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视野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维度的反思
2015-12-21颜冰郑克岭杨爱红
颜冰 郑克岭 杨爱红
摘 要:日常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在理论界有所关注,但现实中却始终未能够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契合。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覆盖人的日常生活部分,特别是忽视消费领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性和实用性等问题。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要日常生活维度的支撑。立足日常生活维度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教育内容及实现路径,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生活化提供有益尝试。
关键词:批判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生活; 消费领域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5.007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5-0024-03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力于思想观念、道德建设等非日常生活世界,并未真正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生活维度,结果目前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日常生活中诸多社会问题解释及应对的无力或弱效果。基于此,尤有必要从日常生活维度对我国思政教育在其目标体系、教育内容和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理性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生活性,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维度的实现。
一、日常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生活理论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列斐夫尔、赫勒等均对日常生活理论进行研究或论述。赫勒是该理论的集大成者,她将人们的生活划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并将日常生活定义为“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1]这说明:第一,日常生活与个体再生产直接相关,个体再生产过程包含了人的生物再生产和人的自我再生产两个方面。第二,日常生活在客观上促进并依赖于社会再生产。赫勒认为日常生活是具有重复性、经验性、实用性等特征的“自在”状态。非日常生活是具有创新性、理性等特征的“自为”状态,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兼顾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双重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则指社会对一切个体进行的教育过程及行为,不仅停留于非日常生活领域,而会更为深远地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因而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禁锢于思想观念、道德建设等非日常生活世界的藩篱中,未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塑造和引领中的巨大潜力,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的脱节,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效果或弱效果。
二、批判视野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维度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生活维度虽然重要,然而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该维度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改革开放以前,在非日常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覆盖绝大多数人的绝大部分生活轨迹,教育效果良好。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日常生活被解放了出来,并日益同非日常生活分离。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由于关注自身的抽象化、理念化与意识形态化,而使其日常生活属性渐渐被掩盖、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生活维度也难以显现。
1.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完全覆盖人的日常生活部分
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影响还显薄弱:一方面,一部分人仅属于日常生活中的人,如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留守人群,不参与、或是很少参与非日常生活,多游离于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之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议题,不能对他们的思想起到引领提升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人们在非日常生活活动时总是感到压抑和束缚,而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却容易享受到自由、平静与满足,这样,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逐渐迸发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与潜力。而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依托非日常生活进行,如通过单位、社区等,并没覆盖新兴的日常生活领域。于是日常生活空间中价值观、道德等非日常生活的秩序规则往往被视作束缚而被抛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迅速迎合人们的需要,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念。
2.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日常消费领域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偏重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对经济领域的生产、分配环节也比较重视,却忽视了日常消费领域。日常消费是个体再生产的基础,是典型的日常生活的范畴。由于日常消费是个体成长和再生产的基础,因此日常消费往往具有强烈的排他主义色彩,许多思想政治问题的出现都与消费的排他主义相关联。另外,个体日常消费又是社会再生产最直接、最深厚的动力源泉,个体从事社会生产的最根本的动力是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因此,如果没有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模式就没有健康成熟的个体再生产和持续有力的社会再生产。然而目前为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舆论呼吁和理论说教外并没有针对个人日常消费的价值观指引与具体有效的行动,尚未形成积极、健康的消费模式。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经济性和实用性
赫勒认为日常生活是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进行的。经济性是日常思维的基本结构。赫勒指出日常生活是异质性的活动,个体要迅速调和异质的日常活动依靠的就是经济性的思维模式。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了日常生活的经济性特征,只有马克思主义与日常生活语言、日常生活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内容相结合,成为习俗、惯例或习惯的一部分时,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有效的。
另一方面,实用性也是日常生活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大而空的意识形态理论灌输,对个体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困惑关注较少,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个体的日常生活实践,造成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两张皮”,使受教育者甚至教育者形成不同境遇下的“双重人格”。诚然,这里并不是主张要放弃理想教育,而是强调应当改进方法、改善效果。意识形态的宣传应该从日常生活入手,以日常生活为载体、以日常需求的满足为手段来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人们进行非日常活动即社会生产的根本动力是个体再生产,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幸福地生活,因此这种理想信念必须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切实的需求相结合才能深入人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理想和意识形态的教育只有从个体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切实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才能使个体在反复的实践中在思想、情感尤其是行动上志存高远,坚定信念。
三、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维度的实现
鉴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领域出现的问题,亟需在目标体系、教育内容和实现路径等方面都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才能形成贴近日常生活、体现日常需求、指引日常行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从教育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与日常生活相契合的目标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有机结合的目标体系。就长远目标和根本目标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必然与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人们在重复、平静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维系生命的物质保障,在知识、技能等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素养,当人真正实现自由之时,必然意味着他们已经能够自如实现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的转换,由一种“自为”的生存状态转变为“自在”的生活状态。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逐步模糊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边界,实现非日常生活世界向日常生活的渗透,让人们在理念世界与生活世界中均能感受到自由。就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则总是着眼于育人,以培养成熟健康个体为首要任务,着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合格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以经济性、实用性为原则“润物细无声”地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向,确立“更好生活”的价值判断,宣传积极健康、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形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贴近日常生活,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空间。
2.从教育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应确定志存高远的价值理想与日常生活规范相结合的内容体系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时代精神的体悟,社会主义法律、纪律及道德观念培育等多个方面,包含个体社会化各个方面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内容虽然大多是高度专业化的理论体系,看似与“自在的”、非理性的日常生活截然不同,但是这些内容必然需要与个体的实际日常生活内容相关联,并内化到个体自觉、自然而然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当中,而这个内化的过程正是个体适应其生存的世界的过程,更是个体再生产中自我再生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反映了社会所倡导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但如果其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和抽象化,与日常生活契合度较低,那么当面对日常生活中不同层次的人时,要想达到思想教育的预期效果便会十分困难。由此,必须以人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他们的现实需求,将抽象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具体、可分解的个人价值理想信念和日常生活准则,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较好效果。正如赫勒所说“如果个人在其日常活动的框架中与之关联,……就可以成为基本上是异质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2]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人将非日常生活中的理性思考、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的行为方式内化为人们自在的、自然而然的反映,也就是将其日常生活化,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日常生活化程度。
3.从实现路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应使人们在具体生活空间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人的衣食住行等需求的满足,离不开日常交往和日常消费,更离不开所共处的日常生活情境。要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不宜采用传统的“你听我说”的知识灌输和理论说教模式,而应以示范体验、社会热点问题讨论、文娱等活动形式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生活形式中来,充分调动其对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生活问题的参与热情和关注程度,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另外,还可利用微博、微信、易信等现代化的网络媒介平台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与质询,在不同意见的交汇、价值观的碰撞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日常生活形式逐渐被日常生活所同化。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只有置身于平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把日常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积极反思日常生活的消极影响,构建健康和谐的日常生活情境,才能超越原有的教育层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境界。
概言之,我国思政教育脱离其日常生活维度会大大影响其有效性,思政教育对日常生活的回归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回归日常生活维度要遵循“从日常生活中来,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原则。“从日常生活中来”,即思政教育首先要着眼于个体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对生活中存在的错误思想、行为进行批判,解决个体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把共性、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升为思政教育的普遍原则、工作方法。“到日常生活中去”,即思政教育应当关注日常生活领域,覆盖日常生活中的人,借助日常生活的思维逻辑、语言形式、风俗习惯来进行思政教育。诚然,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维度的成熟与效用发挥,有赖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秉承及积极践行,有赖于有作为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尖锐社会问题的不回避、不放弃,更有赖于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日常生活领域的广泛接纳与大胆尝试,毋庸置疑,这是摆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及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3,10.
[2] 赵帅,李敏.日常生活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理论,2013(3):273-275.
[3]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09(7):28-31.
[4] 周海华,白璐,张锦刚.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的经常性思想工作[J].求实,2012(1):204.
[5] 贾鹏飞.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几点思考——基于布洛赫希望哲学的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55-58.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