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文化对英语比喻认知障碍探析

2015-11-28刘起昂

关键词:图式理论文化背景图式

刘起昂

(浙江海洋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一、文化图式理论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鲁姆哈特(Rumelhart)把图式定义为以等级形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一组“相互的知识结构”或“构成了认知能力的建筑组块”。[1]而文化图式理论对如何体现文化知识以及如何让文化体现减少知识运用的难度提供了一个认知途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仅仅靠读懂语篇的语法结构是无法完全达成认知的,整个习得过程也包括了对背景知识的认知,而这远比语言学知识重要。[2]即使是相同的物质和事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建立的是不同的文化图式。如果人们不具备相应的文化图式,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文化不熟悉的情境意义。鲁姆哈特认为,图式有三个阶段,即增加,调整,和重构。

增加是指在不改变原有或原先文化图式的基础上和新的信息建立共同的关联。中英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以“a sly fox”为例,在汉语文化中,狐狸被认为是一种狡猾的动物。对于这个英语比喻,不管是从字面意思还是从内涵意义,“sly”和“fox”都能激发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文化图式。原有的文化图式对新信息的认知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当原有的文化图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信息时,就需要对它做出必要的调整或改变,使其能和新的信息协调一致,这就是调整。有些英语比喻的内涵意义和中文比喻相同,但在字面表述上存在差异。以“a cat on hot bricks”为例,汉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热锅上的蚂蚁”。“a cat”相对于“蚂蚁”;“hot bricks”相对于“热锅”。学习者原有的文化图式被激活,这对新信息的认知起了帮助的作用,但是这种激活需要对原有的文化图式进行微调才能实现。

重构是指新信息的认知不能通过调整原有的文化图式来实现,这时就需要产生新的文化图式。比如“black sheep”很有西方文化特点,因为在西方国家,黑羊比较廉价,一群白羊里面有一只黑羊,表明在一群好的事物中有一个不好的事物。但在中国,黑羊是很稀少的,如果用这一形象去解读中国的黑羊,就无法正确理解。因此“black sheep”不能激活学习者头脑里原有的文化图式,就要进行重构了。

文化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和英汉翻译教学领域运用较多。刘丽娇[3]、吕鸣[4]等认为文化图式的激活与构建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明东[5]、翟娜[6]、李为[7]等认同文化图式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经检索,尚未发现以文化图式理论为依据来分析汉语文化对英语比喻认知障碍的文献。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认知英语比喻时常常词不达意,牵强附会。因此,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来分析汉语文化对英语比喻认知的障碍是很有意义,且必要的。

二、汉语文化对英语比喻的认知障碍调查

(一)调查目的和受试对象

Lado提出测试学习者的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8]本次调查旨在分析汉语文化对英语比喻的认知存在怎样的障碍。

浙江某高校2012级英语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参加了本次调查设计。总共60名学生,平均年龄20岁。学生是二本生,当年他们的高考英语成绩分布在110-125分(总分150分)之间。参加受试的时候,他们还没有系统学过相关的西方文化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15个具有代表性的英语句子,每句包含一个常用的英语比喻。根据鲁姆哈特的图式理论,15个句子分别属于三个阶段。第1至第5句属于增加阶段,第6至第10句属于调整阶段,第11至第15句属于重构阶段。要求受试对象仔细阅读每个句子,并在15分钟内写下它们的中文涵义。受试对象没有被告知这些句子的排列标准,他们需独立完成问卷,不能交头接耳或查阅参考书目。实际发放问卷60份,有效回收问卷60份。

(三)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设计的15个英语句子如下所示(比喻部分用斜体表示):

1.He is the eyes and ears of themanager.

2.The years have silvered her hair.

3.He just parrotswhatother people say.

4.The issue of unemployment is a real hot potato to the new government.

5.You ass!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

6.After his father died,he led a dog’s life.

7.Since the 1980s,more young people in the U.S.have become couch potatoes.

8.Igot a well-paid job and my friendswere somewhat green-eyed.

9.“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he boy.

10.The doctor told me not to drink like a fish.

11.The stork visited the Brown family yesterday.

12.He is a water dog.

13.He is a real blue blood.

14.When Tom got the letter that he was sacked,hewas ready to climb thewall.

15.Why doesman have an Adam’s apple?

本次调查问卷满分为15分。错误解读或理解模凌两可均不给分。只有完全正确的认知才能得分。为了确保调查的正确性,三个阶段分别计分,每一阶段最高分为5分。最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表1描述了三个阶段总体的得分情况。表2、表3和表4分别描述了三个阶段具体的得分情况。

表1 三个阶段总体得分

从表1的数据可以发现,增加阶段标准差为0.49,受试对象个体差异较小,水平比较稳定;平均分比较高,为4.5分;最高分5分,最低分4分。调整阶段标准差为0.59,相比增加阶段,个体差异变大;平均分为2.58分;最高分4分,最低分2分。重构阶段标准差较大,为0.73,大部分数值和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个体差异明显;平均分较低,为1.40分;最高分3分,最低分0分。

表2 增加阶段(句1—句5)得分

从表2可以看出,60%的受试对象得到了满分。由此可见,学生对文化内涵相同、语言表达相似或相同的英语比喻认知成功率最高。他们头脑中原有的文化图式很容易就能被激活。汉语文化对这类英语比喻的认知存在的障碍较小。原有的文化图式对认知这类英语比喻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表3 调整阶段(句6—句10)得分

从表3可以看出,95%的受试对象得分在2分到3分之间。学生对文化内涵相同、语言表达不同的英语比喻认知成功率不高。他们头脑里原有的文化图式会不自觉地被运用到新的认知活动中去,这对认知新的信息起了一定的妨碍作用。“a dog’s life”在汉语文化中意味着忙碌的生活,因此50%以上的受试对象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句话“他父亲去世之后,他过着狗一样的日子,累坏了。”实际上,在西方文化中,没人领养的狗非常可怜,形容人的时候用来表达“过苦日子或穷困潦倒的日子”。60%以上的受试对象无法正确理解“couch potatoes”的文化内涵。“couch potatoes”指的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坐在沙发上吃薯片的年轻人。而中国的年轻人则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坐在沙发上嗑瓜子。两者文化内涵相同,均指那些常坐着看电视,吃零食的人,但在语言表达上却存在差异。“to drink like a fish”用来形容人大口大口地喝饮品,而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常用“牛饮”。汉语文化对这类英语比喻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通过调整或改变原有的文化图式来克服的。

表4 重构阶段(句11—句15)得分

从表4可以看出,85%的受试对象得分在1分到2分之间。学生对文化内涵不同、表达也不同的英语比喻认知成功率较低,原有的文化图式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他们对新信息全面准确的认知。80%以上的受试对象把句11解释为“一只鹳鸟昨天飞到了布朗家。”在英语神话故事中,初生的婴儿是由鹳鸟带来的。这种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比喻,从字面形式上判断,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解读。70%以上的受试对象把句12理解成“他是条落水狗。”80%以上的受试对象把句13解读成“他是个忧郁的人。”中世纪西方上流社会使用银制餐具,他们的皮肤因为吸收了过多的银而呈现出淡蓝色,因此“blue blood”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的贵族”。80%以上的受试对象把“climb the wall”理解成“爬墙逃走”,这样的解读很符合汉语文化特点,因为中国人喜好面子,被解雇了,自然觉得羞愧,想逃离原地。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文化图式没有被激活,调整也是无济于事,这个时候就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文化图式。

(四)主要问题

首先,汉语文化对中国学生的英语比喻的认知障碍是存在的。本次调查设计的受试对象为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涉及到那些系统学习过西方文化课程的大三大四学生,结果如何有待考证。对于那些没有相关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或知之甚少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认知文化内涵相同、语言表达不同或文化内涵不同、表达也不同的英语比喻时,原有的文化图式妨碍了正确的认知。文化内涵相同、语言表达不同的英语比喻还可以通过调整或改变原有文化图式的方式来激活;文化内涵不同、表达也不同的英语比喻无法通过上述方式来激活,这时就需要学生对原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建立起新的文化图式。

其次,本次调查设计中的受试对象学习英语已10年有余,但是在大多数的英语课堂中,他们被要求学习词汇、句法、语义的知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却甚少提及,甚至被忽略。教师通常把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教学的核心,缺乏跨文化教学的理念,这对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来说,目前最具权威性的测评考试是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其考查的重点仍然是词汇、句法、语义等方面,很少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这样促使很多学生只关注词汇、句法、语义的学习,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三、消除认知障碍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讲解那些具有代表性和适度性的文化信息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真正把英语学好,更何况是英语比喻。学习者能读懂语篇的语法结构和字面意义,仍然无法完全达成认知,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总是无意识地依赖自己原有的文化图式来判断一个新的信息。但是文化的内容相当广泛,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没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让学习者全面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教师要特别针对那些在原语国家被普遍接受、使用,并且对文化交际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者只有储备了更多的文化图式,才有可能有效并正确激活相关的图式,提高认知率。

(二)充分利用文学资源来获取新的文化信息

文学作品是学习英语文化很好的来源。教师应选择并推荐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然后对该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情景体验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如角色扮演,配音,重述故事情节等,旨在使学生对该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现象有一个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知。这样原有的文化图式才能促进认知,而不是妨碍认知。在整个讨论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并引导学生利用好原有的文化图式。认知文化内涵不同、表达也不一样的英语比喻时,这点尤其重要。

二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不仅仅要掌握好本族语言的文化,更要主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对两者的共性和异性进行科学理性的对比分析,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原有的文化图式,减少汉语文化对英语比喻的认知障碍。

[1]Rumellhart D 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M].Hillsdat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80.

[2]CarrellPL,Eisterhold JC.Schema Theory and ESLReading Pedagogy[M]//CarrellPL,Devine J,Eskey DE.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Beijing:World Books Publishing House,2006.

[3]刘丽娇.文化图式与英语阅读教学[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2):100-102.

[4]吕鸣.文化图式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J].高教资源,2006(28):173-174.

[5]刘明东.文化图式翻译原则与策略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8-93.

[6]翟娜.浅谈文化图式理论观照下的翻译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10):13-14.

[7]李为.文化图式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3):50-51.

[8]Lado R.Language Testing[M].London:Longman,1961.

猜你喜欢

图式理论文化背景图式
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探析及应用探讨
图式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