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订单式”培养远洋渔业紧缺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2015-11-28宋利明许柳雄邹晓荣叶旭昌

关键词:远洋渔业订单式学院

宋利明 许柳雄 沙 锋 邹晓荣 叶旭昌 唐 议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内容[1]。发展现代远洋渔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而培养远洋渔业人才则是促进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具有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远洋渔业专业人才紧缺,供需失衡,未能满足远洋渔业发展要求,为此,提出建立政府、企业、协会、学校和学生(简称为“管、产、学、生”)协同、以需求为导向、“订单式”培养“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创新模式,对于提高水产学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强高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功能,提升企业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培养一批具有高学历的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中国高校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解决实验和实训基地等浅层合作层面,合作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对学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课程的调整,未建立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2]。为此,可借鉴美国、德国高校人才培养采用的多元培养模式(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或“双元制”培养模式(一部分学习在学校,一部分技能培训在企业)[2-3],或者借鉴英国式校企合作方式(企业在教育关键机构中任职,制定学生岗位职业资格评价标准[4]),构建以市场、质量、学生发展相协调为原则的现代实用主义之路[5]。

(二)国家需求

海洋生物资源是人类未来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大洋性渔业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我国近海过度捕捞,生态已经十分脆弱,发展远洋渔业是置换和保护我国近海脆弱环境的重要举措,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大力发展和壮大远洋渔业。发展远洋渔业是抢占公海资源、维护海洋权益、服务国家外交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也是实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举措,这无疑对人才的培养和供应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三)产业需求

据统计,2014年,我国远洋渔船为2460艘,其中大型专业渔船近1100艘;海外基地100多个,捕捞水产品总产量200多万吨,产值150亿元;作业渔场遍及三大洋公海和38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或近海)。运回国内水产品(自捕)为80.8万吨。先后与有关国家签署了14个双边政府间渔业合作协定、6个部门间渔业合作协议,加入了8个政府间国际渔业组织,参与12个多边国际组织。同时,在境外兴建了码头、加工厂、冷库、船和网修造厂等,实现了合作的互利双赢。随着现代远洋渔业的发展,产业部门对远洋渔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员。

(四)学校需求

学校的办学指导方向必须主动自觉地与国家和行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以贡献求发展,真正地为国家和行业发展服务,才能增强办学活力。由于远洋渔业行业存在风险性和寂寞性,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认为是最艰苦的行业,行业缺乏吸引力;远洋渔业又是特殊涉外行业,涉及捕捞、资源、加工、管理、经营等,目前“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成本高,在现有体制下,实习经费难以支撑。在此背景下,“订单式”培养“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模式应运而生。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实施情况

2006年起,上海海洋大学与中国水产总公司(中水)联合发起,并多次与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上水)、中国远洋渔业协会沟通,商谈培养远洋渔业紧缺人才的新模式,筹建“远洋渔业学院”事宜。高校与企业、行业协会联合培养远洋渔业人才这一创新性倡议,得到了农业部主管领导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受农业部委托,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于2012年成立以政府、协会、企业和学校等组成的理事会管理、采用“订单式”培养的“远洋渔业学院”,同年运行。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

1.理事会管理模式。理事会按照“自愿、平等、求实、互利、协商”的原则,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有关企业、大学和社会团体,以及相关社会人士组成。理事会指导“远洋渔业学院”开展工作,研究和制订远洋渔业学院发展规划,并对远洋渔业学院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招生、就业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提供咨询和指导。远洋渔业学院的运行经费由理事单位和理事支持,同时接受社会各界资助或捐助。远洋渔业学院理事会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远洋渔业学院理事会管理模式

2.培养模式。采用3+1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前2年主要完成综合教育模块和学科教育模块课程,第3年主要完成专业教育模块中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第4年进入远洋渔业学院的学生除了完成与其他没有进入远洋渔业学院的学生同样的课程以外,还要与企业签订协议按“订单”要求强化学习远洋渔业方向相关专业知识,并到远洋渔业实习基地参加远洋渔业实践或项目研究。强化学习的主要课程为:渔业船员专项训练、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训练、高效生态型远洋捕捞技术、轮机概论、渔船修造概论、国际渔业管理动态、远洋渔业企业经营管理、远洋渔业船员职务与法规、渔业安全生产与职业道德、船员心理学、外交与礼仪、法语(或西班牙语)。其目标是强化职务规范、提高国际渔业管理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国外工作能力等。远洋渔业实践主要包括:航路设计,渔具设计、装配及调整。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远洋渔船航海能力,自行设计、装配及调整网具的能力和提高海上生产实战能力。远洋渔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持“三证(学位证、毕业证和从业资格证)”毕业,从业资格证包括:渔业船员专项训练合格证书、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普通操作员证书、渔业船舶船员职务证书(一等渔船二副)。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保障机制

第一,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考核标准;第二,学生考核并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第三,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在远洋渔业实践过程中的考核工作;第四,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培养方案。

(三)专业建设和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专业建设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完成。理事会为学院提供人才需求预测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及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根据教育目标要求,重新设计课程和内容,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有机一体的课程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互为支撑,既尊重教学规律,又考虑企业生产实际,为管、产、学、生的结合构造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点。

以适应远洋渔业生产、管理、经营等的要求为导向,进行以课程实用性为主要特点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引入高效生态型远洋捕捞技术、远洋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最新的国际渔业管理规定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互为支撑。第一,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第二,教学与科研结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第三,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学院的授课教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远洋渔业实践经验,校企双方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产学一体化,促进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实验实训教学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实现“三证”毕业。在实验实训教学中,第一,扩大技能操作训练覆盖面,包括航海技术、捕捞技术、海上求生和外语通讯联络等训练;第二,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基础训练,初步掌握远洋渔业技能;第三,与企业合作,提高训练难度,积累实战经验。到远洋渔业实习基地参加渔具设计和装配,并把自己设计和装配好的网具带到海上进行生产作业并调整网具;第四,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现场指导,使教学富有针对性,达到教育、训练和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总结

(一)人才培养成效

目前有6届共89名优秀学生入选“远洋渔业学院”(毕业3届,在校3届)。毕业3届中,共29名已在海外工作,1名在中水驻印尼基地负责陆地的渔获物质量管理,1名在中水驻加纳基地负责陆地船务管理工作,1名在上水驻毛里塔尼亚基地负责陆地上的渔获物销售,1名在上水驻摩洛哥基地参与陆地管理工作,其他人员均在生产船或运输船上任“二副”、“信息员”等职务,成为船长的得力助手兼“外交官”。学生都能很快适应和胜任本岗位的工作,独立操作能力强,知识扎实,做到用得上、用得好、留得住,弥补了远洋渔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员的不足,为远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解决远洋渔业人才需求的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但“管、产、学、生”之间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1.“管、产、学、生”四方的协同。“管、产、学、生”四方必须在互信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根据相关的法律,明确四方的“责、权、利”,建立“共赢”合作机制,选择和创新合作形式,以保持长期合作。国外校企合作内容丰富,具有系统性,合作层次较深。政府制定和完善法律和法规,提供财政补贴或优惠政策,企业在学校投资、参与培养计划与课程改革等[2]。可以适当借鉴国外这种合作模式,形成政府宏观调控、企业需求保证、学校积极培养、学生愿意选择的良性循环。另外,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优秀的远洋渔业学院学员可按照学校规定的标准推荐免试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本硕一体化的创新培养模式。

2.“订单”提出的时间。学院希望理事会提前提供“订单”,以便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尽早形成双方认可的可行计划。但由于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较快,下“订单”时间不好把握。因此,学院应和企业加强协商,在下“订单”的时间上尽快达成共识。建议企业至少提前2年下“订单”,学院在每年的5月份向2年级的学生宣传,6月份由学院、企业共同选拔学生,9月份开始对进入远洋渔业学院的学生进行为期2年的“订单式”强化培养。另外,学院应将3-4年级的强化培养教学内容纳入到“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作为专业方向来培养。

3.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多专业的,有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目前学院仅培养“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是很难满足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增加相关专业,如:轮机管理、水产品加工、国际金融与贸易等。还要考虑学生的进一步深造与继续教育等,应制定相应的机制。另外还有师资培养、资源共享、质量保障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合作机制,也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6]。

[1]刘芳.“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9(35):154-155.

[2]朱玉涛,刘聚祥,赵君彦.中外农业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世界农业,2014,35(1):148-151.

[3]谢梅,苗青.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借鉴——以美国三所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3):217-221.

[4]田玉敏.国外典型校企合作模式对比分析[J].中国培训,2008,17(10):54-55.

[5]刘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20(4):72-74.

猜你喜欢

远洋渔业订单式学院
我国远洋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初等教育学院
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农业部开展“十三五”远洋渔业发展集中研究
学院掠影
汪洋:转变远洋渔业发展方式 努力建设远洋渔业强国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管理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