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吊山记游
2015-12-22杨鲲峰
杨鲲峰
清明时节,凤羽河畔布谷争鸣、柳条牵衣,坝子中的万亩油菜花次第开放,与罗坪山顶的瑞雪相映成趣。春色宜人,游兴荡漾,约上几个兄弟和侄儿,沿凤羽茶马古道步行游览鸟吊山佳景。
绀字琳宫帝释山
清晨凉快好上路,太阳出以前,我们就穿过凤翔古镇,顺着镇江塔旁的古道经过白石江上的凤辉桥,来到历史悠久的帝释山。
帝释山寺观群建于元代,山寺绀宇琳宫、松廊桂院,坐落在中和峰麓、白石江南的象鼻山上,因山上有帝释圣母而得名,是凤羽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寺观群落。
来到山下,通过龙王庙前小河上的千年石拱桥,沿着山道上山,便可尽情观赏寺观群中的“七寺五塔”胜境。帝释山门是一个石牌坊,上面雕刻着“帝释名山”以及“虽然此地无佳景,幸有奇观在上头”的联句,字体端庄俊秀,牌坊苍然古朴。第二个平台上寺院最多,有灵山寺、大觉寺、圣母寺、观音寺和九莲寺,各寺大殿均坐西朝东,各自独立而又寺寺相通,浑然一体。寺院中供有惟妙惟肖的佛像,墙壁上绘有民族风格的壁画,加上寺院中挂着的经幡和佛座上的彩带,佛教色彩非常浓厚。第三个平台上有睡佛寺,寺门两侧各有一座白色的如意塔。第四个平台位置最高,上面有宽敞高大的玉皇阁,正殿巍巍、两廊翼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大殿两边的墙壁上绘有出自白族画家张寿培之手的“姆老山嬷开辟凤羽坝”和“庄道人煮石筵宾”的壁画,技艺精湛,人物形象生动,大有呼之欲出之势。寺内还有清朝进士赵辉璧《重修帝释山记》石碑。
帝释山寺观群坐落在白石江边、猿梯瀑旁,地势独特、环境清幽,加之寺观密集,有求必应,据说明代高僧心明、担当和尚曾在此讲经说法,庄道人在此炼丹,还有四川状元杨升庵、宰相恩师李元阳、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慕名到此一游,并留下吟咏诗文。其中杨升庵的《帝释山》形象记述了自己在云绕雨飞、花香鸟语的时节不畏山道险阻,备酒骑马上帝释山的情境:
帝释山头云满溪,东庵飞雨西庵泥。
碧潭照眼石鲸动,翠微当面林莺啼。
蒙蒙香雾花层湿,漠漠生烟树点齐。
傍险银鞍人未怯,玉壶香酒为君携。
松风盈耳道人石
听说中和峰半山腰有块神秘的道人石,走出玉皇阁,在住持的指点下,顺着依稀可辨的山道,越过成片的山白杨,终于找到了道人石。
道人石又名“仙人石室”或“石室古松”,地处帝释山西北的中和峰半山腰。仙人石室突兀天成,石面平滑斜倾形成石室,其中可坐五六人,四周古松环绕、风涛盈耳,环境清幽秀美。
相传,石室中住着一个由四川峨嵋山来的庄道人,其人由鹭鸶修炼成仙下凡,鹤发童颜,健步若飞。庄道人神人各半,既怀仙家绝技,又具凡人性情,在石室修炼百余年中,他夏围炉、冬浴雪,成为民间奇谈。凤羽民间还传:庄道人与凤翔古镇上告老还乡的赵开祚友好,两人时有往来,庄道人性喜饮酒,正巧赵家有酒坊,令人惊奇的是,庄道人来那天,赵家酒坊出酒率高,味道也比平日好,不来那天,酒便出得少,味道也较淡。有一次,道仙从山上来到老朋友家品青大麦酒,离开前诚邀老朋友次日上石室吃早饭。第二天早上,出于礼节,赵老顺便带了点凤羽有名的糯米面,想上山与道仙一同品尝。不料来到石室时,庄道人却还在石室中的一块石板上酣睡。待被赵老大声喊醒起坐后,道仙对老朋友说:“来我这儿吃饭,何需劳你携带食物。”赵老听后环视石室,只见石室三面开敞、毫无遮挡,室中除丢着一个破竹篮和两个有裂缝的烂土锅外,别无他物,顿觉好生奇怪,便拍拍道仙的肩膀说:“都日高三丈了,还不生火,何时才开饭呀?”庄道人慢条斯理答道:别急,不会让你饿肚子的,且让我到白石江走一趟又再说,于是背着破竹篮,揣着烂土锅出去了。赵开祚觉得好奇,便悄悄尾随其后跟踪。到了白石江边,只见庄道人先把两口烂土锅像洗口袋一样里外翻折冲洗后,在江中捡了些五颜六色的小石子放进一个土锅里,加了些水,用石片盖好,又在另外一个土锅里装了些洁净的细沙,然后用破竹篮背了一篮江水。回到石室时,装有石头的土锅中有香味扑鼻的山珍野味,装有细沙的土锅中却有喷香的白米饭,庄道人从破竹篮中盛出的江水却又变成了美酒和香茶,令老朋友惊讶不已。
由于庄道人有仙术,也为本地做了一些善事。相传,帝释山上的玉皇阁原来建盖在中和峰山麓的梅园,庄道人来凤羽后觉得其位置不对,为了金鞭打卧虎,倡议搬迁玉皇阁。动工之日,道仙让民工先铲平半山腰的新地基,然后拆卸下原阁的瓦片,移动时,庄道人把五色线一头拴在原阁的阁柱上,另一头拴在新址的木桩上,作法后大风骤起,老玉皇阁屋架随风完好飘移到新址,令人惊奇。另外,赵开祚与道仙闲聊时,提及凤羽历来人才不多,问或有两三人,也往往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深感遗憾。庄道人听后说:“凤羽四面环山,山青水秀,坝子中沃野平畴,的确是个好地方,但风水较薄,因而出不了人才。不过,若是在中和峰帝释山下龙王庙前的小河上造一座石拱桥,可以接通西方风水。”按道仙的指点修好石拱桥后,凤羽真的出了许多进士举人。
据说,庄道人修成正果离开凤羽回峨嵋山前,曾在石室留下“天下大旱,此地半收;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八个字,并在清末回石室时留下“山河依旧在,景物尽皆非”一联。民间还传,有的人曾于民国时期在腾冲看到过庄道人。
白石江头猿梯瀑
在仙人石室中小坐片刻后,沿着前面松林坡里的羊肠小道北行,翻过山岭,约半个小时光景,便来到白石江源头处的猿梯瀑上方。
猿梯瀑是凤羽八景之一,位于中和峰与玉屏峰之间的猴梯箐(当地叫“五刷革替早”),箐中汇集的罗坪山顶九岭八涧山溪从悬崖之上飞流直下,形成无比壮观的银帘飞瀑。
猿梯瀑又名石花树,当地百姓俗称“须活整”(即水花树),既形象,又动听。这里山势嵯峨、崩崖叠峭,飞瀑两边蠼崖兀立,峭壁嶙峋,绝(山,献)上怪柏奇杉横斜,悬崖问兰蕙苦李招摇,猿猱愁攀,人迹罕至。瀑高约近百米,气势宏大,堪与庐山瀑布相比。赵辉璧曾写《猿梯瀑》诗纪之:
飞龙倚绝壁。夜猿惊相鸣。
猿梯千仞立。银汉随之倾。
山中无近响,下界作雷声。
瀑布隐藏在白石江源头的深箐中,时值清晨,阳光洒满山箐,从上往下看,但见瀑悬一线、水雾缥渺,因太阳光形成的七色光环若隐若现,光怪陆离,变幻莫测。从山上来到箐底,顺江西行,“当流赤足踏涧石,水激生生风吹衣。”不到半里,虽然还未看见瀑布,但老远就能听到隆隆作响的水声,越往里面走,声音越大,空谷传响,令人兴奋。三转两转,不一会,忽觉豁然开朗,一带皎洁透亮的飞瀑便如画一般呈现在眼前。
猿梯瀑水势大、落差高,靠近时水花四溅,只宜远隔观赏。恰好,瀑布左前方约五六十米远处的山箐边有一块突出的石岩,上面苔藓如茵,正是观瀑的最佳位置。人立于岩上,三面环山,如在井底,面西仰视,瀑布从箐谷形成的断崖上飞泻而下,宛若一幅洁白而平滑的素锦从九天飘落。瀑布右侧树木葳蕤,瀑床崖壁陡直平滑,主瀑直泻而下;左侧悬崖巉峭、奇崛突兀,主瀑下泻离地面四五十米处,崖壁平滑开阔,主瀑到此向左披拂伸展,瀑面比瀑口处显得更宽、更薄,恍若縠纱素锦。岩中偶有梭角的地方,泉水击石,又扯出些粗细长短不等的丝绺,悬泉飞漱,别有异趣。水声轰响,雷鸣谷应,水花飘飞,氤氲蒸腾,晶莹多芒的水花纷纷扬扬,像柳絮,如雪花,似梅雨,沾在发梢上,歇于眉宇间,钻到怀抱里。
瀑壁下的深箐中,被瀑流冲击而成的深潭里浪花翻滚、喷珠吐玉,清澈冷冽的山泉破口而出,形成素练般的白石江,不由让人想起民间与瀑布相关的《太阳护宝》故事:相传,飞瀑下面的深潭中有一只金鸡和一株玉白菜,有两个贪财的人得知后企图想独占发财。有一天,他俩便带着几丈长的牛皮绳和砍刀偷偷来到瀑布口,然后将两根牛皮绳结好,一头拴在峭壁间的栗树上,由一个在上面牵拉,另一头拴在其余一个人的身上,徐徐降到瀑底的水潭中去打捞宝物。当将要接近水面时,看到潭中的金鸡和玉白菜异彩夺目,那人高兴极了,但当他正要动手捞取时,太阳将一根耀眼的光柱直射到水里,那人往上一看,却见到一条金鳞巨蟒缰在身上,于是惊恐慌乱中取出腰刀便砍,不料自己却瞬间坠入深潭,原来,那是太阳为护宝施法将皮绳变成了蟒蛇。上面负责牵拉的那个人见状也吓得魂不附体,想仓惶而逃,但由于慌张踩塌山石,也从峭壁跌落到瀑布下的深潭中。
悠悠古道漫遐思
瀑布北岸悬崖峭壁的上方,就是有名的凤羽鸟吊山茶马古道,离开猿梯瀑,沿山坡北行里许便上了古道。
云南茶马古道被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古道之一。其中,穿越凤羽境内的古道南向漾濞、云龙、保山、腾冲,出云南后抵印度、缅甸、波斯湾:向北经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凤羽翻越鸟吊山后,经炼铁、乔后、剑川沙溪寺登街,最后到达四川、西藏。
凤羽茶马古道从凤翔镇往北,经白石江边的镇江塔、过地藏寺前的凤辉桥,便如一条金鳞巨蟒,盘绕在海拔近三千公尺的鸟吊山上。过去,古道成了交通运输的主动脉,古道上的马帮商客南来北往,多情的山风把马帮让道的锥锣声、马锅头的唱调子声、马队的马蹄、马铃声谱成悦耳动听的乐曲,然后教给川流不息的白石江日夜不停地歌唱。
如今,关于古道的沧桑和辉煌写进了一些文人的书卷里,留在曾经走过古道的人的记忆中,昔日的喧嚣和热闹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废弃的古道也只有以山林云雨为伴,如同一个历尽沧桑的老者,平静地躺在斑驳的苍苔和飘摇的荒草中。
不过,从铸有金牛献宝的山神庙经接客坪到山白杨涧一段,除了极少路段因雨水冲刷而残缺外,古道还算保存完好。行走在古道上,好鸟相鸣,山林静寂。清明谷雨,天气多变,突然间山上雨旗招摇,天中雨云飘忽,山雨淅沥,暂且趁此在古道旁的一棵伞状古松下避雨歇息,举目南眺,象鼻岭云雾缭绕,帝释山春岚升腾,别有妙趣。帝释山北的雷打箐也近在眼前,不觉想起旧浪穹县志“凤羽山半有霹雳场”的记载,以及雷电划断凤翔尹赵两姓坟地纷争的轶事。春雨贵如油,片刻之后就雨过天晴,被马帮和行人踩踏得光滑发亮的道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折射出不同色泽的光彩。古道顺山势铺筑,特别是被当地人称之为“羊肠羊肚”段,时而盘旋曲折,时而陡直通天,九曲十八盘,奇险难言,有的路段旁长着挂果的冬衣树,有的路段深夹在山槽中,两边古松如盖,古道上落满了厚厚的松毛和许多自然掉落的松果。这段古道的铺路石更加宽大厚实,稳重深沉,路石上深陷的蹄窝仿佛讲述着昔日的喧嚣。遥想当年,古道上马帮经年不断,这些南来北往的马帮装备齐全,声势浩大。虽然每队的匹数不等,但都由头骡、二骡、三骡在马队前开路。头骡走在马队的最前面,是久经调教、善于识途和掌控行进速度的好骡子。头骡头上饰有彩色羽毛、红色缨花、圆镜子,脖子上挂着一大串紫铜铃,前腿两侧的两个最大,行走时音色厚重悠远,发音各不相同;二骡脖子上仍有一串黄铜铃,但略比头骡的小些,声音清越,欢快热烈;三骡也有比二骡更小的黄铜铃,但挂在耳朵两侧,声音清脆悦耳。欢快热烈的马铃声和马锅头敲打的铓锣声以及“啊呼、啊呼呼”的呼喊和阵阵山歌,除了提示对头马帮避让外,还起到了惊散野兽,驱除赶马人沿途寂寞的作用。
走出“羊肠羊肚”段,顿觉豁然开朗,登上观瀑台,举目四顾,松涛盈耳,山风扑面。远观中和峰下的猿梯瀑,但见远峰落天半,中有飞来泉。俯瞰山下的白石江,素练迂回,百折不挠。时闻深山中鹧鸪呼晴,声音悠远绵长,但无凄凉之意;每见丛林里锦鸡雄飞雌从,却生凤鸣罗山之感。观瀑台地势较高,隔涧南望时正好与三台峰山腰的白王营盘对视。三台峰主峰突起,山腰平台开阔,形如天阙,居高临下,可俯瞰整个凤羽坝,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战略要地。相传当年南诏王阁罗凤听到凤鸣罗山后,出巡凤羽,经法师指点并以斗笠化水后,将此地作为营盘,到了宋末元初,忽必烈跨革囊渡金沙攻打大理,因上关凭苍山洱海天堑无法攻取,便取道攻打凤羽,从花甸坝翻越苍山,大理国王段兴智曾派重兵屯守三台峰,扼要塞与元军殊死对抗,如今,凤羽境内狮子山等地方还有好几处元军的火葬墓碑群。
古道悠悠,越升越高,过了梭尖山,便到了一块开阔地,忽听一声呜叫,循声细看,不远处山林间的草甸上有一池春水,周边灌木丛中开满了各种颜色的杜鹃花,一头母麂子带着一头小麂子在池边饮水,构成了“林空鹿饮溪”的画面,显得十分静谧安详。
面对此景,慢慢停下脚步,隔树屏气远观,心想:如今,山野中的鸟儿和稚鹿都不必再担惊受怕了。因为,人们的心中已装满了环保和良知,昔日猎枪黑洞洞的枪膛里已没了罪恶的子弹,夜间伺捕的火把也已成为了候鸟迁徙的导航。
鸟吊山头彩凤桥
早就听说古道上有座彩凤桥,充满诗意的桥名促使我们产生急欲一睹的欲望,边走边寻,以防错过。也许是心急之故,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一弯又一弯,总是不见桥的踪影,但目标既定,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而半途而废历来为成功的大忌,于是打起精神,继续勇往直前。不料,“路转溪头忽见”。最终还是在山嘴转弯处山神庙前的山涧上找到了向往已久的彩凤桥。
彩凤桥在鸟吊山巅高达两千多公尺垭口处的千年茶马古道上,是贯通茶马古道北线的要塞。桥面由五块长4米、宽50公分、厚15公分左右的条石板组成,整个桥面宽约2.5米,横跨在山涧上,下临涧底有丈余深,涧中山溪不断,声若琴瑶,两旁杂树环生。五块石板呈红、黄、蓝、绿、紫几种颜色,相传很早以前,古道因山洪瀑发形成山涧被隔断,庄道人知晓后,施法从白石江边赶五块石板至此造桥。后来,凤羽湖上空的金凤凰在飞往罗坪山途中时飞到桥上歇息,桥因此而得名,现在,桥面石板上的翠羽丹霞与凤凰的血爪印痕仍依稀可见。
离彩凤桥不远处还有一座彩凤房。彩凤房用石块砌墙,石板盖顶,房由前后两间组成,每间约10平方米,前间为炊饭烤火用,后间为过夜住宿用。彩凤房位居一个小山包上,后倚山林,前临古道,古道旁有一条山溪,流水清冽,经年不绝,溪南刚好有一大片草坪地,中间平坦,四围略高,又在彩凤房的视线范围内,南来北往的马帮常在此稍稍休息、歇鞍喂马、做饭过夜,古道上的彩凤房成了马帮南来北往的驿站。马帮长期生活在野外,途中往返一去就是半打半月,风餐露宿,历经雄关险隘,还要战胜猛兽劫贼的袭击,因而马帮不仅有严密的组织,还形成了许多规矩和禁忌。歇驮卸鞍时,按头骡、二骡顺序排列,方向正对行进方向,生火做饭锅庄与灶里的柴火方向同样如此,不烧对头柴。开饭时,马锅头坐在锣锅饭旁,面对前行方向,盛饭先由马锅头开始,从表层至上而下舀,切忌在饭锅里舀挖出洞坑,盛完饭的勺子必须仰面或插入饭锅中平放,切忌翻转或丢在汤中(忌马匹行走掉入江河)。吃肉吃下数,每人三大坨,不煎炒(以防香味吸引野兽),最大的一坨留给最后吃完的洗碗者。晚上睡在马鞍下,盖羊毛织成的披毡,骡马拴在树桩上,马头相对。除了这些,马帮说话也很忌讳,在白族话中,勺子叫“密早匹”,其中“早”与“糟”近音,为避讳,叫勺子为“妈哥坡”;草鞋叫“改把你”,其中“把”与“豹”近音,为避讳,叫草鞋为“改体你”。
天长日久,彩凤房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凡过往马帮或商客行人,都要在房中留下一些柴禾与油盐米面食物,以供来往者在气候变化或缺食情况下急需。为此,多少个雨雪交加的日子,有无数翻越垭口的马帮商客曾在彩凤房中生火取暖、遮风避雨,在饥寒交迫的罗坪山顶保住了性命,所以,人们又把彩凤房称为“救命房”。
庄上兰林白王庄
离开彩凤房再沿陡直的古道上行一段高坡,便来到罗坪山38公里处的山垭口,立于高处,西望炼铁、西山,漶江若练,群山如海,风波云浪,景致无限。时值正午,为了节省体力,从林海中抄小路下山,前往庄上兰林白王庄。
庄上兰林坐落在凤羽坝西北方的罗坪山玉堂峰下,地势略高于凤羽坝子,南临起凤,西依罗坪,北靠大松甸,东近铁甲村。其中,庄上是白王的避暑山庄,兰林与花坪是白王的花圃。
据传,大理国白王段思平因得“打努板”的皮肤病,奇痒难忍,后来在道士的点示下,派人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找到凤羽的庄上后,终于找到“十分水”医好了皮肤病。白王见这里山清水秀,又远离喧嚣,便在此建盖避暑山庄,并将发源于玉堂峰下黑龙箐的“十分水”用筒瓦管埋在地下,引到山庄浴室里。同时还在这里栽花种树、殖牧垦田,又在庄东入庄处挖了一个供进庄时洗濯鞍马的“洗马潭”。现在,这些遗迹还在,而且都一直沿用“庄上”、“兰林”、“花坪”等地名。
乡间又传:白王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当八个哥哥被召回龙宫后,白王独处深山,以放羊为生,足迹遍布中甸大小雪山、丽江玉龙雪山以及剑川老君山和大理的点苍山。在凤羽罗坪山玉堂峰放羊时,他的羊多得难以计数,只得把羊赶进山谷为斛计量,世人称这些地方为“量羊山斛”。白族话又叫“良咬早”,又叫“咬拔咬登”,“早”是箐的意思,而“拔”与“登”则为白语中升和斗的计量单位。嘉靖年间的一个秋天,元代大理名士李元阳游鸟吊山,下山时途经庄上,从路人口中得知这里是白王庄时,曾写下《鸟吊山诗·二》:
鸟吊山前禾黍香,路人云是白王庄。
量羊山斛今犹在,剩有西风积叶黄。
邑人赵辉璧也有《玉堂峰》一诗:
牛马曾闻用谷量,山间旧是白王庄。
大宫小霍谁堪拟,乞与嘉名号玉堂。
由于白王嘉惠百姓、造福人民,还在玉堂峰下黑龙河畔的“十分水”发源处建盖了一院观音寺,这里的百姓深感白王带来的福泽,便在离观音寺不远的山坡上建起本主庙,立白王段思平为本主,终年香火不断。庙前还有一棵本地人称之为“福”的老栎树,树龄已近四百年,几人合抱的主干龙鳞龟皱,起苔长蕨,但仍虬枝交错,生机无限。
庄上兰林风景秀丽,在庄上南边进入村口处有一条源于玉堂峰的黑龙河,河水流量大,清澈甘甜,山谷中的悬崖峭壁上有一道瀑布,与怪石古松相映,非常壮观。河边有一座龙王庙,香火非常旺盛,庙前还有一座古戏台,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共享河水的庄上、兰林、起凤、铁甲、雪梨五个村子汇集庙前举办黑龙王会,到时五村轮办,唱戏、对歌、办伙食,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当地人还说,天气变化时,终年积雪的雪龙峰下还会听到八仙奏乐,笙笛交错,悠扬动听。
庄上兰林自古民风淳朴,两村交界处有一片田野,当地人称之为“搞乐打”,意为谈情说爱的地方。每当吃过晚饭,夜幕降临,两个村的青年男女梳洗打扮、带上信物,纷纷相约来到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这片田野里,或对坐于清溪旁,或相依在丛林中,在星星月亮的陪伴下对调子,谈恋爱,双双沉浸在充满柔情蜜意的伊甸园之中。
桃花源里又一村
一千多年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的《朱陈村》中有这样的描述:
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奇巧的是,在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之为桃花源的凤羽,也有一个与白居易描绘的朱陈村极其相似的村子,它就是凤羽的大涧村。
大涧村位于凤羽坝西南方罗坪山大涧峰下的深涧中,白族话叫“学早稿”(即香长涧),因涧边多长遍地香而得名。这里三面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涧底大涧河清流激湍萦带。
为了亲自感受桃花源里又一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古朴的民俗风情,第二天清早,我们又专程来到大涧村,请年近八旬的张老师当向导。据张老师介绍:大涧村的祖先最早是一对会编篾器的蒋姓夫妇,因避战乱来自洱源茈碧湖海头村(白族话叫“稿等”,即现在的梨园村)。夫妇俩逃到深涧中后,看见这里环境清幽,到处长着竹子,又深藏于山坳深涧,难为世人所知,便在此隐居度日,终年以编制篾器、放牧垦荒和养蜂采药为生。
后来,坝子中一个老者来大涧峰采药碰到两夫妇,问及贵姓,那男的告诉老者说姓蒋,不料老者耳笨,把“蒋”误听成“皎”,又问说“皎”字如何写,那男的不识字,又不好拒答,信口开河说一个白字加一个交字。后来,这对夫妇将错就错,让后代儿孙改姓“蒋”为“皎”。因此,凤羽坝中也传言:大涧村原来只有“白”、“交”两姓,后来两姓合一,改为姓皎。
蒋氏夫妇定居涧北后,夫妻俩在这里生儿育女,年复一年,户口逐渐增加,村落日益扩大。后代一直承袭祖制,靠山吃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然编制篾器,垦荒种荞,放牧养蜂,狩猎采药,种植果木。涧底有水碓石磨,村头有庙宇神祠,山上有墓地坟茔。长期以来,正如白居易描述的古之朱陈村那样,大涧村历来与世隔绝,不为外界打扰,风俗淳美,里巷仁和,自给自足,更谈不上什么污染与喧嚣,过着“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以及“生者不远别”、“死者不远葬”的不苦形神生活。
的确,大涧人质朴善良,热情好客。很多情况下,坝子里的人常常经过他们的村子到大涧峰上砍柴拖竹,有时丢了饷午、穿烂了草鞋或是突然生病,只要坚持走到大涧村,不管是敲开谁家的门,热心的村民都会乐意地给予吃食,为人找药找鞋。而且平日间有事无事,不管是谁,即便是素不相识,只要你在吃饭时间来到人家家里,热情好客的大涧人都会把你当作客人,与你在地上的火塘边烤喝雷响茶,品饮用涧水酿制的小甑子包谷酒,用核桃或荞粑粑蘸蜂蜜吃。吃饭时,必定用纯正的煎土鸡蛋和喷香的腊肉招待你。
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这里的人们最能唱山歌,对调子,吹树叶。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积淀,村子里还产生了不少属于大涧人的本土传说故事,塑造了许多本民族的英雄。
张老师还说:很早很早以前,由于社会动乱,匪患不断,加之大涧村东边不远处的大涧口便是苍山西坡后通往腾冲保山(吉齿等王)的茶马古道,大涧村又是从外地搬来,因而时有匪盗来村中行窃骚扰。在这样的情况下,村子里出了一些保护百姓,为民除害的英雄。有一对名叫甸八、甸选的两兄弟,大哥甸八厚道善良、力大无比,打石头可以入地三尺,而且百发百中。村中传言,他在山顶上放羊时,看到涧底磨房中有只狗在舔吃磨出的面粉,他顺手捡起块石头,非常准确地击中了狗的头部。甸八还凭他的绝技保护村民,有一次,一伙强盗到大涧村行窃后,在涧水旁煮吃从村里偷来的鸡,甸八得知后,赶到涧水旁与贼人理论,强盗见他只身一人,压根儿没把他放在眼里,甸八与贼人立了个君子协议,说如果他到对面的山头上用石头击中鸡汤里的勺子,就把刚才抢的东西放下,否则谁也别想走。甸八真的飞一般跑到山顶上后,顺手捡了一块石头,打飞了鸡汤里的勺子,吓得那伙强盗连饭也不敢吃,丢下抢的东西仓惶而逃。甸八不仅身怀绝技,而且有勇有谋。上街时在大涧口石房子中躲雨遇贼被欺,他略施小计挫败群贼:九头山放羊,看到七个土匪并排睡在树下纳凉,他估好尺寸,从栗树上抄下一根八尺长、碗口粗的栗木棍,一棍就打死了七个土匪……
除了甸八,大涧村里还有会做生意、维护大涧村人尊严的香合、良合两兄弟。据说,香合良合两兄弟牛羊成百上千,有一次,大哥香合到喜洲买东西,卖主见他身上穿着麂皮褂,嫌他穷,不卖给他东西,还赶他走。香合也没说什么,转过身到对面买,倒出藏在麂子褂里面的大袋银子,使刚才的卖主后悔莫及,从此,喜洲街上的人再也不小看穿麂子皮褂的山里人了。
除此,大涧村里还有与猛兽搏斗的勇士,为爱情献身的青年……这些人和事成了大涧人火塘边和村口老树下摆古的美谈。从张老师讲述时的语气和神态中,完全可以感觉到传说中的人物在大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他们看来,这些开疆拓土、传宗接代、身怀绝技、除暴安良、勇敢机智的人,不亚于神话中造人的女娲、神箭手后羿,类似于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白族的杜朝选,以及古希腊神话中为人类造福的普罗米修斯和保护特洛伊人的英雄赫克托尔……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涧村已移居凤羽坝里,但村名没有改,涧水仍在新村前流过,还有几户老人仍然固守在涧中的老屋里养蜂放牧。是的,不管社会怎样变迁,大涧人永远依恋大涧峰下祖祖辈辈繁衍生息过的美好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