及评价,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具备相关的法律和经济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也要从相关素质方面进行教育。

(四)以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性培养为主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毕业学生的要求也日渐增高。很多建筑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就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够从事相应的工作,甚至要独当一面。因此根据这些行业需求,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时期就要立足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岗位要求的适应性去培养,让学生提前适应所从事的职业的特征和要求,缩短学校教育与需求企业之间的差距。

三、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首先要进行相关教学方面的改革,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其次是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合理改革,正确处理基础理论与实践实训方面的关系,平衡拓宽知识面和强化专业技能的关系。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同与以往专才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专业划分实际上是在大土木的平台上,对各个专业方向技能的强化。在教学计划的设定上要以宽基础、宽口径为提前,体现大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要求,以工程基础教育代替专业基础教育。在这个基础之上,不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专业平台式的教学结构体系。

专业平台教学体系的特点是:每一平台层次由若干个课程支柱支撑,上一个平台层次建立在下一个平台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平台结构的设立,既能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学到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

专业平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是这个系统的子系统,要改变以往仅考虑单门课程学时分配的做法,将各门相关课程作为一个子系统来整合。只有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才能保证整个体系的优化。我们应该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点抓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组合优化,进行大体系的整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专业平台体系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方式,更多的是要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放在基础概念的教学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解决好课时相对较少与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要适应当前形势,就必须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要进行三大模块的学习。第一模块是认识实习,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土木工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种类和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的一般功能要求、特点及其生产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工程的总体背景,建立初步的工程概念。第二模块是课内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该模块是对土木工程中各具体工程问题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模拟训练。第三模块是实训,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学完专业课后,在第一、第二模块基础上,深入到土木工程建设过程或管理过程中去,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工程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最后根据各专业方向,完成专业设计和报告。

另外,高职院校在教师的选择方面也要有所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着学生技术素质的高低。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这些教师在工程意识和实战意识方面经验欠缺,并不适合担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全面教学任务。因此要真正搞好高职教学工作,应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或引进具有工程工作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师,建立一支能适应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素质,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万勇.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物课程考试制度改革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3,(6):5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王联晓.理性构建高职教育中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标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2).

[5]成丙炎,夏玲.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标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08).

[6]吴江.尽快形成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J].中国行政管理,2011,(03).

[7]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

作者简介:黄晓幸(198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猜你喜欢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手段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双证制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