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医科研究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

2015-12-22龚歆王银李云鸿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4期
关键词:必要性

龚歆 王银 李云鸿

摘要:神经生物学作为21世纪的一个明星学科,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神经生物学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研究进展更新迅速,作为医科的研究生不仅要掌握神经生物学的基础内容,更要及时跟进这一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因此,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已经给研究生开设了神经生物学这门课程,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给本科生也开设了神经生物学必修课。本文从神经生物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特点以及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出发,结合本校发展的实际特点,探讨了为医科研究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医科研究生;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课程;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91-02

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特点及功能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学中研究神经系统组织解剖、生理病理等内容的一个分支,被公认为21世纪的明星学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研强国加快了对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投入。美国于1990年推出“脑的十年计划”,欧洲于1991年开始实施“EC脑十年计划”,随后日本于1996年也正式推出了名为“脑科学时代计划”的跨世纪大型研究计划,计划在未来20年内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1],旨在揭示大脑的工作机制、绘制脑功能图谱,并最终开发出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法。在我国,脑科学研究已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将从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个方向全面启动。由复旦大学牵头,并联合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及中科院研究所,成立了“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进脑科学研究和转化应用,极力促进“上海脑计划”的实施。因此,作为医科专业的研究生,有必要学习神经生物学这门课程,了解“脑科学”这一当前热点研究项目。

一、神经生物学是一门重要而又特殊的学科

脑的结构异常复杂,因而脑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21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重点为生命科学,而生命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又是神经生物学,所以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在医学界,神经生物学是一门从多层次、多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分化、发育、衰老等规律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机制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神经解剖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分子细胞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系统疾病等。神经生物学涉及内容相当丰富,同时科学研究成果又是日益更新,这就要求作为医科的研究生,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并巩固所学基础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更新自己的观念。

神经生物学是一支普通又特殊的生命科学学科。其普通性主要体现在,它和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材料一样都是动物,从低等的果蝇、斑马鱼,到高等的小鼠、大鼠、猴子、人。而其特殊性体现在,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器官——脑,是高等生物最复杂的,而且神经元几乎是最难培养的细胞,所以神经生物学研究需要一些特殊而复杂的研究方法,如神经电生理方法、光遗传学方法、转基因方法、系统生物学方法等。神经生物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即认识人类大脑的结构与功能,阐明产生感觉、认知、意识和情感的脑区结构和功能,阐明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连接和通讯功能;调控脑的发育和衰老过程,促进大脑健康发育,控制衰老及神经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诊疗水平;还要开发脑,即揭示学习和记忆的机制,进一步开发智力。尽管人类关注脑、试图了解脑的结构与功能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并在脑的结构和认知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人类对脑的认知及脑的高级功能的认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有一些重大科学命题亟待进行研究,比如意识的物质定义、智能的产生等,因此培养一批优秀的神经科学工作者,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宁夏医科大学开设研究生神经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

(一)本校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

国际上神经科学作为一门新的专业和课程正式走进高等院校,是在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成立神经科学系之后。而后欧美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在上世纪70年代也相继成立神经生物学专业或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而在我国,一些大学陆续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3年首都医科大学吕国蔚教授率先面向研究生开设了《医学神经生物学》课程,之后上海医科大学为五年制本科生开设了神经生物学的必修课。广州医学院也从1996年始开设此门课程,新乡医学院于1996年开始为精神卫生专业方向本科生开设神经生物学必修课,同时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神经生物学选修课,1998年以后又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2]。这几年众多高等院校陆续开始给医科研究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于此同时给本科生开设神经生物学必修课的学校也日渐增多。

神经生物系是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刚刚成立的一个新系,神经生物学课程也刚开始在生物技术和临床心理学本科专业试行,目前尚未在研究生中开设。鉴于神经生物学学科以上所述的特点及医科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强烈建议立即为本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开设此门课程。

(二)神经生物学的授课内容及方式

医学神经生物学是一门新的基础医学课程,它以脑科学研究为主体,与传统学科相比具有较多优势,比如:①研究对象——脑是最为精贵复杂的;②研究进度非常迅速;③研究技术方法较为先进;④涉及技术方法很多[3]。基于以上特点,医学神经生物学的教学必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要求我们既要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系统地讲授神经科学的基础内容,又要让学生了解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科研素养、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包括课程学习、专业文献阅读、课题实施等众多环节,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方面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形式等方面都应该进行全面的改进和提高[4]。具体到神经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又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做到授课和考核方式多样化,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科研素养的目的。

神经生物学课程首先应从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神经肽和神经营养因子等五个方面系统地介绍细胞核分子神经生物学中的相关内容和研究进展,然后再以这些为基础,按专题形式从感知觉、躯体运动、内脏运动、认知、生物节律和发育等六方面择要介绍有关新进展,重点讨论各种生理、病理性行为的神经机制,旨在为研究生打好现代医学神经生物学基础。同时结合临床病例,运用PBL教学方式,分发给学生神经系统的病例,让其课下查阅文献,课上分组讨论,了解临床神经性疾病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础、临床症状、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可行的治疗方案等。最后介绍国内神经生物学研究现状、排名靠前的高校、研究机构及著名的神经生物学专家,使学生对国内的神经生物学发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重点介绍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核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与神经信息学、基因治疗、神经干细胞、光学遗传学、神经电生理如膜片钳、神经修复与再生等技术,以让同学们了解未来医学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工作中将要用到的最新技术及其进展。

在研究生掌握神经科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开拓其眼界,可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神经科学专家来本校,以专题形式讲授最新的研究进展。课程内容以专家的课题组及最新研究作为问题提出,将书本知识与学科的发展前沿有机结合。2010年,我们曾邀请第四军医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的神经科学讲学团为学生做此类专题讲座,反响非常好,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热情,对其课题的设计和进行起到了参考价值。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科研探索经历讲述心得,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无穷魅力,使学生增加了进行科学研究的自主意愿和信心;教授严谨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的成才体会激励学生们不断进取,勇攀高峰。通过面对面交流如何做人、做学问,并亲身感受浓郁的学术及文化氛围,对引导研究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将来的人生。

在课程考核方面要不拘一格,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写出综述,由教师审阅、修改,进行考评。整个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方法论和科研思路的培养。

总之,神经科学作为时下的热门学科,虽吸引了全球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工作者,但脑研究的复杂性注定了其研究任重而道远,因此亟需培养大量的神经科研人才加入此行列。但本校的神经生物系尚属新兴学位点,2009年率先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此课程,2011年才被批准为二级硕士点,所以为其他专业本科生及本学科的研究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尹艳玲,罗艳琳,李俊发,陈昭燃.医学神经生物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4):403-405.

[2]李东亮,魏林郁,李成长.建设立体化神经生物学教材的探索[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25(4):430-432.

[3]李峰,尹艳玲,李俊发,徐群渊.结合神经生物学教学建设谈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11):308-309.

[4]赵兰峰.关于神经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会[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3):198-199.

猜你喜欢

必要性
实施天顶湖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必要性的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高校开展散打运动教学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
发展村落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必要性分析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
煤矿地质工作与防治水工作结合的探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