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5-12-22秦春莉
秦春莉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老年心理卫生科 重庆 404100
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秦春莉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老年心理卫生科 重庆 404100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06—2014-01入院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50例)。研究组采取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仅采取精神科常规护理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0周后对患者进行CD-RISC(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心理弹性量表)、HAMD-17(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17version,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及GQOLI-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的评定。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周后2组患者在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治疗;老年抑郁症;心理弹性;生活质量
近年来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老年抑郁症更加常见,有报道65岁以上的老年人存在明显抑郁症状的占16%[1]。老年抑郁症(LLD)指65岁后发生的抑郁症,多以情绪低落、焦虑、迟滞和较多的躯体不适为主[2],常伴认知功能损害。据报道≥65岁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伴认知功能损害的比例为8%,≥85岁的为40%[3]。目前对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逐渐转为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深入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对老年抑郁症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入组前详细告知患者(指可合作患者)及家属本研究的意义、具体实施办法及有关事项,在患者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签暑知情同意书的情况及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下,选择我院老年科病区2013年期间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00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心电图、头颅CT及X线胸部正位片均无明显异常。
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年龄65~81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分≥18分的可合作患者。排除标准: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抑郁发作;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酒精和药物滥用者。
1.2 方法
1.2.1 分组:将100例患者随机分组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0例,平均年龄(73.51±7.49)岁;平均病程(8.23±4.68)周;男27例,女23例。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73.49±7.51)岁;平均病程(8.25±4.42)周;男28例,女22例。实验前2组的生活质量、心理弹性、HAMD评分、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2 测量工具
1.2.2.1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共74个条目,分别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来评定受评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2.2.2 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共25个条目,分为3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越高。
1.2.2.3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项版本:轻度抑郁:HAMD17项评分>7~17分;中度抑郁:HAMD17项评分>17~24分;重度抑郁:HAMD17项评分>24分。
1.2.3 评估及质量监测:治疗前分别由2名主治及其以上级别的精神科医师依据ICD-10标准对入组患者进行独立诊断,诊断不一致的患者将被排除。治疗前及治疗10周后进行量表的评定,3名经过量表一致性培训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在整个过程中仅负责独立评估患者的疗效,不涉及治疗。用Excel将有效数据建成数据库,数据库中数据应与原始问卷对照核实,对检出错误的进行修改和记录,要求出错率低于5%。
1.2.4 认知行为治疗:首先对参加干预的成员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干预人员对认知行为疗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同时保证参加人员干预方法的一致性;建立档案,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病程等情况。
在参加此实验前所有患者均未使用任何药物或其他治疗,在实验期间均不服用任何抗抑郁药物。对照组仅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治疗,研究组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具有心理治疗师资格的医护人员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认真、耐心地倾听患者不适体诉,鼓励患者表达抑郁情绪,然后通过讲解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与患者探讨抑郁症状的心理学因素,共同分析其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发病原因,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身体和心理的不适,鼓励他们辨识负性自动思维,运用真实性体验等方法帮助其重建正性的思考方式,用积极的思维模式替代消极的思维模式,妥善处理各种引起不良心理刺激的事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导患者每天参加放松训练,鼓励患者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并引导患者之间互相鼓励与支持,并学会接纳自我,寻求社会支持,将学到的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持之以恒。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能从失败中站立起来,战胜疾病。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2组的生活质量及HAMD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在物质生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4个维度及HAMD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及HAMD量表评分比较(±s)
表1 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及HAMD量表评分比较(±s)
组别 n 物质生活 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健康 HAMD 总分研究组 50 23.12±2.13 33.24±9.03 45.48±6.45 47.04±5.62 15.82±4.75对照组 50 23.14±2.11 33.21±9.10 45.67±6.23 47.26±5.42 15.71±4.95
2.2 治疗前2组心理弹性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在3个维度方面的分数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2组心理弹性量表评分比较(±s)
表2 治疗前2组心理弹性量表评分比较(±s)
组别 n 坚韧性 力量 乐观性 总分研究组 50 29.49±4.35 19.01±3.20 9.94±1.09 56.28±10.80对照组 50 29.43±4.49 19.84±3.01 9.71±1.21 56.99±10.71
2.3 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及HAMD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除物质生活外,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3个维度均高于对照组,HAMD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及HAMD量表评分比较(±s)
表3 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及HAMD量表评分比较(±s)
组别 n 物质生活 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健康 HAMD 总分研究组 50 23.12±2.13 44.63±5.73 50.64±4.84 58.26±6.47 9.81±4.98对照组 50 23.14±2.11 38.21±11.90 47.47±7.93 51.93±6.91 12.65±2.82
2.4 治疗后2组心理弹性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在3个维度方面的分数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治疗后2组心理弹性量表评分比较(±s)
表4 治疗后2组心理弹性量表评分比较(±s)
组别 n 坚韧性 力量 乐观性 总分研究组 50 33.14±6.68 23.18±4.26 12.18±2.02 61.2±16.26对照组 50 31.42±3.24 20.85±4.13 10.64±2.07 58.0±12.44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日益关注。患者及家属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治好病,更要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及心理弹性已成为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3.1 心理弹性(mental resilience) 亦译作心理韧性、心理复原力等,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提出[4]。它是指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5]。目前国内外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儿童、青少年等人群,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报道甚少。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如何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情况对于深入理解和阐明心理因素在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 ,其首发症状以情绪低落、焦虑、迟滞、较多的躯体不适及食欲下降等为主要表现[2]。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造成其社会功能下降。它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生活负担 ,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迄今未明。研究表明,其发病是由于遗传、生物学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因经济问题与家人发生矛盾成为影响老年人精神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6]。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传统的老年抑郁症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而单纯的药物治疗往往不能使患者的功能失调及行为认知发生实质性改变,合理的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应激水平及机体免疫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7]。
3.2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治疗方法的总称,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行为治疗技术,故称之为认知行为治疗。其基本原理有两点:认知对情绪和行为有控制性的影响力;行为反过来又强烈地影响着认知和情绪。认知行为治疗由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整合而成,经过了半个世纪3个阶段的发展,已经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主流治疗流派,也是唯一的能够提供证据支持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理论认为:认知因素对抑郁情绪的产生起重要作用,改变功能失调的情绪和行为的最直接方式是修改不正确及功能失调的思维。通过实施行为认知治疗,纠正认知缺陷,可以帮助患者消除一些负性情绪,从而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抑郁症状。本研究显示,与接受常规护理相比较,老年抑郁症患者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弹性有很大帮助,而且提高家属的医学普及水平对老年抑郁症的康复及预后可以事半功倍,帮助病人减轻抑郁症状与焦虑情绪,使老人尽快的重新融入社会,从而减轻家属的压力及社会忧虑度。故应积极开展行为认知治疗,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建立合理正确的认知模式,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抑郁症的康复。
3.3 本实验不足之处及建议(1)实验周期短。建议:在评价干预即刻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追踪干预后的远期效果。以后的再续研究可以适当延长实验周期,在临床中可以更好评估针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的远期疗效,从而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2)未进行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分别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后的效果比较,可以为以后的关于成人抑郁症的进展趋势以及有家族史的年轻人预防老年抑郁症提供科学依据。(3)未在结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如果其研究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心理弹性明显改善,在临床上就可以结合对老年患者身体功能的考虑,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减少经济负担与药物不良反应,减少老人对药物治疗的抗拒性,提高治疗效果。
认知行为治疗在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已在国内得到应用[8-9]。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够增加积极应对方式,减少消极应对方式,特别是自责和回避两种消极应对方式。认知行为治疗在国外成为强迫症治疗的主流,国外大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CBT对强迫症的可观疗效,而且在这些研究中CBT均有相应的治疗操作手册指导。经过单一的CBT治疗后,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缓解了焦虑和抑郁情绪。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10],国内最新的研究表明,个体或小组CBT对强迫障碍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虽然国内的个别医师已经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开始采取认知行为治疗,但由于医师认知行为治疗水平较低,有的医师甚至不按照相应的治疗操作手册进行,方法不是十分得当,导致疗效一般。通过本研究针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可以得出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弹性的提高有明显作用。所以希望对精神科医师按相应的治疗操作手册进行培训学习,提高精神科医师整体的诊疗水平,从而可以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弹性。
[1]徐有俊,秦子俘,王爱芹.老年人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9):66-68.
[2]Sozeri-Varma G.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J].Aging Dis,2012,3(6):465-471.
[3]闫芳,李淑然,刘津,等.老年期痴呆和老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1):1 025-1 028.
[4]朱清,范方,郑裕鸿,等.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以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为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514-517.
[5]桑标,席居哲.心理弹性儿童的心理理论[J].心理科学,2011,34(3):581-587.
[6]莫宗琪,王英.老年抑郁症的新型治疗药物[J].中国疗养医学,2013,21(22):735.
[7]卢锦绣.心理干预对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778-779.
[8]江开达,Joe Yamamoto,王志阳,等.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继发抑郁[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40-147.
[9]付兆燕,李占江.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应用现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22(15):349-351.
[10]Jonsson H,Hougaard E,Bennedsen BE.Randomized comparative study of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Acta Psychiatr Scand,2011,123(5):387-397.
(收稿2014-06-27)
Impact on the resil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geriatric depression treat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Qin Chunli
Department of Psychohygiene,Pinghu Branch of Central Hospital of Three Gorges,Chongqing404100,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n the resil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geriatric depression treat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Methods We selected 100cases with aged depression from June 2013to January 2014in our inpatient department.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50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whil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sychiatric routine nursing.CD-RISC(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HAMD-17(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17version)and GQOLI-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in two groups were used to evaluate efficacy after ten-week therapy.Results Before therapy,compared study group with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CD-RISC,HAMD and GQOLI-74(P>0.05),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after ten-week treatment(P<0.01).Conclusion It suggests that the resilienc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aged depression are improved after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Senile depression patients;Silience;Quality of life
R749.4+1
A
1673-5110(2015)06-0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