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精神状态理论及其发展探究
2015-12-21孔一霖王平
孔一霖 王平
摘 要:精神状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状态是一定阶级的属性和政党先进性在党的活动和党群干群关系方面的呈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表征是精神颓废,塑造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首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精神状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继承者在无产阶级革命、建设实践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进程中丰富发展了精神状态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精神状态理论; 精神实质; 形成; 发展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5.011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5-0042-04
精神状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产物和表现,是一定主体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素养,通过情感、态度、言谈举止等表现出来的相对完整、特征鲜明的形态。精神状态按对象可以分为个人的、群体的、社会的精神状态等等。不同阶级、政党,不同社会制度会有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执政党的精神状态决定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政治生态。精神状态问题是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党员干部精神状态的实际提出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1]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全党要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2]。十八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精神状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主题,必须准确把握确定这一主题的时代背景,清醒认识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团结一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认识精神状态问题和加强精神状态建设,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状态理论做系统考察。本文重点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状态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观点、革命和建设不同阶段精神状态的特点和意义等。
一、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精神状态问题是制度局限性的集中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是从精神状态入手的。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占有关系及其决定的分配关系看到了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占有者的不劳而获和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各种社会职业被金钱所腐蚀,失去了素来的职业灵光,人们都成了金钱的奴隶;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由于他们的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创造财富的能力和他们的所得极不相称,劳动积极性被严重挫伤。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是萎靡不振,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尖锐对抗。
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和商品等范畴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是造成人们精神状态萎靡的深层根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和利益得不到满足,对制度的失望使人们的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所以,人们才迫切地要求变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3]“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4]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5]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预测了社会占有对人们精神状态可能的改变,恩格斯说:“把生产资料从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因而也是生产本身实际上无限增长的唯一先决条件。但是还不止于此,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6]
二、无产阶级的运动需要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为变革社会的工人政党、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应有的精神状态作了深入探索。除了一般肯定思想理论武装对工人阶级思想意识、思想认识、精神面貌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无产阶级运动的现状,从中发现未来社会的因素。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共产党人在同阶级、同其他工人政党以及无产阶级运动当前和未来的关系等方面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宣言写到:“在无产者不同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7]。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依据的”[8],共产党人的理论原则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9]。“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10]。但是在联合的过程中,党从“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11]以便在具备条件时把运动引向深入。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谈到了工人阶级的精神状态,革命高潮时期的英勇斗争和革命低潮时期通过合法手段为改造社会进行不懈努力。马克思肯定了英国工人运动的两项有重大意义的成果:“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和合作运动。称“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12]。马克思指出,特别可贵的是工人阶级已经了解了自己的使命,并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都同时活跃起来了”[13],创立工人协会是工人阶级对“在解放斗争中坚定地并肩作战的兄弟团结”[14]的认识,是数量优势通过“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15]必然转化为政治优势。工人阶级组织上的联合也给工人阶级指明了责任:“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一切办法反抗它,在不可能防止这种活动时就团结起来同时揭露它,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16]马克思还高度赞扬巴黎公社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和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精神状态。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写道:“公社在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两个月内表现得十分温和宽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它在保卫战中则表现得英勇无比”[17];“公社简直是奇迹般地改变了巴黎的面貌!第二帝国的那个花花世界般的巴黎消失得无影无踪”[18];“努力劳动、用心思索、战斗不息、流血牺牲的巴黎……正放射着它的历史首创精神的炽烈的光芒”[19]。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通过对同盟的三个早期领导者的记忆讴歌了共产主义者的精神状态。恩格斯写到:“卡尔·沙佩尔……他身材魁伟,果断刚毅,时刻准备牺牲殷实的生活以及生命,是30年代起过一定作用的职业革命家的典型。”[20]
三、经济落后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需要更好的精神状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预想后来并没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十九世纪末在俄国,接着二十世纪20年代在中国发生了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社会革命,并且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精神状态理论由此得到丰富和发展。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缔造者,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状态理论,他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把精神状态和一定的政党组织相联系。列宁认为在一个专制的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建立一个不同于民主国家的政党,这个政党要用科学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要实行集中制和严格纪律,能够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并且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在《怎么办——我们运动的迫切问题》一文中,列宁指出“‘经济主义的全部精神”[21]就是引导工人只进行当前的可能的直接的经济斗争,而这样的斗争不可能形成工人阶级解放的自我意识,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向工人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培养他们的政治自觉和革命理想。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列宁对党和工人阶级精神状态的特征、本质和培育做了系统阐述。列宁说,由于国际资本的力量,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22]是绝对必须的。党保持严格纪律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23],就是获得“工人阶级中所有一切善于思考、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有威信并且能带领或吸引落后阶层的人”[24],这样的局面又是如何造成的呢,列宁提出维持、检验和加强党的纪律的条件:“第一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它对革命的忠诚,是靠它的坚韧不拔、自我牺牲和英雄气概。第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第三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25]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对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工人、士兵的精神状态做了生动描述和高度赞扬。列宁指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所以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是因为它向我们表明了工人自觉自愿提高劳动生产率,过渡到新的劳动纪律,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首创精神”[26]。
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重视精神状态的传统,从党成立开始,党的组织和党员在宣传党的纲领,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改造国民革命军和北伐战争中,都表现了为国家为民族胸怀理想、勇于担当、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大革命失败以后,为了使远离中心城市的起义队伍保持革命精神状态,毛泽东创造性的开展了培育革命精神的活动。他提出革命军队的三项任务,即打仗、筹款和动员群众。针对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思想等错误观点,提出政治民主、军事民主和经济公开等措施,并与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带头发扬革命精神,初步形成了红军和根据地群众的革命精神状态。毛泽东以革命家的敏锐和诗人的热情讴歌了这种精神状态,他的著名诗作《西江月·井冈山》和《七律·长征》等,让我们透过战争硝烟看到了根据地军民和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和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精神风貌。抗日战争时期以党的建设、根据地建设为依托表现出来的党、军队和根据地人民的精神状态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特别是党内生活、党员模范作用的状态更是炉火纯青。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对党员精神状态的描绘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个人比关心自己为重”[27],这些要求同对革命军队的要求,对统一战线工作的要求,对群众工作要求,共同构筑了革命精神状态的丰富画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结合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任务,继续发现、培育和倡导革命精神状态,他提出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和学习雷锋等都是从影响全社会精神状态的角度提出的。
四、社会主义越发展越需要重视精神状态建设
改革开放是在总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做出的选择。毫无疑问,革命的精神状态在奠定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包括列宁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们都承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必须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建设的动力,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以后,如何保持精神状态方面的优势,是一个重要的需要时刻关注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动员阶段,邓小平就提出了精神状态的要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说,“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28]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邓小平说,要把注意力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要使每一个生产组织、管理者、生产者为增加生产“动脑筋想办法”,生产任务落不实“睡不着觉”[29]。邓小平强调,改革是全新的事业,“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0]邓小平也注意到了精神状态的某些消极方面,特别是向钱看、享乐主义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提出培养“四有”人才,要求 “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31]江泽民要求全党“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32]“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33]。胡锦涛也多次告诫全党,要保持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他说,“只有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坚韧不拔、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34]针对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方面的十个突出问题,胡锦涛提出,“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35]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都高度重视精神状态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了许多探索,但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面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改革遇到的困难和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解决党员干部精神状态问题提到新的高度,指出,奢靡之风、奢华之风;以权谋私、捞好处、占便宜、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热衷于各种应酬,不深入群众,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充电,思考问题和研究工作上,是精神状态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阐述了精神状态问题的实质和要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状态理论。在十八大以后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6]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37]。在谈到如何保持革命精神状态时,习近平强调,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经常想一想什么是“做人”、“公仆”、“权力”和“考验”,做到始终不忘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忘“两个务必”的要求;始终不忘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始终不忘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始终不忘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品行和操守[38]。确保“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六个“始终不忘”和 “三严三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品格,为党员干部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干事创业提出了明确的行为准则,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精神状态的新航标。
参考文献
[1][2]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16.
[3][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7,270,268.
[6][17][18][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3-564,176,165,165.
[7][8][9][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285,285,307.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12][13][14][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5,606,607,607.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4.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7-228.
[21]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2.
[22][23][24] 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134,134-135.
[25][26] 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5-246,148.
[27]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1.
[28][29]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1,146.
[30][3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145.
[3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3.
[33]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34] 王彦田.胡锦涛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保持良好精神状态[N].人民日报,1999-3-10(4).
[3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28-729.
[36][37]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117.
[38] 缪毅容.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六个不忘”[N].解放日报,2007-4-15.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