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的实证研究*

2015-12-20杨振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课堂教学

杨振华

(湖州师范学院 商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在引起更多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社会民众很大的质疑。“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这个“最远的距离”也被用来形容大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老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辛苦讲课,学生却在下面“手忙指乱”低头玩手机,这是否是当今大学课堂的普遍现象?如今,手机已然成为大学课堂的一个组成体,据《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职业分布以学生群体占比最大,为24.9%[1]。而在大学生群体中,移动手机拥有率基本达到饱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课堂现象,其背后的动因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

课堂教学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教学形式,始终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处于中心地位。课堂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来说就是指在课堂情境中的社会行为。本文研究的是大学课堂内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不仅要观察大学生课堂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使用手机的具体活动,还要深入活动主体的意义体系中,对他们外在化的活动进行诠释,即不仅要了解他们在课堂内使用手机做了什么,还要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2]。研究大学生在微观课堂情境中的手机使用行为有助于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对大学课堂的认识与需求,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

二、高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三种方法收集相关数据。

采用问卷法主要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研究内容的个体信息。根据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的具体特点,自编《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的调查问卷》,对问卷初步试测后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正式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课堂内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原因、对课堂效果的影响、应对建议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采用课堂观察法主要是运用必要的工具观察课堂,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对研究内容做出有证据的解释与推论。根据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的实际情况,自编《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的观察提纲》,提纲包括课程基本信息、学生座位选择、学生课堂行为、课堂师生互动、课堂氛围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访谈法主要是针对问卷法及观察法中出现的特定事件进行进一步的跟踪研究。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主要影响因素及个人认识等方面。对访谈内容进行梳理,目的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研究课堂内学生使用手机的深层原因,便于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所在。

(二)研究对象

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式,以H 高校各专业在校学生数作为分层依据,层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600 份,回收570份,有效问卷549 份,问卷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6.3%。调查样本均为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190名(占35%),女生359名(占65%);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为160、211、153、25名,专业分布以教育(124)、理工(105)、经管(100)、文史(94)及其他(126)类为主,学习成绩分布情况为上等82人(14.9%)、中等偏上154人(28%)、中等231人(42.1%)、中等偏下55人(10%)、至少有一门补考27人(4.9%)。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H 高校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了课堂观察,由选定的观察员先后跟踪观察了54小节课,观察员采用进入课堂跟读及监控室实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共观察第一小节课(8:00—8:45)22次、第三小节课(10:10—10:55)21次、第五小节课(1:30—2:15)11次,单班(人数≤50)上课41节、多班(人数>50)上课13节,课程专业分布以教育(15)、理工(13)、经管(6)、医学(6)及其他(14)类为主,课程性质包括专业课(38)及公共课(16)。

访谈法以随机访谈为主,共访谈学生50名。

调查开展的时间为2014年11月1日到2014年12月30日。

(三)数据处理

研究采用SPSS 19.0和EXCEL完成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

(四)现状分析

1.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频率高,时间长,以社交和学习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经常使用和比较常用的比例占27%,从来不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人数仅占被调查人数的6%;以一节课45分钟为样本,31%的学生表示每节课平均使用手机时长超过10分钟;学生在课堂内使用手机开展的应用以社交软件(70%)和拍摄教师课件(50%)为主,详见图1、图2。

课堂观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本研究参与观察的54小节课内,学生使用手机人数比例在5%以下的课堂数仅为6节(11%),具体比例分布参见图3,但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人数比例与课程性质关系不明显。

图1 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频率与时长分布图

图2 大学生课堂手机应用情况分布图

2.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情况符合“前排—中间效应”

“前排—中间效应”是由Willard Waller从“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角度提出的,该效应指出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具有相对稳定的群体特征,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比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动力,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就更高[3]。本研究的课堂观察得出了与此相似的结论,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课堂上平均玩手机的时长(F=5.430,p=0.000)、频率(F=4.982,p=0.000)均高于前排的学生,详见图4。

图3 观察课内学生使用手机人数比例分布图

图4 观察课内不同座位学生使用手机情况分布图

(五)显著性分析

1.不同年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F=14.231,p=0.000)。大一学生使用手机频率与时长均低于其他年级学生,大四学生使用手机频率与时长均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二、大三学生使用手机频率与时长无显著差异。分析认为,这与大学生学习习惯有直接关系。大一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高中的学习习惯,能够在课堂上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不去使用手机完成与课程内容无关的事项。

2.不同年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对听课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对听课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F=5.306,p=0.001),其中,大二学生认为课堂使用手机对听课效果的降低程度最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开展了针对性地访谈,不少学生认为,由于大二课程以专业基础课为主,而学生自身对专业知识又知之甚少,如果课堂上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势必严重影响听课效果。

三、高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的动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学生层面

从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控力,让学生“活”起来。调查结果显示,从学生层面出发,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完成与本课程学习无关任务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学生对专业或课程缺乏兴趣(占比67.2%);第二,学生认为自身注意力无法集中(占比40.7%);第三,学生认为自身自控力差(占比39.8%)。详见图5。

图5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分布比例图

一方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专业基础课应该适当增设专业兴趣教育或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项目教学,以此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习上的自我控制是指学生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观念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进行调整的能力,它表现为两个方面: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课内学习主要表现在集中注意和适宜行为[4]。有研究发现,深层型学习动机与自控力有较高的正相关,表层型学习动机与学习自控力有较高的负相关[5]。近年来,自控力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即自控力。因此,新生入学教育或选修课程中应该开设自控力相关课程,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学习相关内容,不仅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师层面

大学教学依然要注重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互动性,让课堂“活”起来。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学生对教师教学最看重或比较看重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态度、个人品格、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及科研水平,详见图6。通过对54小节课的课堂观察可以得出,课堂气氛越生动和谐,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就越积极主动,同时学生使用手机完成与课程学习无关事项的比例就越少,详见图7。关于“什么情况更愿意听课而不去玩手机”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66%)希望教师能够讲课生动,多采用案例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一半以上学生(56%)建议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随时提问,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图7 注意力、课堂气氛与学生学习行为关系图

目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科研重于教学,由此导致多数大学教师将更多精力集中于课题申报及论文撰写工作,而对教学工作相对放松。而一项关于美国大学教师的时间分配研究显示,美国大学教师一周内会将40%的工作时间(约24.5个小时)用于教学,或者用来准备教学相关活动[6]。毋容置疑,教学依然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大学教学依然需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师若不运用多种形式激活课堂,再加上大学课程普遍深奥难懂,那么课堂便是一团死水。如果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也不会活起来,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无非是教师“灌”进的,而不是学生自己通过领悟理解习得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课堂内使用手机完成与课程学习无关事项的比例。

(三)管理层面

以疏导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手机开展学习,让教育“活”起来。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现象的常态化,引起了越来越多高校校方的关注,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目前不同高校提出的管理措施中,大部分学生(74%)赞成以疏导教育为主(详见图8),他们认为硬性措施不起作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某高校采取课前要求学生将手机放置于固定点的做法,收效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这一措施而准备了多部手机的现象。针对该问题,研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学生更希望大学课堂能从内在吸引其认真听课而非“玩”手机。

图8 学生对其课堂使用手机的管理建议

在分析手机为大学课堂带来种种不良影响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普遍现象。大学生课堂手机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一半(50%)的学生使用手机拍录教师课件,作为课堂笔记的一部分;有41%的被调查者认为手机成为其学习的辅助工具,对其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也有28%的被调查者认为手机是其学习的重要助手,会经常性地借助手机学习各类知识,尤以查资料、背单词居多。在信息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贸然裁断手机对大学课堂的不良影响未免太过片面,手机对大学课堂教学固然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手机开展学习值得深入研究。大学教育只有走在时代的前沿,切实将新思想、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才能让高等教育“活”起来,并进一步引领时代的发展。

[1]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8).

[2]郝一双.大学生课堂行为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10.

[3]张旭.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18.

[4]李京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与焦虑的关系研究——以成都市X 大学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3:20

[5]张灵聪、皱丹杰.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力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

[6]Ziker J.The Long,Lonely Job of Homo academicus[J].The Blue Review,2014(3).

猜你喜欢

大学大学生课堂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