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5-12-22杨丽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表观急性期磁共振

杨丽芳

河南开封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开封 475000

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杨丽芳

河南开封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开封 475000

目的 探讨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2-08—2013-04我院接收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神经解剖法和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等技术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行定位和诊断。结果 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显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患侧表观弥散系数为0.389±0.092,健侧的表观弥散系数为0.955±0.112,并呈高信号,而弥散系数的图像则显示为低信号。在急性期,患者病灶的表现弥散系数与相对表现弥散系数均为下降,在慢性期则呈现出升高的趋势。结论 6h内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的效果要显著优于传统的MRI技术。

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诊断

脑梗死主要是由缺血引起的脑组织坏死[1],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并尽早治疗对疾病的治疗具有关键作用。目前,临床常采用MRI及CT技术对脑梗死进行临床诊断,但MRI及CT技术难以清晰体现出局部缺血的具体情况及损伤程度,故诊断效果欠佳。本文旨在探讨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与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2-08—2013-04共接收8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超急性脑梗死10例,急性脑梗死55例,亚急性脑梗死10例,慢性期脑梗死5例。80例患者中男59例,女21例;年龄32~83岁,平均(59.5±3.5)岁。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Achieva 1.6T功能性磁共振扫描仪器对患者展开临床诊断。快速自旋回波的T2WI中的矩阵为193~255,TR则为3 643ms,TE则为100ms,FLAIR序列则为TR=11 000ms,而TE=140ms。对所得图像行后期的处理,使用表现弥散系数对图像进行重建,检测出患者的病变部位和对侧正常部位的脑组织表现弥散系数,弥散系数的确定以其为主要依据。其中,相对表现弥散系数(rADC)=(患侧的表观弥散系数—健侧的表现弥散系数)× 100%[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患侧的表观弥散系数及健侧的表现弥散系数,并据此求出相对表现弥散系数(rADC)。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弥散系数比其他时期的脑梗死患者低,但相对表现弥散系数为56.85%,低于超急性脑梗死患者,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时期患者的弥散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表现弥散系数和相对弥散系数的临床检测结果

3 讨论

临床数据显示,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有升高趋势[3]。目前临床上常采用MRI及CT技术对脑梗死进行临床诊断,但MRI及CT技术难以清晰体现出局部缺血的具体情况以及损伤程度,诊断效果欠佳。本研究运用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进行临床诊断,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弥散系数比其他时期的脑梗死患者的弥散系数要低,但相对表现弥散系数为56.85%,低于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时期的患者,表明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可获得清晰的结果,准确性更强,有助于尽早发现并分辨急性脑梗死。

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和自旋回波技术的原理中可以生成T2加权图像,这一点完全超越了MRI仅用于研究人体的技术领域,已延伸到了微观世界中。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以准确记录水分子的弥散变化过程,在水分子的弥散运动表现为正常时,则显示正常的信号,当受到外界作用时,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特性会受到阻碍,信号也因会受到干扰而呈现异常变化,且多呈高信号[4]。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同时受到表观弥散系数影像的作用与T2的作用,这在医学中被称为光亮通过效应。在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检测中,表现弥散加权系数发挥出了主要作用,但患者血管源性水肿与梗死发病时间直接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导致表现弥散加权系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与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相关的信号也呈下降趋势[5],因此,此时T2加权成像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使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检查效果更令人满意。同时,伴随患者脑梗死时间越来越长,表观弥散系数会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相对表观弥散系数也会随之升高,而与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相关信号则会显示出降低的趋势,由此来看,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所显示的信号需要在T2加权成像的协助下进行,这样就可以对表现弥散系数的各种变化趋势进行准确的描述,从而对急性脑梗死作出较为准确的临床检测。

总之,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要显著优于传统的MR技术,值得应用。

[1]马清,黄清玲,肖朝勇,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2):137-139.

[2]王新民.48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5(1):189-190.

[3]季鹏,袁晓毅,王全帮,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安徽医药,2012,16(2):204-206.

[4]卢虹,刘浩,李家庭,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综述,2012,18(14):2 341-2 342.

[5]崔向军,郑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278;280.

(收稿2014-07-23)

R743.33

B

1673-5110(2015)10-0082-01

猜你喜欢

表观急性期磁共振
绿盲蝽为害与赤霞珠葡萄防御互作中的表观响应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钢结构表观裂纹监测技术对比与展望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5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