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应在细微处下功夫
2015-12-21黄光热
黄光热
【摘要】作文教学必须务实,忌讳虚飘。我们在提炼出必要的写作基本理论之余,还必须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切切实实地践行,丰富实际的观察体验,形成建构文章的能力。本文围绕这种认识,以“观察”指导为例,主要阐述了“具体”“实践”的写作指导思想。
【关键词】作文教学;具体;实践;观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不是“多读、多写”或者“写日记,多练笔”之类就能够搪塞学生的。这些所谓的技法指导无异于隔鞋搔痒,对于学生而言,甚至连雨过地皮湿的效果都达不到。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务实,忌讳虚飘,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找到抓手,能具体地写出来。
比如很多人都主张“生活即作文”的观点,但是,我们总不能仅仅传达这样的理念,而不在操作实践上给出具体的经验或指导。比如告诉学生多观察生活,但是如果止步于此,学生怎么知道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提炼出文章来呢?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一文指出,观察要聚焦景物的特点。教材对“特点”的解说为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也就是告诉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方面去观察,而且还特意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地点、季节等变化。学生知道了这些理论,但是如果不能有切实地训练就绝不会形成实际的能力。
怎样具体操作呢?
一、见微知著观奥妙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观察技法必须具体,忌讳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反而将学生带入迷惑的误区。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主要限制于感性范畴,越细微、越具体,学生就容易找到突破口。所以,教师应当将灰色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找到明晰的路径。
比如教材在第四单元给出了三个观察能力训练题目,教师不妨利用这些材料,从一个具体的、细微的观察活动入手,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给出一片树叶的图片投影,手拿一片真实的杨树叶——以“一片树叶”真实地营造具体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这是一片杨树叶,我们该怎样将它描绘出来呢?(学生一脸茫然,有的说它的形状,有的说它的色彩,不太全面。随之,安排学生阅读“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再问学生。学生按照书本上的重点阐述说说。)
师:(略微总结一下,然后说)咱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和描绘一下我手中的这片树叶。你看到它的第一眼的印象是——看它的色彩、形状、结构、大小——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呢?
至此,学生的思维受阻,不知道接下来该怎样观察。这是良好的点拨契机,这是在细微处的用力点。于是,笔者就此引领:
你看到了这片树叶已经失去了浓浓的绿意,开始泛起枯黄色,那么,它像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如此轻轻一点,学生便豁然开朗,一下子找到了新的途径,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观察行为产生了质的变化,提升到了思维、情感的层次,有了立意的倾向。那么,语文学科意义上的观察就体现出来了。一篇散文就渐渐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有了这样的例子,学生仿佛就看到了一段真实的视频。不过,此时,在学生的心目中,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情感,一种哲理,留下了深切的思考。那么,学生的观察力就富有理性,使所谓的观察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情意生成点。
二、着实践行不漂浮
教师的示范性观察终究属于“纸上谈兵”,无法给学生带来更为真切地体验。而学习是“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构建活动”,这说明学生首先具有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其次,必须亲自建构。经历了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才会拥有预期的收获。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为了使观察指导教学落到实处,就布置了这样的训练任务:
寻找一片熟悉的树叶,立体、多角度地观察,并且尝试使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达出你的感悟或情感,完成一篇以“秋叶”为观察对象的散文(记叙文)来。
杜甫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观察亦是如此,观察所得毕竟混沌于思维里,将其条理化、文章化,则必须依赖一字一词地表达。
请看下面的学生习作摘引——
一片树叶悠然地落下,枯黄色的,静静地随意地躺在宽阔无边的大地上。它像一位奔跑的人到了终点,不声张,不在枝头上摆动,只是在那沉静地聆听着大地的呼吸。我的心怦然一动,不觉弯下腰来,轻轻地捏起叶柄,举到我的眼前。的确,枯黄了,靠近叶脉的地方略微显示出曾经的绿意盎然,稍远的地方便趋向枯萎,泛起了暗绿、浅绿、灰黄色。……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若秋叶之静美。”这片树叶不也是如此美丽吗?
这一段描写体现出作者曾经如此深入地观察过这片树叶,思考过,和它交流过,其中必定有故事,有具体的描绘,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其中,汩汩流淌,深深地将这片树叶嵌入了读者的魂魄里。如此情境下,作者将语文性观察升华成人生的表达,就会产生生机盎然的文字。如果没有这样的训练,学生断然不会拥有这样的习得,恐怕只能拼凑、抄袭他人之作了。
“观察力包含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感知因素(通常是视觉),二是思维因素。”同时,由于个性差异等原因,这就造成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这样的趋于完美的客观实际,然而,只要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作文教学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给了学生一个具体、可循的路径,给了他们一个足够长的杠杆,请相信,我们的学生就会拥有生花的妙笔,就会撬起观察之重。
参考文献
[1]黄文杰.建构主义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M].广东教育·综合,2015(8).
[2]龚建先等著.培养孩子观察力的50种方法[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