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田径运动员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其运动耐量的影响研究
2015-12-21张泳华
张泳华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业余田径运动员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其运动耐量的影响研究
张泳华5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业余运动员运动耐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条件入选的36名业余运动员志愿者(年龄:19.4±1.3岁)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将其随机分成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组)、中强度持续训练组(MIC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例,分别对其实施为期3周高强度间歇运动平板训练(HIIT组)、3周中强度间歇运动平板训练(MICT组)和不进行任何的运动训练(对照组)。观察比较训练前后和各组之间运动总时间和运动耐量的变化情况。结果:HIIT组训练前后运动总时间和运动耐量都有明显的增加(P<0.05),训练后与MICT组和对照组运动总时间和运动耐量的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MICT组训练后与对照组运动总时间和运动耐量并无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业余运动员在HIIT中比MICT更能有效提高运动耐量,提示HIIT优于MICT。
高强度间歇训练;中强度持续训练; 运动耐量
中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MICT)是运动训练运用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有氧运动训练方法,训练效果已得到人们的肯定。近几年,很多研究开始探讨高强度运动训练对运动耐量的意义,但是引人注意的是高强度运动训练的耐受性和安全性问题[1-3]。研究表明:急性的高强度运动训练可能使练习者突发心率、血压急剧上升和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最终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则是一种对间歇时间、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强度具有严格要求的练习方法,其特点是使机体始终在不完全恢复状态的情况下进行反复训练。在进行HIIT的优势是不引起运动员心脏负荷大幅度的增加[4,5],作用机制是在尚未引起运动员心脏负荷大幅度增加之际即进入间歇阶段,所以这种训练方式能使运动者耐受高强度运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HIIT对业余运动员运动耐量的影响,为HIIT的设定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在广东金融学院招募的36名业余田径运动员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体检均符合以下条件:① 年龄介于18-21岁之间;②近期未服用药物;③身体健康,无显性疾病。采取分层抽样,随机分成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组)、中强度持续训练组(MIC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例。2013年11月开始进行本研究,到12月底实验结束,受试者均能完成实验要求。
1.2 方法
1.2.1 建档 在运动训练前分别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基本信息包括个人档案编号、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体征、体重指数、运动情况;运动情况包括训练前休息心率、收缩压和最大心率。
1.2.2 训练方法 在首次运动试验72 h 后实施计划训练的方法,统一采用跑台(NORAMCO公司)进行训练。整个训练共进行11次,每隔一天1次,在3周内完成。HIIT组和MICT组的每次训练都是由5 min的50%MAP强度热身运动、运动训练及5 min的静态休息3 部分组成。其中运动训练部分在各组的实施方法是不同的:HIIT 组每次运动训练有6 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5 min高强度平板跑步运动和5 min间歇期组成,间歇期以平缓速度步行;MCT 组采用的训练则是中等强度持续运动12 min。
1.2.3 运动训练强度的检测 运动中业余运动员志愿者每2min将手放在手柄上显示心率,同时,液晶显示屏持续显示跑步速度及平板坡度,试验监护者同时采用Borg自我疲劳问卷询问志愿者疲劳程度。采用自我疲劳程度法和靶心率法确定和检测运动训练强度。以休息心率加90 % 储备心率水平作为HIIT组训练靶心率,采用Borg 量表评分达到18-20分作为自我疲劳程度,平板速度为9.5-11.5 km/h,坡度为11 %-12 %;在间歇期平板速度降低至最大速度的30%,坡度调整为0 %,使自我疲劳程度降至9-10分。在MCT组训练中,靶心率为休息心率加60 % 储备心率,采用Borg量表评分需达到11-13分作为自我疲劳程度,平板速度7.5-9.5km/h,坡度5 % - 8 %。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记录和核查,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s) 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比较运动训练前三个组别的基本情况
运动训练前对HIIT组、MICT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包括体重指数,训练前休息心率、收缩压,最大心率。结果表明以上运动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比较运动训练前三组运动情况(n=12,±s)
表1 比较运动训练前三组运动情况(n=12,±s)
HIIT组 MICT组 对照组 P值体重指数(kg/m2) 22.1±1.3 21.7±1.6 21.3±2.1 1.353休息心率(次/min) 81±5 78±9 83±7 0.785休息收缩压(mmHg) 126±14 132±10 129±13 0.562最大心率(次/min) 196±9 201±7 204±8 0.859
2.2 对照比较运动训练前后三个组别运动耐量
运动训练前后各组自身的比较,结果表明只有HIIT 组的运动总时间和最大代谢当量有显著增加(P<0.05),其余两组训练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三组间运动训练后运动耐量采用LSD 两两比较分析发现HIIT 组与MICT组(或对照组)之间的运动总时间和最大代谢当量均有显著性差异,MICT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比较运动训练前后三组运动耐量(n=12,±s)
表2 比较运动训练前后三组运动耐量(n=12,±s)
*:与训练前比较P<0.05;△: 与MICT组(或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运动总时间(s) 最大代谢当量(MET)P值训练前 训练后P值训练前 训练后HIIT 组 824±68 987±95*△0.015 15.3±2.3 17.78±3.4*△0.023 MICT组 798±86 836±87 0.253 14.7±2.6 15.2±2.4 0.387对照组 842±75 826±69 0.652 14.9±3.1 14.8±3.2 0.475
3 讨论
近年来,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6-9],但在我国尚未广泛展开。基于可能存在专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员的差异以及高强度运动实践经验不足等方面的考虑,所以未选择专业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而是选择以业余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业余运动员均为平常有积极运动习惯,身体素质好,并能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在校大学生。运动训练前特别地对HIIT组、MICT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体重指数,训练前休息心率、收缩压,最大心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了本实验的研究对象的选择达到各组基本情况一致的要求。
间歇训练方法通常是采用的是多次反复的运动和休息交叉进行的,也就是所谓的组合式训练。在大强度的运动期和运动期之间,穿插小强度的运动或者休息,反复进行多组的训练[10]。一般来说,发展速度的间歇方法是跑的路程应该比较短,强度应该比较大,且休息时间也要比较长;而发展耐力的间歇方法是跑的路程相对长些,强度小些,且休息时间也是要短些;而发展力量的间歇方法是由增强肌群力量的不同的6-12个练习段落组成,中间可以以小强度的跑或跳跃练习为休息期,并反复进行这种组合练习。本研究发现,只需持续3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即可明显增加运动总时间和最大代谢当量,可见高强度间歇训练提高了业余运动员的运动耐量。但是有趣的是,中等强度持续有氧运动训练缺未能使业余运动员运动总时间和最大代谢当量有所增加,这一结果与既往针对健康青年男性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11],这说明了中等强度持续有氧运动并不有利于一般业余运动员的运动耐量的提高,其中的原因和机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传统观念认为,使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法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员机体内糖酵解供能系统、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与发展有氧耐力的关系并不密切[12]。有研究提出高强度间歇训练法能以较快速度清除机体的乳酸,可以使机体乳酸值很快地从较高的水平恢复到较低水平,同时也防止了乳酸在体内的堆积,这说明经过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机体的有氧能力对训练产生了适应,可以很快清除体内的乳酸,提高了有氧能力。有研究表明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可显著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这可能也是本研究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可提高业余运动员运动耐量的原因[13]。
近年来,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在临床治疗疾病方面也越来越多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14]、冠脉成形术后患者[1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6]、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7]、代谢综合征患者[18]、超重患者[19]、高血压[20]、高血脂患者[21]及老年人[22]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这也对于人群的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群是处于静坐的生活方式,由静坐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心血管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大量研究的统计结果,各个种族、地区、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的人不运动的理由占大多数的是“没有时间”[20]。 由于进行HIIT所需要的时间较短,而且达到优于MICT的效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时间紧张的人群提供了更好的训练方法。本研究中所有志愿者在完成能量消耗相等的HIIT和MICT后表示更加喜欢前者,因为HIIT这种训练方式Borg评分更低,运动过程中呼吸困难程度也比较低,更容易完成。从这些方面来讲,HIIT似乎更能够提高运动员的依从性,从而增加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4 结论
业余运动员在HIIT中比MICT更能有效提高运动耐量,提示HIIT优于MICT。
[1] Wenru W,Sek YC, David RT,et al.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perceptions of hospital-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09, 18:3401-3408.
[2] 张勇.耐力项目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10-212.
[3] 冯凯琳,王凌,张敏等.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特战队员有氧能力的影响[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1(11):862-863,867.
[4] 王京京,张海峰.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处方健身效果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3):246-254.
[5] Steven K, Clinton B, Patrick S, et al. Peak aerobic capacity predicts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8, Vol.l56(2):292-300.
[6] 张敏,刘冠男,常震等.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医学救援队员有氧能力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06(11):943-945.
[7] 王连军.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6):23-24.
[8] Thibaut G, Martin J, Anil N, et al. Optimization of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Eur J Appl Physiol 2010,108:733-740.
[9] Jacob S,Jeremy P,Eric LD, et al. Dose Response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A Meta-Analysis [J]. Circulation. 2011,124:789-795.
[10]曹洪宇,邵中平.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影响[J].冰雪运动,2010,32(3):1-4.
[11] Peter S, Henrik S, Jan SJ,et al. Intensity versus duration of walking, impact on mortality: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J]. 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 2007, 14:72-78.
[12] 彭峰林,陆燕玲,张林等.间歇运动训练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910-913.
[13] 彭峰林,张林,邓树勋等.间歇运动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HSP70表达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5):565-569.
[14] Munk PS, Butt N, Larsen AI. High-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training improv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follow -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ngina pectoris[J].Int J Cardiol, 2010 , 145( 2): 312—314.
[15] Munk PS, Staal EM, Butt N, et al.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may reduce in-stent restenosis following percutane -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stent implantation:A random -ized 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to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inflammation[J]. Am Heart J, 2009 ,158( 5): 734—741.
[16] Bjørgen S, Helgerud J, Husby V, et al. Aerobic high intensi -ty one-legged interval cycling improves peak oxygen uptak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no addi -tional effect from hyperoxia[J].Int J Sports Med, 2009 ,30 ( 12 ):872—878.
[17] 王翔,洪峰,魏源等.三种强度长期训练对大鼠心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和线粒体计量学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1):52-54.
[18] Tjønna AE, Lee SJ, Rognmo Ø, et al.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 vs. continuous moderate exercise as a treatment for the meta-bolic syndrome - “apilot study”[J]. Circulation, 2008 , 118 (4): 346—354.
[19] Tjønna AE, St ølen TO, Bye A, et al.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 reduces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more than a multi -treatment approach in overweight adolescents[J]. Clin Sci (Lond), 2009 ,116( 4): 317—326.
[20] 刘向辉,郝选明.间歇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及血浆CRAMP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2):212-218.
[21] Musa DI, Adeniran SA, Dikko AU, et al. The effect of a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program on high-density lipo -protein cholesterol in young men[J]. J Strength Cond Res, 2009 ,23 ( 2): 587—592.
[22] Nemoto K, Gen-no H, Masuki S,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walking training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blood pres -sur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people[J]. Mayo Clin Proc,2007 ,82 ( 7): 803—811.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Exercise Capacity of Amateur Athletes
ZHANG Yong-hua
(Guangdong finance academy, Guangzhou 510521, Guangdong,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exercise capacity of amateur athletes compared with 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exercise training. [Methods]: 36 amateur athletes were enrolled (age 19.4±1.3 years). They were randomized to 3 groups: high intensity inter-mittent training group (HIIT, n=12), 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group (MICT, n= 12) and no training control group (n=12). The trainings were performed within 3 weeks with 1-2d rest between sessions. The exercise capacity (METs) and the total exercise time (s) were measured by exercise test and analyzed. [Results]: In HIIT group, the exercise capac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total exercise time prolonged (P<0.05 ) after training. The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MICT group or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ut in MICT group, the exercise capacity and the total exercise tim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High intensity intermittent training can increase the exercise capacity of amateur athletes which prompted that HIIT might be more tolerable than MICT.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exercise capacity
张泳华(1972-),广东增城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