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分析的涉海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转型研究

2015-12-21邱俏宏

关键词:涉海英语课程学习者

邱俏宏

(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基于需求分析的涉海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转型研究

邱俏宏

(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大学英语课程正面临重大改革与转型。文章试从需求分析理论探讨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必要性。通过结合实习环节,学习者的延时需求可转换为即时需求。这种新思路旨在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角度,重新建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培养涉海型复合人才。

需求分析;课程设置;复合型人才;涉海专业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那些具有全球化视野,既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熟悉外国文化传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还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强的国际化运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国际复合人才将是人才培养的大方向。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现状赋予了大学英语课程具备积累和提升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工具价值”。[1]舟山群岛新区作为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其战略目标定位:要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和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国家“一带两路”战略两提舟山,群岛新区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舟山相比周边地区,人才引进困难,尤其是适合新区发展的涉海型复合英语人才。高校具有自身层次和拥有学术资源和培养目标的差异性,高校应服务地方,为地方建设出力,因此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的社会急需外语人才,优化学生语言知识结构,让一批学生受益明显,体现海洋特色的办学效果,是地方性涉海院校的发展之路。

一、新形势下英语学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近几年,无论是高校英语本科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英语专业除了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翻译和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蓬勃兴起,专业点分别猛增到106个和146个。[2]学界关于大学里开展通用英语教学还是学术英语教学或者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等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论证。

(一)中学英语教学对大学英语产生的影响

英语教学已经从初中提前到了小学,从小学三年级甚至提前到了小学一年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英语教学目标是优秀高中生词汇量达到4500个,一般高中生毕业词汇量达到3300个。随着中学英语教学水平整体不断提高,大学入学新生中已经达到或超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的人数逐年提升。

对我校非英语专业新生入学水平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参加测试的2013级2100名和2014级2080名新生中,达到或接近四级水平的人数分别为510人和500人。挑选了这批学生在第一学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均在95%以上。这个数据表明,在我们这所省属地方高校,约四分之一左右同学入学时已具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那么,在其后的一年半中,如果他们继续进行原来的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不仅浪费时间,且学生也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由于入学水平差异,另外约有四分之一同学,在两年内无法通过四六级考试。这些英语基础差的同学,已对中学英语课堂里填鸭式的教学产生了倦怠,继续在大学里延续这种课文加语法的灌输,显然对其英语学习起不到明显作用。

(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历经几次重大改革,从一味强调读写能力过渡到听说领先,读写并重,从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课堂转变为多谋体辅助教学和普遍开展有校园网络支撑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十几年来学生英语水平已大幅提升,这一点从学生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逐年提升可见一斑。

所有改革都是应时而生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行各业与国际日益接轨,对英语有需求的行业日益增多,而纯粹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并不一定能适应相关行业的需要,而有相关行业知识的毕业生也并不一定能适应有英语交流需要的岗位。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无论是大学英语还是英语专业,都面临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和组合。

二、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需求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人体生理所需的某种物质,常体现为一种“缺乏感”,以意志、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3]需求分析也叫需求评价,理论背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开发理念,即课程开发要遵循改进教学方法,针对特定学生群体调整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原则,在外语教学领域则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来确定课程目标,以满足学生特定教学情境中的语言学习要求。

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主要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上,是为提高第二语言教学中的ESP教学的效率而提出的,后来也逐渐被用在通用英语语言教学和课程设置上。陈冰冰对国内外关于需求分析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了回顾和述评。[4]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处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其建立的需求分析模型也是各有异同的。

(一)需要与愿望的差距

Nunan提出需求分为需要(necessities)、差距(lacks)和愿望(wants)。需要指学习者从事未来工作或者学习所需要达到的客观要求,即学习者为了在目标场合中有效使用目的语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愿望是指其个人的主观学习愿望。[5]三者关系如图1。

图1 三者关系图

这种信息传递如果是对称的,需要刚好和学习者本身愿望相符合,这种差距则可刺激学习者将其愿望转化为内生表达动力,达到促学外语促用外语的目的。但很多情况下这种信息传递并不对称,比如,学习者并不了解自己将来会否在工作学习中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语言如何被使用,语言使用内容涉及哪些领域,与谁使用这种语言,何处使用等等,其学习愿望也只是其自身的主观愿望,此愿望过于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与课程相关的社会政治、后勤、管理、教育心理学、教学法、课程设置等等,学习者并不了解。

(二)建立动态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运用到课程设置过程中可分为几个阶段:课程开始前,课程开始初和课程开始中。课程开始前,课程设计者准备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分析目标情景(即学习者在将来目标职业或学业情景下语言要求),了解学习者愿望,但由于如前所述,学习者的愿望与需要之间的信息并不对称,随着课程的推进,课程初期的情景就会发生变化,此时就必须进行持续性需求分析。

我们共列出16门大学英语有可能开设的后续课程,范围涉及到通识英语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分别调查了118名刚修完大学英语课程的大二学生和90名已参加毕业实习的大四学生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选课情况。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选课情况分析表

从表1可以看出,大二学生由于对自身今后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并不十分明确,因此选项倾向于自己兴趣浓厚的课程,而大四学生已参加过毕业实习,对社会需求有一定了解,更倾向于选择对今后就业相关的一些课程。而专业性更强的课程如海事法规英语、物流英语等被选择的较少,因为其专业本身具有区域性特色。

根据Dudley-Evan和St.John的需求分析理论,学习者学习课程时的需求为即时需求,学习结束后才显现重要意义的需求为延后需求。[6]通常,学习者本人在学习时并不清楚或讲不清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只有当运用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迫在眉睫时才会有更强烈的动力去学习。以往滞后的实践使学生临近毕业才发现自己专业知识或技能欠缺,这时他们已没有机会重新回到课堂去弥补。我们如果将实践环节融入课程中,在课程中就将这种滞后需求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将延后需求转化为即时需求,可以真正触发学生去感知这种延后需求,激发起学习动力。陈冰冰认为,Dudley-Evan和St.John的需求分析模型,对特定的学习者群体进行最大量的语言技能学习的分析,得出目标情景与学习环境相关的信息,可减少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随意性,是“迄今为止需求分析最新最完善的理念”。[4]

三、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转型思路

由于我国综合类院校、外语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林理工类院校都纷纷开设英语专业,而大学英语作为基础学科,理所当然设置为必修课程。所以,在统一人才标准前提下,不同高校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应设置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以海洋为特色的各学科综合发展的地方性院校,更应充分发挥其特色学科优势,走创新之路,才能凸显其区域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性。

(一)ESP课程应纳入涉海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可设置为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ESP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关于ESP,学界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主要是指相对于EGP(普通用途英语)而言,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开设的英语课,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英语在工作岗位开展相关涉外交际、交流及研究工作。有两种分类比较被普遍接受,一种是Hutchinson&Waters提出的:分为科技英语(EST)、商务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三类,每类下面又各分为职业和学术两个分类。[7]另一种分法是分为职业英语(EOP)和学术英语(EAP),职业英语如饭店英语、旅游英语,而学术英语又分为专业学术英语和一般学术英语,专业学术英语如医学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等,一般学术英语如学术写作文献查阅等。

蔡基刚认为,外语学习的隐性目标是要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而显性目标更是为了能够掌握一门能帮助他们专业学习和工作的交际工具。[8]不同的大学由于其定位不同,学生入学水平不同,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也应各不相同,2007年的《课程要求》尽管也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但基本都是围绕通用英语的,没有更具体的实施要求。因此,各地高校纷纷围绕自身定位走核心发展之路。如上海市高校有很多是属于985、211高校,因此,学术英语被纳入课程设置体系。而地方性高校使自身在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鲜明特色,所培养的人才能始终为社会所需,这是地方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9]涉海类高校,其办学特色尤为明显,专业针对性强,专门用途英语,一种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教学法,可以纳入其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二)设置具有海洋特色的ESP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作为浙江省目前唯一一所涉海型省属高校,浙江海洋学院发展战略提出要借势“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机遇,坚持内涵发展、协同创新和国际化办学,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以及海洋科技文化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努力成为我国东海区域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一所理工科为龙头专业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可充分发挥跨学科资源和海洋特色的优势,培养“英语+专业”,“专业+英语”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把英语课程从单一的语言技能课程或者考试辅导课程逐渐转换到更贴近社会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上来。可以先开设选修课程,然后作为后续课程逐步纳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作为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课程。

学校现有的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优势和新兴特色(国际化)专业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海洋技术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海洋科学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等,海洋特色明显,但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专业知识、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良好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以便进一步适应不断开放的市场需求和群岛新区建设需要?突出英语的工具价值,建设一批海洋特色明显的以科技英语和商务英语为主的ESP课程,有助于培养一批涉海型工程、贸易、储运、物流等复合型国际人才,如开设水产英语、航运英语、海事法规英语、物流英语、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营销英语、国际货运代理业务英语等课程,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也可适当开设有海洋文化特色的社科英语,如海洋旅游英语、英美海洋文学欣赏、英语类型电影赏析等。

(三)深入调查和论证涉海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的结构特点

以前的课程研究和课程设置仅仅解决课程的过程和课程的内容等,对于课程的价值、定位和标准是不是合理很少关注和论证。偏重应试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关注英语课程的成就,而忽视英语作为工具去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的价值。“大学英语的工具价值在于外部世界对学生英语能力的现实任务的期待”。[1]而ESP教学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ESP教学中,“教”的目的和“学”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并根据需求不断调整目前情景及目标情景。

我们可以运用需求分析理论,建立起社会需求分析模型和个人需求分析模型,但要注意“信息源、采集工具与需求分析的科学”,[10]同时随着课程深入,学习者和社会需求实际情况变化,要在课程中进行持续需求分析。目前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而关于涉海专业的需求分析更是没有涉及,因此,持续需求分析需在学习者、社会、涉海企事业、高校教学组织部门、相关院系的协同帮助下进行。

(四)研究新课程的开发、新教材的编写、新教学法的应用、新评估形式的采用等

原先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不够细分和明确,造成大学英语课程费时低效,“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效果也就有了一定的保证”。[8]而ESP教学是建立在学习者需求分析上的,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的选用、教学方法的实施都是考虑学习者的需要。我们不仅要研究新课程的开发,编写有特色的新教材,在课程中运用ESP的新的教学方法,如任务教学法、交际法、案例法,还要注重采用与实践结合的形成性评估等评估形式。

(五)ESP教师队伍建设

跨学科视野下的ESP学科知识应兼具语言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特点,体现两种知识的交叉和融合。[11]ESP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获得其专业领域里必要的一些语言技能。他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学科知识,但是没有必要一定要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所以,ESP课程可以由大学英语教师负责教授。[12]商务英语学科的老师也可开设ESP辅修专业。ESP教师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途径可以是充分发挥偏理工类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深入到其它专业的院系去旁听相关课程,也可以与其它相关高校建立校际合作,拓展校外资源,也可以到相关行业企业去挂职锻炼,和他们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总之,可以通过种种途径,完善ESP教师队伍建设。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内涵式、个性化发展之际,随着英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对复合型国际人才需求的增加,大学英语也面临改革和转型。涉海型高校专业特色鲜明,为地方发展服务地位凸显,我们可充分利用专业资源和地方资源,把大学英语从通用英语教学逐渐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开发具有涉海型高校的校本特色的课程,构建合理的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1]沈骑.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追问[J].外语电化教学,2014(3):61-67.

[2]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14(1):2-8.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陈冰冰.国外需求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125-130.

[5]NUNAN D.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3.

[6]DUDLEY-EVANS T,St JOHN M.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48-151.

[7]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58-61.

[8]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8.

[9]王爱华,唐德才.浅谈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8):96-98.

[10]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120-123.

[11]吴朋,秦家慧.构建商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框架[J].外语界,2014(2):18-24.

[12]苗青.高校开展专门学术英语教学之瓶颈与对策刍议—以法律英语教学为视角[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3):65-70.

A Study on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Ocean-relat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Need Analysis Theory

QIU Qiao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22,China)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n China is experiencing a critical period of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exploring extended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on ESP based on need analysis theory.The students’delayed needs should be changed into immediate needs by integrating practice program with the course design.This new approach aims to reconstruct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ocean-related fiel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need analysis;curriculum construction;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Ocean-related fields

H319.1

A

1008-8318(2015)06-0076-05

2015-05-04

邱俏宏(1972-),女,浙江舟山人,讲师。

猜你喜欢

涉海英语课程学习者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