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分析
2015-12-22陈爱军孟学兵
陈爱军 孟学兵
山东淄博市第一医院急诊内科 淄博 255200
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分析
陈爱军 孟学兵
山东淄博市第一医院急诊内科 淄博 255200
目的 分析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01—2013-11我院诊治的63例多发性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采用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激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IFN-γ和IL-10浓度以及血清IL-6的变化,同时对2组伤残等级的疗效以及临床疗效作出评定。结果 2组治疗后IFN-γ浓度相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后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595,P<0.05);治疗后IL-10浓度相比治疗前明显升高,2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886,P<0.0001);2组治疗前后血清IL-6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伤残等级平均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41,P<0.05);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78,P<0.05)。结论 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激素;β-干扰素;多发性硬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01—2013-11我院接诊的63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年龄34~69岁,平均(42.2±9.6)岁。发病时表现为视力障碍10例,急性脊髓炎12例,头晕5例及肢体麻木6例。对照组30例,年龄32~70岁,平均(42.9±8.7)岁。发病时表现为视力障碍8例,急性脊髓炎15例,头晕2例,肢体麻木5例。2组年龄、性别、起病情况及临床表现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激素联合β-干扰素进行治疗,患者先接受激素治疗,急性发病期间每天用甲基强的松龙1g加500mL生理盐水静滴,连续3d;减少用量每天用甲基强的松龙500mg加500mL生理盐水静滴,连续3d;然后减少用量每天用甲基强的松龙250mg加250mL生理盐水静滴,连续3d;再减少用量每天用甲基强的松龙120mg加250mL生理盐水静滴,连续3d。最后改为每天服用泼尼松60mg,持续4~6周后逐渐减少用药直至停药。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采用β-干扰素治疗,每天注射1次,连续5d。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内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IFN-γ和IL-10浓度以及血清IL-6的变化,同时对2组伤残等级及临床疗效作出评定。
1.3 观察指标 采用ELISA进行IFN-γ和IL-10水平的定量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水平。观察IFN-γ、IL-10和IL-6的变化。伤残等级的疗效以及临床疗效评分根据EDSS进行,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评定各个系统的分值[1]。分级正常为0分,最严重缺损为5~6分,同时进行行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的限制评定,共20个步骤。显效:患者机体恢复正常的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有效: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并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无效:患者病况无明显变化[2]。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IFN-γ与IL-10浓度比较 2组治疗后IFN-γ浓度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65 1,P<0.000 1);治疗后IL-10浓度相比治疗前明显升高,2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7 1,P<0.000 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IFN-γ与IL-10浓度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IFN-γ与IL-10浓度比较(±s)
组别n IFN-γ(g/mL)IL-10(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33 2 256.2±237.4 968.4±125.8 3 921.4±326.6 3 416.3±223.6对照组30 2 273.6±349.3 3 359.7±128.6 3 804.6±312.1 4176.6±486.7
2.2 2组治疗前后血清IL-6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IL-6为(234.42±41.26)g/L,治疗后为(16.58±6.49)g/L;对照组分别为(237.32±41.97)g/L,(24.28±9.64)g/L。2组治疗后血清IL-6浓度下降十分显著,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伤残等级的疗效及临床疗效评定 观察组伤残等级平均评分为(2.1±0.4)分,对照组为(2.6±1.3)分,2组治疗后的伤残等级平均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4 1,P =0.000 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疗效比较 [n(%)]
3 讨论
临床上多发性硬化分为复发缓解型、继发进展型、原发进展型和进展复发型。其中复发缓解型占新发病例的85%,继发进展型SPMS 50%以上由原发进展型发展而来。复发缓解型早期复发的原因是急性炎症发作的过程,晚期继发的原因推测可能与轴索变性的过程密切相关[3]。医学推荐复发缓解型的治疗采用免疫剂进行治疗[4]。多发性硬化临床治疗的目标:预防因疾病而导致的残疾;降低疾病复发的次数、持续时间以及严重性;减轻发病症状以及促进神经的修复。免疫调节剂治疗多发性硬化是FDA批准的首选药物,β-干扰素影响免疫系统通过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1)抑制白细胞的增值;(2)抑制抗原的呈递;(3)使细胞因子向抗炎因子良性偏移。β-干扰素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本次研究显示,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可显著降低IFN-γ 和IL-6的浓度,升高IL-10的浓度;单纯应用激素治疗可显著降低IFN-γ浓度,但治疗后与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的患者相比IFN-γ浓度的降低明显不足[5-6]采用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与采用单纯的激素治疗的患者IFN-γ浓度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治疗后IL-10浓度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说明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的患者IFN-γ和IL-6明显降低,能够减轻免疫反应,减轻炎症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关报道显示,β-干扰素可抑制致病性的细胞因子,从而有效阻止细胞因子轻易结合相应受体,降低细胞因子所具有的生物学活性,从而达到调节免疫系统和治疗自身的免疫性疾病的目的[7]。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十分有效,能很快恢复神经功能,从而缩短了病程,在降低病情复发率,减轻残障程度及改善MRI病灶等方面,β-干扰素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能够加快神经恢复,减少病程[8]。总之,激素联合β-干扰素或单纯激素治疗对多发性硬化均有效,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激素治疗,起双重免疫调节作用。
[1]朱琳,宋为群,岳月红,等.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患者康复治疗神经功能和疲劳度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9):25-28;35.
[2]王德河,李咏梅,吴彤华,等.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多发性硬化合并贫血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35(1):84-87.
[3]樊永平,吴畏.50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68-72.
[4]Vargas WS.Fingolimod and cardiac risk:latest finding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Ther Adv Drug Saf,2013,4(3):119-124.
[5]王任华,韩文杰,王露,等.早发型和晚发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5(2):345-347.
[6]Ontaneda D.Benefits versus risks of latest therapies in multiple sclerosis:aperspective review[J].Ther Adv Drug Saf,2012,3(6):291-303.
[7]冯凯,许贤豪.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口服药物[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2):89-91.
[8]黄靖,刘亚欧,李坤成,等.多发性硬化脊髓MRI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9):1 926-1 929.
(收稿2014-08-01)
R744.5+1
B
1673-5110(2015)10-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