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病理分析
2015-12-21姚军
姚 军
河南罗山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罗山 464200
神经鞘瘤在外周神经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属于良性肿瘤,在头颈部与四肢多发,其中颈部神经鞘瘤的发病率在全身神经鞘瘤中高达15%[1]。颈部神经鞘瘤在生长时肿块较小,患者无任何症状,待肿瘤生长较大后会对周围神经、血管与肌肉造成压迫,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临床上对于颈部神经鞘瘤的诊断主要以无痛性肿块就诊,通过CT检查能有效反应患者肿瘤的形状、大小、密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我院对4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CT表现与临床基础特征分析作如下报道。
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病理分析
姚 军
河南罗山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罗山 464200
目的 探究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对应的病理切片,总结特殊影像表现的病理学特征。 方法 将2011-06—2013-06我院收治的颈部神经鞘瘤患者40例纳入本次研究,均经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其中30例给予增强扫描,10例给予增强扫描+平扫,观察患者CT表现及病理表现特点。 结果 A区、B区、AB区3组间经CT平扫结果 比较、强化扫描结果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颈部神经鞘瘤出现特殊的CT表现与其病理变化相关,掌握相应病理切片的特点,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颈部神经鞘瘤;病理学;体层射线技术
神经鞘瘤在外周神经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属于良性肿瘤,在头颈部与四肢多发,其中颈部神经鞘瘤的发病率在全身神经鞘瘤中高达15%[1]。颈部神经鞘瘤在生长时肿块较小,患者无任何症状,待肿瘤生长较大后会对周围神经、血管与肌肉造成压迫,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临床上对于颈部神经鞘瘤的诊断主要以无痛性肿块就诊,通过CT检查能有效反应患者肿瘤的形状、大小、密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我院对4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CT表现与临床基础特征分析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06—2013-06我院收治的颈部神经鞘瘤患者40例纳入本次研究,均经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其中30例给予增强扫描,10例给予增强扫描+平扫。男24例,女16例;年龄34~62岁,平均(45.7±4.1)岁;病史1月~24a,平均(3.2±1.7)a;经CT检查到手术时隔14~180d,平均(85±12)d;其中左侧21例,右侧19例。经无痛性肿块进行就诊的共30例,经触诊发现肿块偏硬、质地中等,触压后出现麻木感,肿瘤沿垂直神经走向的活动度偏大,而沿神经走向的活动度偏小。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U1tra 8排螺旋CT仪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常规扫描,增强扫描方式为取80 mL非离子对比剂经静脉进行注射,注射速度控制在2mL/s,待注入35s后即可开始进行扫描,层厚、层隔取5~10 mm。对患者的CT表现进行观察,并结合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CT检查表现结果 40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梭形30例,长条形8例,不规则形2例。体积最小1.6cm× 2.1cm×2.3cm,最大6.0cm×7.5cm×9.5cm。肿瘤的密度以同层肌肉的密度作为高低分界线。经平扫后13例患者表现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均匀肿块,而增强扫描后出现轻度或中度的均匀强化。另外27例患者经平扫后出现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不均匀肿块,且中心出现片状更低的密度区,而增强扫描后出现轻度或明显的强化,低密度区域不存在强化。
2.2 经病理切片检查后的结果 表现其中以A区为主13例(32.5%),以B区为主18例(45.0%),两者均有9例(22.5%)。
2.3 CT检查结果与病理基础表现的关系 详见表1。经CT检查结果与病理基础表现进行对照发现:(1)CT检查提示出现等密度或是密度偏低、均匀的肿块,而增强扫描后可见密度呈现均匀一致的患者,其病理表现主要由A区与胶原组织构成,极少见到有B区存在[2]。(2)CT检查提示出现等密度或密度偏低为背景的区域,另外中心伴有少量点状或是片状的低密度肿块,其病理表现主要为A区与胶原组织构成,而点状与片状部位密度更低的区域主要为B区、囊性变或陈旧性出血[3]。(3)增强的背景区域表现为轻度或不均匀的强化,而中央低密度部位则无显著的强化。(4)CT检查提示出现等密度或密度偏低、混杂点状的分布时,病理表现为AB区混合出现的,且均匀分布。
表1 CT检查结果与病理基础表现的关系
3 结论
神经鞘瘤是常见的外周神经良性肿瘤,该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无明显的性别差异[4]。神经鞘瘤在病理上主要分为Antoni A区与B区,A区的细胞为排列紧密的栅栏状或洋葱皮结构样。B区细胞类似星芒状,排列凌乱且更为疏松,细胞间具有大量的水样液体与空泡,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囊腔或微囊。不同区域的神经鞘瘤的两种细胞区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从100%的A区逐渐过渡到AB两种区域的交错区,直到完全为B区,或完全退变成一个较大的囊腔。A、B区域内均可与微囊、胶原、出血、钙化等改变,而经过病理检查提示出现特殊表现的肿块,其CT检查结果 也具有一定的特性[5],且两者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经CT检查及病理切片检查后对比两者的结果,发现若为以A、B区作为主型的肿块,相比A区B区为主型的肿块,经CT平扫后密度的均匀度以及强化程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A区为主的肿块经过平扫后出现等密度或密度偏低、均匀的肿块[6],而B型与AB结合的区域经过CT平扫后则出现密度呈现均匀一致或较低密度的肿块。本文13例(32.5%)患者均表现为均匀一致或较低密度的肿块,其病理检查结果 提示肿块内具有不同程度的囊变与陈旧性出血,在光镜下可见肿块的实性部分主要为A区细胞与胶原组成,而出血部分与囊变则由B区构成。经CT增强后并未出现明显的强化,而增强前则出现轻中度的强化。说明CT增强时出现的表现与A区是否增强相关。总之,颈部神经鞘瘤出现特殊的CT表现与其病理变化相关,掌握相应病理切片的特点,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王保鑫,董频,陈歆维,等.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4,11(4):283-284;244.
[2]张惠娟.针吸细胞学在颈部肿块神经鞘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7):51-52.
[3]许开元,朱浪涛,胡国栋,等.良性周围神经鞘瘤的CT、MR表现与病理对照[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0):1 544-1 547.
[4]王一,李姗姗,尹相媛,等.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I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71-74.
[5]丁月峰,周培刚,顾永春,等.86例上颈部占位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87-88.
[6]李晓梅,侯刚,叶红,等.颌下区神经鞘瘤合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浸润1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1):110-111.
(收稿2014-03-21)
R730.264
B
1673-5110(2015)02-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