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修复中NGF变化的意义分析
2015-12-22张秉文
张秉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上海 200040
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修复中NGF变化的意义分析
张秉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上海 200040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变化对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修复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33例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研究组),32例单纯性脑损伤患者(脑损伤组),33例单纯性股骨干骨折患者(骨折组),检查各组患者治疗3d末、10d末、3周末、6周末血清中NGF含量变化,同时统计并比较各组患者骨折修复时间。结果(1)各组患者随着病程加长NGF阳性细胞数均有一定程度增加。研究组与脑损伤组和骨折组相比,其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3组中骨折组NGF阳性细胞数增加得最少,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增加的最多。(2)骨折越严重,患者血清NGF阳性细胞数越高,且研究组较骨折组显著升高。(3)与单纯性骨折患者相比,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骨折痊愈时间显著缩短,研究组各时间段内痊愈人数均多于骨折组。14周内研究组骨折痊愈率为100%,骨折组为97.0%。结论 NGF可促进骨折的修复,有利于患者痊愈。
股骨干骨折;神经生长因子;颅脑损伤
股骨干是包括粗隆下2~5cm至股骨髁上2~5cm的骨干,被三块肌肉所包围[1]。由于大腿肌肉发达,股骨干骨折后多有错位或重叠的病症。股骨干骨折一般由挤压、直接或间接暴力打击所致,往往会引起颅脑损伤、内脏损伤等并发症,如果不给予及时治疗,可导致废用性萎缩甚至终身残废。神经生长因子(NGF)是于195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Levi-Montalcini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及功能蛋白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2]。本文研究了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修复过程中血清NGF含量,以分析其含量变化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意义,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02—2012-10间入院治疗的患者98例,患者分成3组,研究组33例为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32.3±10.2)岁;脑损伤组32例为单纯性脑损伤患者,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31.2±8.5)岁;骨折组33例为单纯性股骨干骨折患者,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8±9.6)岁。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征得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并已排除精神病,其他系统和心、肝、肾等严重疾患及不配合研究方案者。
1.2 方法 治疗前后对各患者进行X线检查,并将各组患者以X线检查结果按照骨折严重程度分组,记录其血清NGF含量,同时随访4个月统计并比较其骨折修复时长。所有研究对象入院隔日清晨取手臂静脉血6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治疗3d末、10d末、3周末、6周末血清中NGF含量变化,于酶标仪450nm处读取吸光度,采用标准曲线法计算样本血清中NGF浓度[3]。实验室使用的仪器由上海瑞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NGF-ELISA试剂盒由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疗效评定 本文按X线检查结果评定骨折的严重程度,由完全愈合到严重骨折分为四个等级[4]。Ⅰ:断端边缘消失,骨痂填满缺损,骨痂密度同骨密度,并与骨皮质相连;Ⅱ:断端边缘可见但逐渐消失,骨痂量较多但未填满缺损,骨痂密度逐渐接近骨密度,且边缘较滑;Ⅲ:断端边缘模糊,可见少量骨痂,骨痂密度较小,骨痂边缘不整;Ⅳ:断端边缘模糊,未见骨痂形成[5]。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期各组患者血清中NGF阳性细胞数[6]健康人群血清NGF含量约为(0.07±0.02)ng/L。与此相比,各组患者随着病程加长NGF阳性细胞数均有一定程度增加。研究组与脑损伤组和骨折组相比,其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3组中骨折组NGF阳性细胞数增加得最少,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增加的最多,且单纯脑损伤组患者NGF含量亦有提高,表明脑损伤对NGF阳性细胞数有一定程度影响。详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各组患者血清中NGF阳性细胞数(±s,ng/L)
表1 不同时期各组患者血清中NGF阳性细胞数(±s,ng/L)
注:t值代表研究组与脑损伤组患者血清NGF含量统计结果,t*代表研究组与骨折组患者血清NGF含量统计结果
时间 研究组(n=33)脑损伤组(n=32)骨折组(n=33)t值t*值P值3d 0.89±0.22 0.80±0.23 0.52±0.19 0.105 0.136<0.01 10d 1.49±0.30 1.17±0.29 0.87±0.14 0.154 0.189<0.01 3周末3.32±1.04 2.02±0.87 1.74±0.52 0.207 0.225<0.01 6周末5.28±3.63 3.21±1.25 2.24±0.91 0.265 0.281<0.01
2.2 2组不同级别严重程度患者NGF阳性细胞数 将各组患者以X线检查结果按照骨折严重程度分组,统计其血清NGF含量。结果显示,骨折越严重,患者血清NGF阳性细胞数越高,且研究组较骨折组显著升高。详见表2。
表2 不同级别严重程度的患者血清NGF阳性细胞数(±s,ng/L)
表2 不同级别严重程度的患者血清NGF阳性细胞数(±s,ng/L)
骨折严重程度 研究组 骨折组 t值 P值Ⅰ 0.53±0.03 0.39±0.02 0.075<0.05Ⅱ 1.62±0.12 1.22±0.11 0.126<0.05Ⅲ 2.93±0.35 2.16±0.29 0.137<0.05Ⅳ 4.89±1.26 3.78±1.10 0.189<0.05
2.3 2组骨折痊愈时间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7~8周5例,9~10周17例,11~12周32例,13~14周33例;骨折组分别为1例,7例,22例,32例,研究组各时间段内痊愈人数均多于骨折组。
3 讨论
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营养因子中最早发现、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神经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可调控中枢及周围神经元的发育、生长、分化、再生及特殊功能的表达。近年来,有报道提出NGF含量的变化与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的病情有一定联系[7],为此本文展开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NGF可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机制产生由轴膜包围、含有NGF的活性小泡,经轴突沿微管逆行转运至胞体,经酪氨酸蛋白激酶、内源性环腺苷酸、脂酰肌醇钙等第二信使的转导,开启系列级联反应,对靶细胞功能蛋白的基因表达进行调控而发挥其生物效应[8]。其促进细胞生长发育的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NGF可诱导神经纤维定向生长修复已损伤神经,通过刺激胞体和树突的发育,扩大感觉神经及交感神经节数目和体积,刺激新生血管的生长[9];并与成骨细胞膜上特定受体结合,促进其磷酸化,增强活性,利于骨细胞生长。其次,NGF可通过内分泌因子或其他神经肽和激素等途径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此外,动物体内实验显示,NGF可改善由丙烯胺和己二酮造成的大鼠周围神经中毒所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11];且向骨折大鼠体内注射NGF后,其骨折愈合速度显著快于未注射NGF的对照组。表明NGF可能促进损伤神经恢复,并从多方面促进骨折愈合。相较于单纯性骨折患者,颅脑损伤可使NGF水平提高。研究显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NGF表达显著增强,这可能与神经纤维长入骨痂中有关。实验证明,其他骨组织中未见神经纤维,因此骨痂中神经纤维数目和面积对骨折愈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0],亦显示伴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易出现骨痂过度生长的症状,甚至异位骨化。因此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的NGF水平的提高是其骨折修复较快的重要原因,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结果显示,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血清中NGF含量显著高于常人及单纯性骨折患者,其骨折痊愈时间较单纯性骨折患者显著缩短。以上证据表明NGF可促进骨折的修复,有利于患者痊愈。
[1]袁春.神经损伤对Wistar大鼠股骨干骨折早期骨痂形成影响的基础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
[2]刘民.神经生长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下颌骨骨缺损愈合时调节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3]梅旭晖.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NGF及其受体选择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4]李家华.不同途径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
[5]魏康.充髓壮骨汤配合髓内扩张自锁钉治疗成人闭合性股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6]邱桂斌,周春晖,温进杰,等.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2:1 056.
[7]周强.颅骨骨折在脑外伤促新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
[8]曾明军,朱立新,刘成龙,等.损伤控制骨科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4):3 037-3 040.
[9]莫宙耘.含NGF、NT-3、BDNF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对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3.
[10]Eppley BL,Snyders RV,Windelmann T,et al.effects of nerve growth factor on craniofacial onlay bone graft survival:preliminary findings[J].J Craniofac Surg,1992,2(4):174-180.
(收稿2014-07-06)
R651.1+5
B
1673-5110(2015)10-0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