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香唐古寨小比合

2015-12-22张泽文周国华董家泽

大理文化 2015年11期
关键词:照壁桑树彝族

张泽文 周国华 董家泽

坐落在无量山茶马古道上的香唐古寨小比舍村是香唐文化的积淀中心和香唐调保存、传承比较完整的村落。整个村寨掩映在大山深处的核桃林中,云舒霞卷,红砖青瓦,时隐时现,在千亩梯田的映衬下,犹如仙山琼阁。

香唐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彝族古歌——香唐调只是香唐文化的一个支系。全村有526户人家2096人,祖祖辈辈与无量山相依为伴,守护、传播、打造着香唐文化不朽的传奇,使其古老的香唐调百年流芳,千古传唱,万世不变。它与扬名四方的无量山樱花谷相距仅15公里,却有比樱花谷更加神秘的景观。仅古老的“树长城”、“香唐调”、“中国桑王”、“象图照壁”就令人流连忘返,惊叹不已,是一块急待开发的风水宝地。要知香唐古寨小比舍村如何神秘莫测,那就一同去探寻和见证它的神奇的奥秘吧。

“树长城"

南涧县无量山镇新政村委会小比舍村,有一座抵御外敌入侵的“树长城”。“树长城”这个名字对于大家来说,一定是闻所未闻,感到很陌生,就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南涧人都感到有些离奇古怪,疑惑不解。经过实地采访查看,才弄清“树长城”的来龙去脉。所谓的“树长城”就用树木围成的圆形城堡。远古时期,居住在小比舍村彝族部落,因狩猎、放牧、地域引发的矛盾,大都用武力或战争手段来解决。由于小比舍村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对来犯之敌防不胜防,经常受到偷袭。于是,在村的东西南北角,分别建起瞭望塔,发现敌情以吹牛角或打锣为号,全村皆兵抵御抗击入侵者。但是,出现了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是无量山雨水多,湿气大,木头搭建的瞭望塔,经不起风雪雨霜侵蚀,一两年后就得重新搭建,不能适应现实战事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入侵者发现有瞭望塔后,不走大道,而是绕过瞭望塔,使攻击更具有隐蔽性,突然性,瞭望塔的作用大为减弱。

无量山中的小比舍,是古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看似简陋封闭,其实是一个五洲四海宾朋集聚的场所,用现在话说就是个免费的信息中心。因为来来往往的马帮,定有巧舌如簧的马锅头(马帮的首领);行侠仗义的武士,定有江湖恩怨的故事;游走东南西北的文人墨客,定有朝野变幻、国际风云的新闻。一日,一个塞北武士去拜见部落首领,两人一见如故,聊得十分开心,闲谈中武士给首领讲了孟姜寻夫哭长城的故事。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部落首领从中得到启发。修建长城采用就地取材,无量山有的是树木,何不也就地取树?于是,在小比舍村周长16里的范围内栽种香樟树,把整个村子围起来,取名“树长城”。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确确实实发挥了作用:一是站岗放哨的人,可爬上树梢观察外面的敌情,不用搭建瞭望塔,从四角观察变为全方位观察,每一棵树都成为一个独立的瞭望塔:二是一旦发生战事,用事先准备好的藤、篾绳索把树与树连接起来,然后把用藤条、竹篾、木棍编制而成十米高的栅栏竖起重叠捆绑好,照此往复链接,就形成一座森严壁垒,易守难攻的“树长城”。全村人可在城堡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其军事价值和生态效益都极佳。

彝家兵马大元帅李文学,当年率部抗击清兵,最得力的副帅自安东就是小比舍村人,其中的两个营地就设立驻扎于此。一个叫大营盘,一个叫小营盘。笔者对大小盘营进行实地查勘,大营盘多数战壕已倒塌,少部分尚存。小营盘已夷为平地,种有庄稼。在与地的主人周国政先生交谈时他告诉我:小营盘是他家的承包地,在早年犁地时犁出过不少战刀长矛,因年代久远,长期埋于地下,锈蚀严重。因当地民俗讲究,凡是铁物或锐器不可带回家,终成遗憾。副帅自安东的指挥部和军需库就设在“树长城”内的小比舍村,在交战中“树长城”发挥了重大作用。只因叛徒出卖,寡不敌众,副帅自安东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主帅李文学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被捕,1874年农历3月25日在乌龟山壮烈牺牲。

后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他殉难地建造了大司房,立石碑,塑像供奉祭奠,并把每年农历3月25日确定为李文学殉难祭日。李文学殉难地遗址于1996年9月被南涧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鉴于殉难地遗址大殿及厢房属于危房情况,在大理州李文学研究会的支持下,取得县人民政府同意和支持,由县佛学会负责、县文物部门参与,采取“社会捐款、政府补助”的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对其进行修缮;云南剑川古建筑园林有限公司施工,于2014年底至2015年初完成了李文学殉难地遗址修缮,于2015年5月11日举行了开光仪式。

“树长城”从军事战略出发,抵御外敌入侵。先人却未曾想到,会对后人有文化、旅游、民族、科研等价值,特别是在军事上,“树长城”不仅对中国军事史,乃对世界军事史的研究都有较高参考价值。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见证历史的“树长城”的香樟树仅存38棵,大部分毁于“大跃进”年代烧炭大炼钢、铜、铁和熬香樟油,还有少部分枯老后被雷击死亡。好在县人民政府已引起重视,安排旅游、林业、文物等职能部门论证规划,采取“社会捐款、政府补助”的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对其进行原树种,原方位栽培,恢复“树长城”原状,既抢救文物景点,又可供游人观光。

香唐调

香唐古寨小比舍,是香唐文化香唐调的发源地,对这种古老的文化,现在还保留得比较完整。随着年轻人崇尚现代生活和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香唐调传承已经受到很大的影响,原汁原味的香唐调流行地域和传播环境已经越来越窄小,仅能在南涧县无量山地区古德、新政、德安、沙乐、官地等行政村所辖的部分自然村还有留存。

何为“香唐文化”?香唐文化以彝族支系香唐(密洒)古歌“香唐调”为主要载体,以创世史诗“姆勒基”为代表。以龙、树为崇拜对象,注重绿色植物为主的生态保护,长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教化。行走于香唐文化带,能倍感香唐文化的神秘与广博,能够体味南涧无量山彝族的睿智、豁达与强悍。

香唐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没有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文字资料记载,只是靠一代又一代言传心记延续下来。为什么千百年来会原汁原味地保留至今,奥妙在于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香唐调。因为在香唐古寨小比舍,只要会说话,就会唱香唐调,只要会走路就会跳三跺脚。

香唐调是叙述和歌唱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的民间叙事长诗,它由生产生活经验丰富的长者以边歌边舞的方式演唱,内容涉及伦理道德、历史文化、故事传说、生活经验、生产技能、子女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香唐调演唱一般在村里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举行,当客人晚餐结束后,主人家就开始准备包括香唐调演唱在内的一系列歌舞娱乐活动。入夜,主人会在自家的院里燃起篝火,篝火既能驱散山中的凉意,亦是客人们围火夜话或打歌娱乐的必备之物。在香唐调演唱之前,一般是年轻人的歌舞娱乐时段,此时的年轻人有的结交朋友,有的谈情说爱,小孩子们则随性打闹玩耍,歌舞也较为激烈欢快。及至凌晨,当小孩或少数不太愿意看香唐调表演的人离去后,香唐调的演唱才正式开始。此时,夜深人静,人们都能平心静气,静下心来欣赏或学习香唐调的表演。表演开始,一些善于演唱香唐调的老人会轮番上阵,边唱边舞,边舞边唱,将上古的智慧和他们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演唱出来,让在场的人学习领会。香唐调对领唱者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领唱者既要精通香唐语,又要掌握大量“调子”(民歌或叙事诗),还必须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通晓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的老者才能唱出底蕴深厚的香唐调,才能打动学习者的心灵。歌舞的队伍由几人、几十人或上百人组成,队伍前面由一个被称为调子客的长者引领,调子客唱一句,其他人跟着唱一句,酷似老师领读课文。此时的香唐调演唱,曲调变得悠远绵长,舞步悠缓沉稳。当第一位调子客演唱数十分钟后,再由第二位、第三位调子客接着领唱,以此延续到天明。其间,参与演唱和学习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决定自己参与歌舞时间的长短,不想跳了,可以离开舞蹈者的队伍,在旁边跟着唱,边喝茶、抽烟和品酒,也可以去吃一些主人准备好的夜宵(一般为羊肉稀饭),觉得太累了,也可以到床上躺一会儿。但在演唱香唐调的场合,谁也不会早早地退去,一旦离开去睡觉,就会被认为不合群,或不尊重主人,不尊重长者,因而,演唱香唐调的场合,一般都比较庄重和热烈,通宵达旦。

南涧香唐调中的姆勒基,相传属于南诏国时期宫廷歌舞类似的高雅艺术,产生的具体年代不详,一般认为天地初开,开始有彝族先民的时候就有了香唐调,是形成历史非常久远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南涧无量山系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因生活所感而形成的内心表白。这里的彝族没有文字,也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人们对后辈的教育和知识传承一般都以香唐调演唱的方式进行:

开天辟地什么人,问天问地问古人。

做天的是父子七个,做地的是娘母四人。

苍天空阔有日月,大地纵横有山河。

天方地圆我知道,世间语言各不同。

在香唐调的创世故事中,最初的两个人是从葫芦里生出的两兄妹,这样的兄妹本不能做夫妻,观音老母令二人各背一扇磨,让磨从山上往下滚,磨合则兄妹可做夫妻。

石磨合拢一河边,兄妹含羞成夫妻。

兄妹相爱生儿女,养得儿子九兄弟

九个兄弟成九族,各自选择不一样。

各族都是亲兄弟,贫富都是一家人。

兄妹夫妻的九个子女成了人类的祖先,居住在不同的地域,成为不同的民族,由此便演绎了各民族生生不息的生产生活故事。

城乡都是藏宝地,山区坝子样样齐。

若要采宝多读书,若要富贵须学艺。

财富不会从天降,穷富全在各修行。

做地上粮古来事,而今免税还补助。

坝子姑娘嫁山箐,只因山箐气象新。

山箐小伙走进城,吃穿住用不输人。

兄弟走进新时代,又做开天辟地人。

香唐调不仅将开天辟地的故事以叙事长诗的形式记录、演唱出来,还将一些生产生活的准则作为说唱元素,纳入香唐调中演唱,使香唐调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香唐调歌词内容与所处时代和当时的场景密切相关。歌词中最有价值、最值得研究的是叙述彝族民间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的生产生活故事,而叙述这些故事的歌词都是一些用彝语演唱的,简单易记、富含深奥哲理和智慧的韵文。

香唐调属于叙事类型的彝族长诗。歌词内容从开天辟地到当前生活,皆能娓娓道来,极少见到重复的歌词。香唐调的演唱内容各有不同,办喜事唱喜调,办丧事时唱忧调,且上半夜有上半夜的唱法,下半夜有下半夜的唱法。唱法有两句腔、三句腔、四句腔,其中又可以分折子和对子,折子就是三句腔、两句腔一直往下演唱;而对子唱法则由两组人一唱一和,一问一答来完成,形式与对歌类似。演唱的语言皆用密洒语(香唐话),有说有唱:“谜撒噫地气搭咯,姆嗯额噜额得惹,此得啊举谢额噜”(意为:花开着两朵,刺花搭着一朵);“啊玛大路额咱惹,此咱啊玛落嘎玛”(意为:路有着两条,玩笑路搭着一条)。香唐调的演唱与山歌不同:一是唱法不同(曲调严谨),二是语言不同(用彝语),三是场合不同(在家或村里唱)。由于香唐调演唱的场合一般在彝人居住地,而非山野户外,因而词曲内容较为严谨,没有低俗暴露的词句,也与山歌中常有的那种诙谐嬉戏风格不同,香唐调是老幼皆宜,尊卑皆可的益智教诲类古歌。

香唐调没有现成的书籍文字,全凭演唱本人现场发挥,极少有重复的语句。香唐调的演唱是领唱者与跟唱者心与心的交流,是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是天地自然与人类的对话,一代一代口传心记香唐调,传达给人们的是一种哲理,一种认识,一种香唐人独有的文化符号。南涧能唱香唐调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且这些人大多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香唐调对南涧民俗文化传承的作用非常大,但香唐调本身却处于濒危,即将失传的状态,如果不尽快实行抢救性保护,人们就只能在音像制品中欣赏香唐调的表演了!2008年,南涧县文化部门经过发掘整理,将部分香唐调的内容搬上了舞台,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云南省青歌赛等活动中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不少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关注。但因香唐调流行地区大多属于封闭落后、交通不便的彝族聚居区,前往采访整理都十分困难,因此,香唐调仍然面临失传的危险,香唐文化的开发利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除了香唐调之外,这里还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都与香唐文化相关。比如,这里的居民死后,要请毕摩唱诵香唐《指路经》,把死者的灵魂送回故土,与亲人相聚。

香唐文化是伴随香唐(密洒)人的生产生活而存在,与香唐调一起流传数千年的文化景观。在留存于新政村委会小比舍自然村的香唐文化中,与一般彝族虎崇拜不同的是,这里的彝族居民崇拜的不是老虎,而是龙,他们敬畏自然,即爱护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灵。这里的彝族居民,逢年过节都要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过年耍龙打大陀螺、二月八祭龙树、端午节祭神树、火把节耍火把、七月半接祖公、十月尝新米,每逢乡亲办红白喜事,都要演唱香唐调、跳菜、打歌、跳香唐右脚舞等,这里村民自发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使“香唐文化”得以流传数千年。这里还有壮观的“香樟树长城”(当地人称“守护树”或“围守树”)、古照壁、地母阁、古民居、茶马古道、新政劝桥、白彝土主庙、大师藩庙、古战壕、斗杆、彝药、太阳历等等深含着香唐文化的实物遗存。

香唐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十分注重自己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在香唐文化的保留地区南涧无量山一带,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这里的森林植被都非常完好,其中有灵宝山森林公园、无量山樱花谷、无量山撒秧花海、香樟树长城等等生态景观,都是香唐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证。

香唐文化博大精深,随着香唐文化研究的深入,有人在香唐调中发现大量屈原诗词中的韵律、词素,南涧地方流行的香唐调、跳菜、打歌、山歌、民俗等等,尤其是香唐调的内容,浩如烟海,从开天辟地,到播种撒秧,再到衣食住行,无所不包,都与香唐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让我震惊的是,传说中的彝族支系“香唐族”的历史文化,即香唐文化居然在小比舍片区保留得如此完整,实在让人意外,这无疑是研究南涧无量山彝族的一块风水宝地。

拜祭香唐古寨千年“中国桑王”

端午节在无量山香唐文化盛行的地方,除了纪念投汩罗江而亡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之外,还有一项很隆重的习俗就是拜祭“中国桑树王”。

何为“中国桑王”?为什么在端午节如此兴师动众的祭拜。它是不是可以盖棺论定为“中国桑王”,我虽无确切的理论依据。但它高大挺拔,根深叶茂,确实是独树一帜,这颗桑树的与众不同和奇特之处是结出的桑果颜色为黄色,长约十五至二十公分,含糖量高。从形体上看桑王是棵合体树,当地人称作即“夫妻树”。

关于中国桑王的来历和身份有三种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在很远的时候,这儿住着的熊家小伙子阿熊哥爱上附近山花村的美丽女子阿花妹,但是当地的地主想霸占阿花妹为小老婆;这对苦命的鸳鸯奋力抗争,最后双双殉情于阿诺密,化成这棵同根异身的桑树。向世人展示着不得长相守,但愿同日死的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这棵带有传奇故事的桑树,结出的果子与众不同,一般桑树的果子大约5至6公分长,成熟后为紫黑色。而“桑树王”结出的果子明显要大得多,有15至20公长,八成熟时的颜色如同无量山少女的脸蛋儿白里透红,完全成熟后变为金黄色。不知什么原因,传说穷人摘吃后越吃越甜,身强体壮,精神抖擞,干活越干力气越大。如果地主坏蛋摘吃后,则越吃越苦,病魔缠身,精力枯竭,甚至中毒死亡。另一个版本是“桑树王”的年龄比“树长城”还大,当年栽“树长城”树的人,挑树苗路过“桑树王”时,都要歇下担子在“桑树王”下休息,饿了渴了就采集桑果充饥解渴。当年李文学、自安东部队出征路经“桑树王”时,也要在此歇息,一来是大饱口福,二来是向“桑树王”祷告,企求保佑平安,旗开得胜。还有一种版本是江里(指澜沧江西面临沧地域,江外指澜沧江东面大理地域)有一对青年男女乞丐,在一年五月端午节那天在“桑树王”下不期而遇,骨瘦如柴,饥肠辘辘,实在无力去乞讨,就坐在“桑树王”下歇息。一阵风过后,无数桑果噼啪啪砸在他们的头上,随手捡起送入口中,那味道香甜可口,妙不可言,他俩在离桑树王不远的一个岩洞里住下,以采摘桑果为食。不久后俩人返回老家,终成眷属,生而育女,成为当地的望族。为了感谢“桑树王”的救命之恩,每年五月端午节都带领子孙后代来拜祭桑树王。无论哪个版本是真是假,现已无法考证或者说没有考证的必要,重要的是“桑树王”风华正茂,雄姿英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神树,永远扎根在香唐古寨人们的心中。

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深深地感染着香唐古寨的后代们,每逢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羊来祭拜“桑树王”,在“桑树王”之下祷告、祈福,拴上彝家五色线,预示着来年无灾无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男男女女从无量山十里八乡聚集到“桑树王”下,载歌载舞,尽情享受着香唐古寨为他们准备的丰富宴席。那山、那景、那人、那情、那歌、那舞、那酒如潮落潮涨,汹涌澎湃,美不胜收,妙不可言,除了欢腾还是欢腾。

2015年的端午节,更是与往年不一样,第一届“中国桑王节”在这里举行。按照彝族人家规矩,在“桑树王”下搭起贡台,摆上贡品,点燃香火,燃放鞭炮,杀鸡点光,在司仪带领下对“中国桑王”三跪九叩,并向拜祭者拴上彝家五色线。向人们宣告“中国桑王”已经点光,成为香唐人家心中的树神,永远扎根于他们的心中,任何人在何情况下对它都神圣不可侵犯。仪式结束后,那些“一听芦笙响,脚跟就发痒”的彝族小伙、姑娘们早已急不可待,按捺不住,邀请四方亲朋好友载歌载舞。很快就制造出“打歌要打三跺脚,打出黄灰做得药”的阵势。“哪里好玩那里磕,哪里好在在那里,好玩的阿哥(妹)我说给你,好是好玩呢就呀就是害羞羞”贴心润肺的歌声声声高亢。忽成圆圈,忽成方块的舞步步步铿锵。在打歌场一侧撒满松针的山坡上,彝族跳菜的歌舞热闹起来,似乎与这边的歌场一比高下,非决雌雄不可。这样的阵势让初到香唐古寨的宾朋们开眼、开怀、开胃、开心;那舞步声,对歌声,干杯声,祝福声,一浪高过一浪,响彻云霄,天地一色。

当来宾频频举杯开怀痛饮时,忘掉了自己生于何处,来自何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置身于香唐古寨之中,自然而然地端起彝家酒杯,唱着香唐调的酒歌。原始的豪情加上无量山小甑酒的燃烧,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彝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激情奔涌的狂舞,欢乐腾挪的翻滚,跳落了太阳,跳落了月亮,沉醉了无量山,沉醉了香唐古寨小比舍。这样的气势如虹,这样的狂歌醉舞,这样的神采飞扬,这样的豪放婉约,仅属于无量山所有,属于香唐文化专利,属于香唐调韵律。唯一不醉的只有“中国桑王”自己,饱经沧桑的它,傲然屹立,似乎在默默接受人们对它的祈祷,淋漓尽致地彰显“中国桑王”的风彩。

象图古照壁

在香唐古寨小比舍的村底有一座古老的照壁,名为象图照壁,它长17.1米、高7.5米、厚1.1米。提到照壁人们并不陌生,特别在大理白族民居的照壁是必不可少的,统称“三坊一照壁”。它的作用除了装饰外,更重要是挡风水,聚财。不可思议的是,香唐古寨小比舍在一公里外的村底修有如此高大宏伟的照壁。照壁前面是一个福字,四周画有十二属相动物及莲花、鲤鱼等。后面画有一头大象,尾巴末端画有一朵莲花。按理后面应画虎才更加合适,因为彝族自称是虎的传人,很崇拜老虎,为何画象不画虎?

笔者带着多种疑问,在村里走访了80多岁以上的老人,终于弄清了原由。82岁的自良学老人听他爷爷的爷爷说:当年村中温疫横行,土匪猖獗,本村人当土匪到外面打家劫舍,为了寻仇报复,外村的土匪时常到村里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当时的部落首领请来道士,立香案,祭大斋,跳大神,做法事。七天过后道士说:小比舍村坐落在笤箕凹中,三面环山,其底部凹处漏财、漏福、漏风水。如果要使本村平安无事,幸福美满,要在村底修一座照壁,把凹处补齐,风水才堵得住,而且必须在七七四十九天内完工。否则,瘟疫、天灾、匪患将会更加泛滥。部落首领并非等闲之辈,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他想出来个绝妙的办法,下令找回本村图谋不轨的土匪、盗贼加班加点抢建古照壁,自己亲自监督把关,保证了在道士规定时限内完工。

照壁上为什么画大象,大象因其憨态可掬,诚实忠厚的形象为全世界的吉祥物。而在中国文化里,“象”与“祥”字谐音,故象被赋于了更多吉祥的寓意。如以象驮宝瓶(平)为“太平有象”;以象驮插戟(吉)宝瓶为“太平吉祥”;从童骑(吉)象为“吉祥”;以象驮如意或象鼻卷如意为“吉祥如意”。以大象为吉祥物寓意着平安吉祥,招财进宝。

莲花,象征着纯洁、清静和超然。它出污泥而不染,至清至纯,今年花死了而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人死而魂不灭,不断轮回中,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藏传佛教认为莲花象征着最终极的目标,即修成正果。那么,香唐古寨小比舍古照壁上画有的福字、大象及象尾上的莲花就是那样地显而易见了,说明古人的聪慧和用心良苦,非常贴切,恰到好处。我追根溯源去考究画大象及莲花的寓意,纯粹是才疏学浅,少见多怪,孤陋寡闻,愚蠢至极。

不知是偶然巧合,还是象图古照壁真的显灵,自古照壁建成后,香唐古寨小比舍人财两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以做小比舍人为荣,四面八方村寨的少女,千方百计地想嫁到小比舍来,使得周围村寨忌妒不已。曾发生过这样的事,照壁上大象鼻子对着的那个村,因生活贫困,粮食匮竭,说是大象夜间出去糟踏他们村的庄稼。于是,夜间组织人员,用梭镖铲掉大象鼻子。这个故事的真伪难以考证,但大象鼻子缺失是事实……

历史与现实相去甚远,随着沧桑的变幻,古照壁早已失去当年的雄风。好在已经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进行保护,三年前县文化部门已拨款进行修缮,饱经沧桑的它,又旧貌换新颜。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古照壁周围全是农家的核桃树,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拍摄到它的全貌,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

要到香唐古寨小比舍,其路线由南涧县城小军庄红绿灯老214国道出发,经宝华镇,到景东岔路,向右行到达樱花谷,共55公里。樱花谷向前2公里到新安茶厂。从新安茶厂到骑马箐3公里没有公路,只能步行,到骑马箐再走5公里(已通路)就到达香唐古寨小比舍了。

另一条线路是由南涧县城小军庄红绿灯老214国道出发,经宝华镇,到景东岔路一直往前走,到新马街村委会,共50公里。向右转过新政大桥(过去叫大花桥,是有200多年历史的石拱桥)约5.5公里就到香唐古寨小比舍。

编辑手记:

真正读懂大理的人不会只浮于表面的探索,而会在大理找到心里所期待并为之触动的东西。《鹤庆:与水随行的日子》用一种优美细腻、柔曼婉约的笔调,将“酒”、“草海”、“新华村”与“水”紧紧联系在一起,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关、温润的鹤庆水乡。《鸟吊山记游》以游记的形式在最为平静的山水中融入茶马古道的历史以及当地惩恶扬善的传说故事。重启了历史和记忆的大门,展现了凤羽鸟吊山的自然美和人文美。《走进香唐古寨小比舍》主要向我们讲述位于南涧小比舍古寨香唐文化的神秘与精彩,从另一个方面也揭示文化遗产像一颗古老的遗珠艰难地存活和延续着,启示着我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关注和传承。

猜你喜欢

照壁桑树彝族
马桑树儿搭灯台
探访崇因寺残存一字琉璃照壁
彝族海菜腔
灵秀俊逸的照壁山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奶奶家的桑树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