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的编制与评价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理念的分析
2015-12-21张建秋
张建秋
〔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475004〕
受限于内外部的约束条件,中原经济区成立之初就被赋予诸如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等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样一种发展定位与发展思路的转变要求重新审视并重估中原经济区内部各区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应该从原有的侧重产出水平的增长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向兼顾结构性变迁的发展式的评价指标体系转变,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综合度量和评价中原经济区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时代课题。
一、研究回顾与评述
指数是衡量某一领域发展程度的一种数据标准,是复杂的、系统的、历史与现实的数据综合。发展指数则用以衡量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其产生的过程与对以GDP 为基础的衡量标准的争议密不可分。
以GDP 为基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上世纪40 年代末运用以来,一直是衡量区域发展最流行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该种方法偏重产出的增长,忽视经济与社会的结构变迁,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些负外部性的不断累积会大大削弱经济的实际产出水平。因此对用GDP 衡量不同区域真实发展水平的质疑声从没有间断过,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的对资源枯竭问题的担忧使得这种质疑声更加广泛,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就是在那个时代被提出来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的。与此相对应,学者们也在不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克服GDP 核算方法的不足,并产生了多种关于综合评价发展进程的研究成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人类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 年开始发布的用以衡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其在GDP 的基础上,加入了两个与生活品质有关的指标——健康和教育,人类发展指数是一个包含三个维度共四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从第一年开始其指标体系就不断被调整,最新的四个指标为出生时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受教育年限以及人均国民收入。[1]可见,人类发展指数不仅弥补了GDP 核算体系忽视的健康和教育因素,而且所需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计算也比较便捷。四个指标的设计虽然使人类发展指数简单明了,但也忽视了其他因素,如生态环境,因此无法全面反映区域的真实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所以从指标构成来看,人类发展指数并不完善,需要把环境因素纳入进来。把环境因素纳入到人类发展指数中有两种途径,一是将环境指标作为修正因子,通过对收入指标的修正得以实现;二是将生态环境指标作为第四类指标加以综合。田辉等按照第一种途径,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导入环境污染指标和能耗指标,提出了一个植入环境敏感性因素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概念。[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编制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RCDI)”则采取第二种途径。该指数从2007 年起每年编制并发布一次,在人类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公开发表的地区社会经济指标,从以人为本的客观评价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综合性强的指标加以补充和完善。[3]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越来越推崇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为了顺应这种趋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写了《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报告中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部分构成,分别反映经济增长中生产和资源使用效率、资源与生态保护及污染排放、政府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投资、管理和治理情况等。报告测度了中国30 个省(区、市)和34 个大中城市的绿色发展状况,肯定了中国区域绿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4]
这些已有的研究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的编制奠定了前期的研究基础,但也存在着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第一,对区域发展指数的研究还非常少见,而对跨行政边界的经济区域的发展指数的研究则更为少见;第二,现有的研究没有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充分结合,计算结果有可能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因此本研究将充分借鉴已有的思路、方法、理念等,在指标体系设计上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特殊性,进而把区域发展的特殊性融入到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之中,研究结论更符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
二、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的编制方法与实施过程
1.理论基础
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是用来综合评判中原经济区内部各区域发展的快慢与优劣程度的一种标准,因此指数的编制必须有符合自身经济发展规律的评判标准,这个评判标准就是相应的理论基础。结合河南发展的实际与“发展”的一般内涵,课题组把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的理论基础锁定在“三化”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两种理论之上。
(1)“三化”协调发展理论。中原经济区是欠发达区域,因此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的第一个理论基础就是要解决这一区域的现代化的实现问题,而这一切都源于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区域发展的核心。在外部约束与内部条件既定的情况下,通过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已被证明是中原经济区现代化之路的最佳选择,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首先应该体现出“三化”协调发展这一思想。
(2)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特殊性要与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结合起来,上世纪80年代产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并逐渐被包括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用以指导其国内外的政策实践。这一理论认为,无论是从一个国家、地区还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而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的编制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自然)与人(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2.建立指标体系及结果分析
(1)指标体系的选取思路。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而“三化”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目标层A 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进行多层次评价提供了一系列准则,具体如下:
a.准则层B。现有文献中,人均GDP 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由于人均GDP 自身存在的缺陷,从上世纪50 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不断在人均GDP 指标的基础上寻找若干指标,试图还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尽量弥补人均GDP 的不足,如人类发展指数、绿色GDP 等都是这一努力的结果。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选取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准则层B。
b.准则层C 和方案层D。在准则层B 的基础上,进一步构造其下层的准则层C 与方案层D,具体如下:
第一,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以工业扩张、结构变动、产出增长、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为基本特征的特殊历史阶段,因此工业化首先应该体现为产出的增长,这表现为人均GDP 的增长;其次应该体现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最能反映国民经济这一变化的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三次产业结构只是表明工业化对国民经济结构变动的数量效应,不足以反映工业内部结构优化的问题。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是衡量工业内部结构的最常用的指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越高,表明区域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越强。但由于该指标的获取需要相应地市最新的统计年鉴才能得到,而各个地市最新的统计年鉴出版的顺序又参差不齐,故该指标的可得性不能得到保证。而国有经济一般主要涉猎采矿业以及相应的资源型制造业,因此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与非国有工业比重密切相关,非国有工业增加值比重可以近似作为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的替代指标。
第二,城镇化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人口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经济活动的城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城镇化等四个方面,本文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以及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个指标分别衡量人、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通常用建城区面积及其增长率来衡量,但考虑到城市的扩建存在类似于“一次扩建多年填空”的关系,因此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与时间并无直接的统计上的相关关系,所以本文最终舍去了衡量土地的城镇化相关指标。
第三,农业现代化是指利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与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等方法,使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从这个定义不难推断出,农业现代化至少应该具有规模化(前提)、市场化(动力)、机械化(手段)、科技化(目标)等四个特征。本文分别用劳均种植业经营面积反映农业生产实际的规模化经营程度,用按产量平均的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反映市场化与商品化程度,用按产量平均的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动力水平反映机械化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以地市为统计单元的科技化指标目前缺失,本文不得已把这类指标舍弃。
第四,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第一是考察经济结构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一般选取单位GDP 能耗指标,经济结构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就相应较高。第二是环境污染状况,近年来各地频现雾霾天气,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所以选取按辖区面积平均的工业烟尘排放量作为代表。第三是化解污染负外部性的努力程度,用人均公共预算节能环保支出这一指标全面体现出不同区域化解各种污染的负外部性所做出的努力。
第五,对于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首先考虑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其首要表现就是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主要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另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用城乡居民收入比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状况。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医疗与教育体系支撑,健全的医疗体系能够保证构成社会微观主体的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高质量的教育环境则可以提高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健康和教育指标是在收入指标之后首要考虑的。健康指标主要从卫生资源的可得性考虑,选取了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以及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两个指标,而教育指标选取了反映教育财政投入力度的人均教育经费和反映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两个指标,分别考察了教育发展的“质”和“量”。最后,以人为本还体现为人的生活环境的状况,本文分别选用人均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城乡社区事务财政支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来具体衡量。
(2)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按照上述指标选取原则,本文构造了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指标体 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具体见表1:
表1 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
(3)数据处理。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市的统计年鉴以及统计公报与政府工作报告,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之间量纲差异的影响。同时确立满意值与不允许值的参照系,关于满意值的选择,本文选择台湾省2010 年相应数据作为参照系,原因在于台湾省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已经进入高水平均衡状态。而关于不允许值的选择,本文选用2009 -2011 年中原经济区涵盖所有地市中出现的最小值作为参照系,原因在于出现最小值的这些区域如阜阳等,其按照2009 年可比价格计算的人均GDP 还没有达到钱纳里多国模型所要求的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水平,故把这些区域作为不允许值的参照系也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消除量纲因素之后,需要对每一个层次的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以便最后合成指数。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指标赋权,权重值为表1 括号中数字所示。最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合成模型,具体是将各个地市的全部指标标准化得分进行由低到高分层加权计算,得到总得分。
(4)部分结果展示及分析。在完成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就可以计算中原经济区各区域各层次的发展指数。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和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与潘集区三个县区没有包含在内,最终的计算结果只包含中原经济区30 个地级市。受篇幅所限,本文只列举了目标层A 的发展指数,具体结果见表2 所示。
通过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10 -2012 年,郑州、济源、焦作、淮北、鹤壁5地市牢牢占据排行榜前5 位。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各项准则层B 及准则层C 指标评价值均大幅领先其他城市,排名稳居中原经济区榜首,淮北、济源、鹤壁因“小而精”的特色占据排行榜前列。焦作各项指标的评价值高且较为均衡,因此排名也靠前;排名居中的地市是平顶山、三门峡、安阳、长治、邯郸等,这些地市各项准则层B 和准则层C指标评价值多位居中游水平,因此总评价值和总排名也居中;排名靠后的地市是商丘、周口、驻马店、运城、宿州、亳州、阜阳等,虽然这些地市生态环境评价值较高,但所占权重较大的经济发展指数和社会环境发展指数评价值较低,因此总评价值和总排名也就靠后。
表2 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
三、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的区域差异分析
中原经济区内部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不同,工业化起步时间和发展路径存在一定差异,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各异的特征。这些差异经长时间的积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面貌出现了显著的区别。对30 个地市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中原经济区的认识。
1.中原经济区区域差异分析方法介绍
本文利用箱线图对中原经济区的差异程度进行分析。箱线图是利用一组数据中的五个统计量:最小值、第一四分位数、中位数、第三四分位数和最大值来描述数据的一种方法。利用它也可以粗略地看出数据是否具有对称性、分布的分散程度等信息,还可以用于对几个样本的比较。每一批数据分布的偏态如何,分析中位线、异常值的位置也可估计出来。不同年份数据的四分位距大小,正常值的分布是集中还是分散,观察各方盒和线段的长短即可。利用箱线图,我们可以看出某一年度中原经济区30 个地市发展指数差异程度,也可以将多年数据放在一起做出多个箱线图,纵向比较中原经济区综合发展的历年差异的变化情况。
本文用SPSS Statistics 20 软件对2010 -2012 年中原经济区30 个样本地市目标层A 评测值进行处理,按照“图形—旧对话框—箱图”的操作顺序,选择“简单”、“各变量的摘要”,这里变量VAR00001 -VAR00003 分别代表2010 -2012 年中原经济区所有30 个样本地市目标层A 发展指数的评测值,奇异点1 为郑州市。最终的箱线图形象地反映了中原经济区30 个地市的发展差异。箱线图如下:
图1 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箱线图
2.中原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依然处于较低位置
从箱线图可以看出,2010 -2012 年箱线图的最小值、第一四分位数、中位数、第三四分位数和最大值均有不同程度抬升,说明中原经济区整体发展情况逐年向好;三个箱线图均具有良好的对称性,中位数近似位于上下四分位之间,上下尾长近似相等,说明整体而言中原经济区29 个地市的分布近似于期望等于中位数的正态分布,郑州作为上奇异点,显示出其整体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市的事实。进一步观察发现,上下四分位中间的箱体,即正常值较为集中地分布在30 左右,是低水平的集中。说明整体而言,中原经济区发展目前尚处于较低水平。
3.中原经济区区域内部差异逐渐缩小
继续观察箱线图可知,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2012 年的箱线图上尾长度基本不变,下尾长度明显变短,最大最小值范围变小且上下四分位之间代表正常值的箱体长度变长,说明一些先前介于下四分位到最小值之间的地市,经过发展进入了正常值范围,这就意味着一些排名靠后的地市其发展速度更快。虽然中原经济区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但区域内部综合发展的差距正在逐步减小,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正在积极地好转。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 年人类发展报告——南方的崛起:多元化世界中的人类进步[EB/OL].http://www.un.org/zh/development/hdr.
[2]田辉,孙剑平,朱英明.HSDI:植入环境敏感性因素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J].中国软科学,2007(10):86 -92.
[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中国发展指数(2012):关注中国发展的质量与民生[EB/OL].http://news.qq.com/a/20121223/000919.
[4]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11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