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12-22王殿
王殿
摘要: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但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容易被忽略,所暴露出的问题比较突出,值得探究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问题与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46-02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1.西方敌对势力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向大学生群体进行价值观侵蚀,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受到很大冲击,部分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对共产主义理想能否实现表现出怀疑态度。而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与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复杂化,认同合理的利己主义,注重技能实用而忽略职业道德。
2.高校扩招与互联网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党员队伍层次呈多样化趋势,表现为学生党员素质参差不齐。此外,个别学生党员未经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在进入大学校园前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越加方便多样,伴随互联网出现的不良因素,使部分大学生党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积淀和丰富的生活体验,未能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极易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要方式
1.理论灌输教育。我国高校为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普遍适用的教育方式是理论灌输,主要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党史培训、形势与政策研讨等。除此之外,新建本科院校也在探讨诸如党史知识竞赛、“光荣使命”征文大赛等富有创新性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
2.主题活动教育。主题教育灵活性大,结合当下党和国家的政策来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形式丰富,时效性强,不仅能激发学生党员学习理论的热情,还能弥补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足。有针对性的结合建党、建国、“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当地革命教育资源与目前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时事和广大学生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开展主题活动,提高思想认识。
3.社会实践教育。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重视以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主要以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为形式开展,如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党员服务区、大学生党员助学岗;在校外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党员深入工厂农村,服务社区,既可以丰富教育形式,也为大学生党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平台。
三、新建本科院校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基层党组织偏重发展,忽视教育的思想比较严重。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想要加入组织的大学生数量激增,基层党组织针对这一情况十分重视党员的发展工作,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选拔合格党员上,对已经入党的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明显松懈。此外,如今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提高学生党员的比例可以间接增加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也使得基层党组织忽略了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
2.部分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强,缺乏自我教育意识。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党员都具备优秀素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入党后出现不遵守组织纪律的现象。首先,有些学生为了入党积极履行党组织的要求,但只体现在一些故意行为上,对于党的理念与宗旨却没有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热烈拥护与甘愿奉献。其次,有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前表现积极,入党后却放松了对自身要求,滋生敷衍情绪,甚至有些处在预备考察期的党员错误的认为考察只是形式而已,只要跨进党组织的“大门”,就没必要再积极做事了。
3.学生党员教育比较片面,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新建本科院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脱离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过多强调党组织的主导地位,学生党员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理论教育通常是由上级党组织安排,注重某一阶段新思想、新观点的学习,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性教育,导致大学生党员难以形成对完整理论体系的深刻理解。个别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仍停留在读文件的层次上,只做表面事情,没有深入学习。
(二)原因分析
1.对大学生党员教育重视不够。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知名度低,必须花费很多精力在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学校宣传力度,完成教学任务与评估合格等方面,所以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受到限制。部分教职工普遍认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是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该干的事情,存在“和我无关”的错误认识,难以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教育难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培养机制,也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
2.大学生党员教育队伍力量薄弱。新建本科院校专职从事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工作者很少,一般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兼任,而辅导员日常工作繁多,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中去;而且辅导员未受过关于党建方面的系统培训,难以给予受教育者更具说服力的信息,亦难以把握大学生党员在新时期的思想脉搏。
3.发展大学生党员时质量把关不严格。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队伍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给入党后的教育带来了难度。首先,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严峻,使得部分学生入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政治保证以增加就业的筹码,再加上社会不良思想的腐蚀,使得部分大学生在老师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入党动机不纯,组织考察时很难分辨。其次,重专业学习轻思想考察。入党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从学生的政治意识、理论素养、个人品德等方面综合考量。
4.大学生党员教育制度不健全。新建本科院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缺少必要的制度体系,如大学生党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大学生党员监督制度、大学生党员与培养人不定期联系制度等。尽管高校制定了一些针对学生党员各方面的基本条例,但并不完善,也不具体,显得空洞;针对大学生党员制定的评价制度,其评价指标和考核措施并不具体明确,导致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评价时更多的依靠大学生党员的表面行为、个人喜好、关系亲疏,严重影响大学生党员的健康培养。
四、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对策
1.重视大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完善相关制度。新建本科院校应在快速发展中不断完善党建工作。首先,要从各个教学系的基层党组织开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党员意识到入党后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其次,基层党组织的注意力不应全部放在发展党员上,也应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监督与管理,可组织实施大学生党员定期民主测评、“每周一件好事”等活动来进行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最后,党组织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参考各大院校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通过科学的、客观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一系列汇报、评价、监督等制度,使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得到逐步提升。
2.加强党纪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队伍的素质。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后,由于监督较少便会纪律松弛,忘记党员身份,有时还出现随波逐流,违纪违规的现象。因此,要通过讲座、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增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党纪知识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定,积极地践行义务。坚决抵制大学生党员以“学生贵族”自居,好大喜功,骄傲自满,听不进批评,受不得挫折的错误思想,严守党的组织纪律,养成良好的作风习惯,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公民道德规范。要建立健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队伍的培养机制,定期举行辅导员培训班,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建立一支专职的大学生党员教育队伍,使大学生党员教育更加科学化。
3.发展大学生党员时严格把关,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党员时,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结合相关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重点考核思想政治素质。各教学系基层党组织要坚决杜绝走后门入党、托关系入党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学校特色丰富党建工作,为大学生党员提供活动场所,可以开展室内座谈、室外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活动,让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到学习门诊、考研辅导、思想屋、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自主创业、劳动教育和助教助管等各个项目中来,让新建本科院校的党建工作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春伟.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问题与对策初探[J].辽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3,(4):105-106.
[2]李宏伟.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96-197.
[3]李祥.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13,(3):125-126.
[4]刘磊.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问题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5]罗黎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