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李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2015-12-21郭翠红何业华冯筠庭陈程杰林文秋栾爱萍张雅芬
郭翠红,何业华,冯筠庭,陈程杰,林文秋,栾爱萍,张雅芬
(1.华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广东省兴宁市农业局,广东 兴宁 514500)
广东省李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郭翠红1,2,何业华1,冯筠庭1,陈程杰1,林文秋1,栾爱萍1,张雅芬1
(1.华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广东省兴宁市农业局,广东 兴宁 514500)
广东是李的南缘分布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李产业稳定的经济效益使得广东成为了全国主要的李产区。为了给李产业生产和研究规划的制定提供基本数据,采用走访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李的分布、种质资源、产业现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广东已演化形成了一个需冷量低的南亚热带特色李品种群,共有原产品种26个,其中既有像三华李那样的古老品种,也有如华蜜大蜜李和岭溪李那样品质优良的新品种;2013年,广东全省规模化李果园面积有5.52万hm2,总栽培面积约7.1万hm2,其李果总产量分别52.10万和66.39万t,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9.35 t/hm2,说明广东省是全国李树栽培面积最大、李果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最高的省份;由于水热丰富,花期日照充足,广东李具有成熟早、产量稳定、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李产业是广东省山区的支柱产业。文中还分析了广东省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广东省李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李;产业现状;种质资源;分布情况;广东省
广东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基本为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24 ℃,年平均降水量为1 300~2 500 mm,是李Prunus salicinaLindl.的南缘产区,也是李栽培面积最多、总产量最大的省份[1]。李是广东主要的山区特色果树,李产业是广东一些山区乡镇的支柱产业,在山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广东省李的分布、种质资源、产业现状等一直缺乏一个系统的研究报告,本课题在农业部和广东省的资助下,对广东省李产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广东省李产业发展现状
1.1 栽培面积
李是一种较耐粗放管理而效益稳定的果树,加上广东消费者对李有所偏爱,广东凉果加工业发达,李的市场容量大,广东气候条件优越,李产业的发展在广东果树业中一直呈现出持续稳定的态势,近30年来未出现像荔枝、龙眼、柑橘和香蕉产业那种周期性的大起大落现象。2000年以后,全省成规模的李园面积一直保持在6.0万hm2左右,位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李栽培总面积的16%,也是广东省第一大落叶果树,仅位于荔枝、龙眼、柑橘和香蕉之后。若加上未统计在内的零星栽培的散生树和小果园,据各地级市农业主管部门的统计结果,目前广东全省李栽培总面积在7.1万hm2以上(含规模化李生产园和零星栽培的李树),仅信宜市就有李栽培面积1. 7万hm2。
广东省统计局对全省成规模的李园面积的统计结果[2]显示,1992年规模化的李园面积(下同)为2.574万hm2。其后受益于政府扶贫开发和绿化荒山政策的支持,由政府免费提供李苗木,使全省李栽培面积大量增加,2002年广东省的李树栽培面积达5.888万hm2,2005年更上升到6.170万hm2。随着全省绿化工作的完成和扶贫政策的调整,从“十一五”(即2006年)开始,李栽培面积逐渐趋于稳定,原有的少量低产果园(主要是早熟品种)已被淘汰,故栽培面积略有下降,但果园质量在不断提高,结构更加合理,2013年规模化李园总面积达到5.520万hm2,详见图1。
图 1 广东省近21年来规模化李园面积和李果总产量的变化情况Fig. 1 Change of area and total yield of large-scaled plum orchards in recent 21 years
1.2 产 量
由图1可知,广东全省2010、2011、2012、2013年规模化李园的李果总产量分别为48.92、49.79、50.77和52.10万t,规模化李园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8.91、9.08、9.27和9.35 t/hm2,其总产量约占全国李果总产量的20%,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呈稳步上升趋势[3],也高居全国首位。若将未统计在内的零星栽植的李产量加在一起,总产量约为66.39万t。
广东全省1992年的李果产量为8.32万t,其后产量大幅度上升,1999年突破20万t(达22.39万t),2003年突破30万t(达31.32万t),2005年突破40万t(达42.29万t),2012年突破50万t[3]。
1.3 树龄结构
在一般管理条件下,广东省李嫁接树寿命在35 a左右,管理水平高的李树寿命可达40 a以上。目前,广东李幼树(1~5年生)、盛果期李树(6~30年生)、衰老期李树(30年以上生)所占比例分别是10%、80%、10%,树龄结构基本合理,每年新植的李果园和淘汰的老李果园面积基本相当,这使广东全省李树栽培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的发展态势。
2 广东省李的主要分布区及种植数量
2.1 主要分布区
虽然广东省的21个地级市都有李树栽培,但李品种的成花都有一定的需冷量[3],成规模的经济栽培区主要集中在北回归线以北和回归线以南的海拔600 m以上的粤西云雾山脉高山区。广东省李中心产区、本土品种起源中心和经济栽培区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2 可知,广东全省李树栽培中心区主要有如下3个:①粤北栽培中心,主要包括新丰、乐昌、从化、连平、连州、南雄、乳源、翁源等县(市);②粤东栽培中心,主要包括紫金、梅县、龙川、东源、平远、兴宁、和平等县(市);③粤西栽培中心,集中在云雾山脉的信宜和阳春的高海拔地区。
图 2 广东省李中心产区、本土品种起源中心和经济栽培区的分布情况Fig. 2 Distribution of central producing districts, native varieties’ original center and economical planting areas of plum in Guangdong Province
2.2 主要本土品种的原产中心
从图2中还可看出,广东省本土李品种的原产中心有如下3个:一是位于南岭山脉南麓(包括滑石山、瑶山、大东山等地)的原产中心,这是三华李类、竹丝李、红线李、大黄李、黄串李、红串李、岭溪李等15个品种的原产地,这里资源丰富,仍有上百年的老李树(实生或根蘖)以及半野生和野生类型的李树;二是位于罗浮山南麓的原产中心,这是早食李、串珠李、四月李等耐热品种的原产地,这些品种的特点是需冷量低、早熟、果小;三是位于莲花山脉的原产中心,这是铜盘早李(丰顺)、铜盘晚李(丰顺)、慢鸡心(饶平)、红鸡心(饶平)、鸡心李(饶平)、大红李(普宁)、柰李(平远、梅县、普宁等)等品种的原产地,这一原产中心的品种较多,但每个品种的栽培面积都很小,防止资源消失是当务之急。
2.3 广东各地规模化李园面积和李果总产量
2012年调查统计的广东省各地级市的规模化李园面积和李果总产量见表1。广东省的21个地级市几乎都有李栽培,李园面积排名前5位的地级市分别是茂名(15 201 hm2)、河源(10 041 hm2)、韶关(8 546 hm2)、梅州(6 432 hm2)、广州(2 762 hm2),分别占全省李园总面积的27.76%、18.34%、15.61%、11.75%和5.04%,合计占广东全省李树栽培总面积的78.50%;李果总产量排名前4位的地级市分别是茂名、韶关、河源和梅州,这4市的李果产量之和占广东全省李果总产量的80.08%。
规模化李园面积超过500 hm2的县(市)有27个(表2),李园面积在1 000 hm2以上的县(市)有13个,李园面积在2 000 hm2以上的县(市)分别是信宜(14 878 hm2)、紫金(4 328 hm2)、新丰(2 929 hm2)、从化(2 660 hm2)和乐昌市(2 256 hm2)。
表 1 2012年调查统计的广东省各地级市的规模化李园面积和李果总产量†Table 1 Areas and total fruit yields of the large-scaled plum orchards in each city of Guangdong in 2012
表 2 2012年调查统计的李树栽培面积>500 hm2 的县(市)的李树栽培面积和李果总产量Table 2 Cultivation areas and total yields of plum trees at each county (cultivation area>500 hm2) in 2012
3 广东本地的种质资源、主栽品种及其特征特性
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张加延等人于1984年对当时广东李主产区翁源县、曲江、从化、清新、广州萝岗、普宁、丰顺和饶平等地的李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经归纳整理后认为,广东省有15个李品种,并收录于《中国果树志·李卷》之中[4]。自从2001年开始,本课题组连续13年对广东省李种质资源开展了系列调查研究,结果[5-8]表明,广东原产的本土品种共有26个,按果皮果肉的颜色可分为三华李(红皮红肉)类、红皮黄肉类和绿黄皮白黄肉三大类。
3.1 三华李类(红皮红肉类)
此类共有8个品种,约占广东全省李栽培面积的75%。
三华李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最著名的品种群,它在广东、广西的李栽培总面积中都占75%左右,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也有6 700 hm2以上的引种栽培。三华李原产于广东省翁源县龙仙镇三华管理区(原三华镇),从明嘉靖年间开始种植,有近500年的栽培历史。因其品质优良且能适应华南地区气候条件,故已逐步扩展到我国整个南亚热带地区。三华李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品种群体,其变异较丰富,可划分为8个品种和其它类型:①选育品种有3个,均由华南农业大学选育,即‘华蜜大蜜李’(2009年2月审定[6])、‘白脆鸡麻李’(2009年2月审定[7])、‘瑶山李’(2014年1月审定);②农家品种有5个,即大蜜李、小蜜李、鸡麻李、从化三华李、硬枝(腌制)李;③其它类型,包括中蜜李、迟熟鸡麻李、软枝三华李和中熟李。
三华李类品种的共同特点是:树势强健,萌芽率高,成枝力强。果实为椭圆形,腹缝线浅而明显,充分成熟后果皮底色为红色、果面密布黄色小斑点,果粉较多,平均单果质量20~60 g。果肉红色,纤维少,汁多,酸甜爽口,有香气。2月初开花,花期约20 d。果实成熟期在6月中下旬,果实发育期约135 d,在广东属中晚熟品种。抗病性强,高产稳产,是典型的南亚热带中国李品种。适于年平均温度19~21 ℃的地区,不耐寒,在南岭以北地区(年平均温度低于19 ℃)如花期在0 ℃以下则会产生冻害;需冷量为400~600 h,在北回归线以南海拔300以下的地区因低温而致其成花较差、花期紊乱、产量低。
3.2 红皮黄肉类
此类共有10个品种,约占广东全省李栽培总面积的15%。此类品种按成熟期又可分为3小类:①特早熟品种,有早食李(三月李)、四月李、串珠李、铜盘早李(丰顺)、铜盘晚李(丰顺)等5个品种,其共同特点是果小、早熟(4月中旬~5月上旬成熟),需冷量低,在北回归线低海拔地区都可栽培,其中的早食李、串珠李、四月李等品种在海南、越南等热带地区也有引种栽培;②中熟品种,有红串李(乳源)、慢鸡心 (饶平)、红鸡心 (饶平)、鸡心李(饶平)等品种;③晚熟品种,有大红李 (普宁)。以上10个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早食李[4],其总面积有9 000 hm2,约占广东全省李树栽培总面积的15%;其它品种呈零星栽培状,其面积一般在1~30 hm2之间。
3.3 绿黄皮白黄肉类
此类共有8个品种,约占广东全省李树栽培总面积的15%。此类品种包括:①新选育品种1个,即‘岭溪李’(华南农业大学选育,2014年1月审定);②农家品种,即大黄李(乳源)、黄串李(乳源)、红线李(韶关)、黄沙李(东源)、 竹丝李(含正竹丝、水竹丝,韶关)、柰李(韶关)、青李 (普宁)等品种。
绿黄皮白黄肉类品种的成熟期都在6下旬到7中旬。其中,柰李在粤北山区的栽培面积约有3 000 hm2;而竹丝李、岭溪李的品质均优,但其果皮薄,易裂果。
3.3 引进品种
广东先后引种了30个以上外省和外国(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品种,主要种植在粤北山区。由于受气候差异的影响,早衰现象严重,基本没有能保留5年以上的果园。
4 加工情况(主要产品、产量及经济效益)
广东是全国凉果加工业中心,据统计,全国80%以上的凉果(含果脯、蜜饯)产自广东。广东凉果年加工能力在1 000 t以上的企业有300余家,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其次是珠江三角洲和云浮。
李是凉果加工的主要原料之一,广东约有30%的李果(约17万t)在青熟期收后用于制凉果,2013年原料收购价约为3元/kg。加工产品种类多,出口产品的出厂价为100~120 元/kg,内销产品的出厂价为40~80元/kg,经济效益良好。
但受人工费上升和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督趋严的影响,小作坊逐渐消失,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发展空间增加。
5 广东省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对广东省李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李树是广东最重要的山区果树。但在广东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中,只纳入了荔枝、龙眼、柑橘和香蕉等4种所谓岭南特色水果,而面积居第五位、栽培效益远高于荔枝、龙眼的李却未被纳入产业技术体系中。李产业在一些山区县市是支柱产业,但一直未引起广东省有关部门的重视,长期缺乏对李产业的生产和研究的支持。
5.2 管理较粗放
虽然一些中心产区(如信宜市钱排镇、乐昌市九峰镇、翁源县三华村和从化区吕田镇等)不乏管理良好的果园,但全省80%以上李果园的管理水平低,基本上都处于“一年除一次草、施一次肥、打一次药”的粗放管理状态中,这与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和农村劳动力缺乏有直接关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难度也很大。20世纪90年代靠扶贫项目大量新植的李果园,因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管理粗放,品种混杂,树体老化,致使效益不高。
5.3 种质资源保护问题突出
除三华李类品种和早食李(三月李)外,其它多数品种栽培面积都很小,一些地方特色品种已很难找到或已消失,因此防止李资源消失是广东李育种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6 广东李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6.1 加大对广东李产业的扶持力度
广东是全国李树栽培面积最大、李果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最高的省份,得益于南亚热带的优越条件,李成熟早,也没有明显的大小年现象,经济效益远高于荔枝、龙眼,其发展前景可观,是广东山区的支柱产业,希望国家及广东省各级政府加大对广东李产业的扶持力度。
6.2 加强对李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
广东的李品种资源丰富而有鲜明的南亚热带特色,但广东历来偏重荔枝、龙眼、香蕉、菠萝等岭南特色水果,而对李种质资源的研究还比较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些地方品种已难以寻觅。因此,应加强对李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为南亚热带地区李品种的改良提供丰富的材料。
6.3 加强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
要使种质创新的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研究不断深入,就要通过杂交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等手段,针对生产中存在的耐湿热、抗裂果、早熟等性状需求,进行定向改良。对近年新选育出的性状优良的本土新品种,也应加大推广的力度,加速广东李良种化进程。
[1]杨建民,周怀军,张加延.李杏资源研究与利用进展(四)[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51.
[2]广东省统计局.广东农村统计年鉴[M].广州:广东统计出版社, 2013.
[3]韩景忠,何业华,余小铃,等.3个三华李品种在南亚热带低海拔地区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 2009, 38(4):1-5.
[4]张加延,周 恩.中国果树志·李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5]韩景忠.三华李种质资源的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7.
[6]何业华,韩景忠,刘成明,等.南亚热带李新品种‘华蜜大蜜李’[J].园艺学报,2009,36(11):1709-1710.
[7]何业华,谢志亮,刘成明,等.南亚热带李新品种‘白脆鸡麻李 ’[J].园艺学报 ,2009,36 (12):1837 - 1838.
[8]谢志亮,吴振旺,彭 兵,等.早食李离体胚培养体系的建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5):76-79.
[9]沈海龙,林存学,杨 玲,等.东北林区经济林树种资源状况、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经济林研究,2013,31(2):160-166.
Investigation of plu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GUO Cui-hong1,2, HE Ye-hua1, FENG Jun-ting1, CHEN Cheng-jie1, LIN Wen-qiu1, LUAN Ai-ping1, ZHANG Ya-fen1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Guangdong, China;2. Forestry Bureau of Xingning City, Xingning 514500, Guangdong, China)
Guangdong is the southern fringe of plum distribution region, and the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stable economic benefits of plum production make Guangdong become the main plum introduction area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basic data for making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plans of plum industry, plum distribution,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industry status in Guangdong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the methods of interview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ough long-term arti fi cial cultivation, a group of south subtropical cultivars with low chilling requirement had been widely cultivated in Guangdong, which included 26 original varieties. In the cultivar group, there were ancient varieties such as ‘Sanhuali’ and new fi ne varieties such as ‘Huamidamili’ and ‘Lingxili’. In 2013, large-scale plum orchard area was 55 200 hm2, total cultivation area in Guangdong Province was 71 000 hm2, and their yields were 521 000 t and 663 9000 t, respectively. Average yield per unit area was 9.35 t/hm2. So Guangdong had the largest cultivation area, the highest total yield and the highest yield per unit area of plum in China. Due to well water,moderate temperature, and sufficient sunshine at flowering period, plum in Guangdong formed several advantageous characteristics, like early maturity, stable yield and high economic ef fi ciency. Plum industry was the pillar industry in mountainous region of Guangdong.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plum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plum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plum; industry status; germplasm resources; distribution; Guangdong Province
S6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981(2015)01—0141—06
2014-06-18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58-8-1),“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3BAD02B03-4)。
郭翠红,硕士。
何业华,教授,博士。E-mail:heyehua@hotmail.com
郭翠红,何业华,冯筠庭,等.广东省李产业发展现状调查[J].经济林研究,2015,33(1):141-146.
[本文编校:伍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