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互调同轴腔体合路器的设计*

2015-12-22宁,叶强,孔

电子器件 2015年2期
关键词:插入损耗腔体无源

潘 宁,叶 强,孔 博

(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杭州310018)

PAN Ning,YE Qiang*,KONGBo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ina Jil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合路器在当今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工程研发的不断改进,合路器各类基本指标业已达到通信系统的基本要求,如插入损耗、带外抑制等等。然而,随着通信产业的发展,互调失真越来越成为合路器乃至整个无源器件发展的瓶颈,进而影响了通信系统的通信效率[1]。因此,研究低互调合路器是十分有必要的。

基于微带线结构的合路器易加工、体积小、频段较宽,但其损耗较大、承受功率较小、不易调谐;波导结构性能较好,承受功率大,但其体积较大,不易集成;介质合路器具有较低的插入损耗、良好的温度特性,结构紧凑,而受国内加工工艺与成本的限制,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同轴腔体合路器由于结构紧凑,性能优良,便于调谐,成本相对介质结构低,因此在通信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2]。

随着微波CAD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与仿真并行的方法缩短了研制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本文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由两个带通滤波器构成的双频合路器,首先研究了设计过程对互调失真影响较大的因素,然后使用电路仿真与场仿真分析,结合实验方法实现了一款低互调双频合路器。

1 互调失真

两个频率分别为f1、f2的信号,经过具有非线性特征的器件时会产生mf1±nf2(m,n为正整数)分量的谐波失真,我们将这种失真称之为互调失真。在(m+n)阶失真中,以3阶互调失真最为激烈,因此我们这里也是以3阶互调3rd PIM(3rd Passive Intermodulation)为设计基准。

文献[3]给出同轴线的无源互调:

其中c为光速,a、b分别为内外半径ε、σ分别为材料的介电常数与电导率;H1(b)、H2(b)分别为频率ω1、ω2在外半径b处的磁场强度。

公式表明,互调失真可由腔体结构形式,材料特性,信号频率确定。由于底部磁场强度大,因此,对PIM的贡献值大。而增加谐振杆壁厚(图1中ar),可有效降低磁场密度,因此在优化设计时可通过增加谐振杆壁厚减小H(b)来降低互调影响。

图1 带加载盘的同轴谐振腔

另一方面,Jonathan R Wilkerson在文献[4]中推导了传输线上电热特性对互调的影响。指出,由于电流与温度的非线性,会产生谐波电流,进而产生互调失真。

其中:

由式(2)可以看出PIM的值与电流密度J0成正比,因此避免高电流密度区,就可以降低互调值。采用CST仿真软件仿真方腔谐振腔电流密度分布,图2(a)、2(b)分别给出了谐振腔顶部与底部的电流密度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底部电流密度大,因此,在设计时,调节螺杆尽可能短,避免加重调谐杆在大电流密度区对互调的贡献。

图2 电流密度分布

在式(2)、式(4)中,都分别表明PIM与金属电导率有关,黄志洵在文献[5]指出,由于金属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有效电导率会降低10%。为保证良好的导电率,一般通过表面镀银实现,镀银厚度取6倍趋肤深度。

综合上述讨论,针对传统谐振杆1 mm的壁厚,本文采用2 mm壁厚降低互调失真,同时控制调谐杆尽可能短,腔体表面镀银厚度10μm以降低表面损耗[6]。

2 电路模型

本文设计的合路器指标如表2所示,我们采用Couplefil软件可以得到两路带通滤波器初始值。为了实现更好的带外抑制与小型化,我们在使用CT交叉耦合[7],其中,CDMA800处使用一个感性耦合,GSM900处使用3个容性耦合,电路仿真图如图3所示。

表2 合路器设计指标

经过电路仿真软件Ansoft Designer优化后,可以 得到优化后的参数,如表3所示,参数如图4所示。

图3 合路器整体电路模型

表3 电路优化后耦合系数与有载Q值

图4 合路器电路模型的S参数图

3 电磁仿真模型建立与优化

根据电路优化后的数据,可以得到有载Qe值与耦合系数的大小。为使腔体品质因数最大,且互调值最低,本文设计腔体特性阻抗为75Ω[8]。采用Appcad软件确定单腔内外径大小,通过HFSS单腔仿真确定谐振腔中心频率。

3.1 耦合系数的建模仿真

电磁建模实现耦合可以采用窗口耦合、飞杆耦合、盘耦合等形式来实现。对于耦合谐振器,本文使用双模分析法实现耦合系数的仿真。

图5 耦合关系图

使用HFSS软件,分别对3种耦合结构建立仿真模型,如图5。由于表2中,kij<0.1,因此,采用式(4)中第1式求解耦合系数。通过设置窗口大小为仿真变量优化得到窗口大小与耦合系数的关系,如图5(b)所示。根据K值的大小,可以选择对应的耦合窗口大小。采用同样办法分别确定图5(c)中飞杆的尺寸与(d)中两耦合盘的距离。

3.2 抽头线的设计

抽头线的结构实现形式有接触式加载、环加载、盘加载3种,由于本文设计抽头耦合较强且带宽大于3%,因此我们选用直接接触式耦合形式,仿真结构图如图6(a)。确定抽头的高度有群时延法、耦合带宽法以及其他方法,本文采用群时延法确定抽头高度[9]。

其中,(K为常数,Δf为带宽)K在5腔时取481.5,在7腔时取507.3。

因此,利用式(5)可以计算得到在两路中心频率处群时延分别为96.3 ns,20.292 ns。在仿真结构中更改抽头位置,可得到仿真结果图6(b)、图6(c),此时抽头高度分别为2.6 mm,7 mm。

图6 改变抽头位置的仿真图

4 加工调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对合路器的结构分析,对合路器进行加工制作。为了提高品质因数且减小互调,对合路器进行镀银处理,使用低互调的DIN头接头,提高抽头焊接工艺,装配过程需戴手套操作。调试过程中,需注意在满足基本指标的前提下,尽量将调谐杆抽高以避免高电流密度引起的互调贡献,但过分重复调谐会破坏器件表面,增加不必要的互调因素,因此需合理调试。调试结束,拆开器件进行超声波清洗,去除器件附着的污染。实物如图7所示。

图7 合路器实物内腔图

使用Agilent E5070B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测试温度为常温25℃,测试前先对仪表进行校准。测试时标记CDMA800频段输入端为2端口,GSM900输入为3端口,合路输出为1端口。图8为测试曲线与仿真曲线合图。

图8 端口对比实例图

图8(a)中832.5 MHz~837.5 MHz实测回波损耗在-24 dB以下,插入损耗为-0.68 dB。在877.5 MHz~882.5 MHz的抑制仿真低于 -100 dB,实测数据位-85 dB。这是因为在调试时为得到更好的插入损耗将通带展宽所致,实际展宽对器件指标无较大影响,因此是可行的。相应地,图8(b)中,实测回波损耗为-22 dB,插入损耗为-0.85 dB,在877.5 MHz~882.5 MHz的抑制实测为 -65 dB,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整体来看,满足合路器设计的基本指标。

最后使用20w无源互调分析仪,采用IEC62037反射法[10]测量互调器件的互调指标。分析结果如图9所示。从最后的测试结果看,两路测试三阶无源互调值均在-155 dBc以下,本文设计的合路器达到了设计指标。

图9 端口PIM测试图

在加工技艺完全相同并且非常精湛的前提下,对于金属铜的抽头线来讲,三阶无源互调值只有-130 dBc左右,而本设计的三阶无源互调值为-155 dBc左右。对于焊接不平整或者不均匀、有瑕疵点的合路器来说,三阶无源互调值远远不能达到低互调合路器的要求,所以本设计对于理论研究或者实际加工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5 结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低互调同轴双频合路器,在分析对同轴腔体互调值贡献较大的几个因素后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电路仿真与场仿真设计得到合路器具体参数。最后从样品测试结果来看,插入损耗,带外抑制等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互调测试结果达到设计要求。

[1] 张世全,葛德彪.通信系统无源非线性引起的互调干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58-61.

[2] Makimoto M,Yamashita S.无线通信中的微波谐振器与滤波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6-20.

[3] Wilcox Jaroslava Z,Molmud Paul.Thermal Heating Contribution to Intermodulation Fields in Coaxial Waveguides[J].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1976,24(2):238 -243.

[4] Wilkerson Jonathan R,Lam Peter G,Gard Kevin G,et al.Distributed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on Transmission Lines[J].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IEEE Transactions on,2011,(59):1190-1205.

[5] 黄志洵.微波段金属表面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测量(续)[J].物理,1981:461-466.

[6] Macchiarella G,Sartorio A.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 Microwave Filters: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IEEE MTTS Symp Workshop,2005:981 -984.

[7] 姜守明.交叉耦合滤波器设计[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37-50.

[8] In-Kui Cho,Jin Tae Kim,Myung Yung Jeong,et al.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 Microwave Coaxial Cavity Filters[J].ETRI Journal,2003,25(2):133 - 139.

[9] John B Ness.A Unified Approach to the Design,Measurement,and Tuning of Coupled-Resonator Filt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1998,46(4):343 -350.

[10]叶强,周浩淼,邹新民,等.基于计算机一体化无源互调测试系统的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9,7(30):1540-1545.

猜你喜欢

插入损耗腔体无源
连接器射频性能随温度变化的试验分析
刚挠结合板介质材料的插入损耗研究
高铁复杂腔体铸造数值仿真及控制技术研究
高铁制动系统复杂腔体铸造成形数值模拟
一种三相无源逆变电源供电方案设计
橡胶挤出装置
基于PCH模型的航天器姿态无源控制
三波长一体化插回损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
无源互调干扰对TD-LTE系统的影响研究
新型无源无损软开关Cuk变换器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