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项目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和“学”的促进和启示
2015-12-22周健张亚娟陈楠王发选纪文武张鹏举杨惠芳
周健 张亚娟 陈楠 王发选 纪文武 张鹏举 杨惠芳
摘要: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调整与变化,社会上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方面专门人才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推进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和专业知识,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各高校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教育方式,较多实践表明,大学生创新立项不仅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强其综合能力培养,同时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创新实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04-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调整,社会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突出公共卫生现场工作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入学后在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上,至大学四年级才接触到专业课程,因接触时间较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入学后并不了解专业的内容,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即使后期接触到了专业知识,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通过推进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和专业知识,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锻炼,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满足时代需要,我国各高校提出了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研究型教育方式,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所以,大学生创新立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早期渗透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知识后,才能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形成相应的能力,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可以在运用的时候融会贯通,举一反三[2]。与其他专业相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涉猎较晚,造成了本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较短,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给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我校公共卫生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为此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和研究兴趣,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对于专业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学生可以选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大多数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点下进行创新实验。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将预防医学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贯穿其中,例如当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见解以及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时,指导教师通过介绍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课题设计思路和方法给予指导,介绍科研论文如何写作,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早期渗透。
二、提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今后所从事职业的要求是不同的,从而对其具备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是我国医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近20年来,全球经济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学科也发生了比较深刻的改变,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根据国家对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要求、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形式背景及人类疾病谱改变的现状,尽快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从应急能力培养薄弱环节入手,建立以实践应急能力提升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主动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创新实验的各个环节[3]。大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课题设计、实验数据的收集、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直至论文撰写。此外,指导教师可以利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地(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尽可能多的接触实际生产工作环境和调查现场,学生在主动参与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弥补了学生见习难的问题。学生毕业后为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相关工作(如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实验室监测等)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培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实验的进行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知识的创新,但前提必然是发现问题并正确地表达问题[4]。因此,沟通能力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中,都显得极其重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完成以团队为基础,需要项目主持人的总体设计和规划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针对提出的问题可以发表各自的见解,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锻炼的效果。同时,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今后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加快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在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培养跨世纪高级医学人才的关键时期,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向医学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滞后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均存在某些不足[5],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符合21世纪人类社会新需要的实用性预防医学人才。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于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改革具有引领作用[6],为“以实践促创新,以研究促发展”的研究型教学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所限,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没有时间思考,而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实施需要学生1~3年的时间和精力,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思考。指导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定期与学生交流和指导,建立发展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指导和交流中相互学习,为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提供直接的帮助,转变传统“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安排,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和完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贯通,能够更加清楚学生对知识的需要方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技能环境,凸显预防医学专业理论与公共卫生现场工作能力相结合的特色。
五、结语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属于政府行为,它具有四大特征,即专业性、群体性、社会性和公益性。公共卫生方面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人才队伍[7]。鉴于上述分析和思考,针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本专业学科的早期涉猎,而且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各专业教师如何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教高函[2012]5号文,2012.
[2]王宇,辛荣生,赵晶,等.创新实验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3):61-63.
[3]陈丽娜.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合起来[J].信息系统工程,2011,20(1):46-48.
[4]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田.中国高教研究,2004,(8):76-77.
[5]黄陈平,叶晓蕾,刘佳明,等.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58-60.
[6]甘露,郑志伟,邓燕萍,等.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践经验与心得[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4):130-131.
[7]张爱华,何江,洪峰,等.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3):496-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