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纪念性建筑情境营造感悟

2015-12-20石孟良龚小乐

城市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纪念性营造情境

石孟良,龚小乐



当代纪念性建筑情境营造感悟

石孟良,龚小乐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纪念性建筑是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郁的建筑类型。运用具有地区特色的“瓦爿墙”等地方建材现代性建构的建筑设计手法;采用传统建筑功能现代性转型和历史建筑符号化的抽象性表达方法,能营造地域文脉与厚重历史的纪念性建筑意境。此外,引入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增设体验性参与性项目以及综合开发拓展经营方式的管理运营理念,也是纪念性建筑情境营造的现代性方式。

当代;纪念性建筑;情境营造

纪念性建筑的情境营造,就是将纪念性建筑设计中的各种元素合理利用,通过多种表达方式营造文化氛围,传递场所精神,追求观者心灵与环境的感应与共鸣。[1]对比当代国际纪念性建筑多元化发展的蓬勃景象,国内纪念性建筑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归零重建”模式,浪费巨大,城市文脉破坏严重;建筑设计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资源整合度低;设计理论陈旧,情境营造手法相对落后。因此,亟待建筑设计师们深入探索与不断创新。

一、当代纪念性建筑情境营造的地域表达观

鲁迅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纪念性建筑,作为历史文化载体,应该在兼顾鲜明时代性的同时反映地域特征,体现浓厚的传统文化。[2]张钦楠先生也曾提出:“当代建筑师有义务把传统的“隐性”文化观念“显化”,像安藤、柯里亚那样去挖掘传统地域文化和建筑特性,从根本上解决“模仿”、“千城一面”的现状。”[4]

(一)地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

地域文化是指不同地域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创作主体创造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地域文化是国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地域化就没有国际化。在国际建筑文化大融合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下,只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用当下的表现手法蕴含建筑的纪念性意义,才能使纪念性建筑具有真正“纪念”意义,才能更好体现纪念性建筑地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2]

宁波博物馆(见图1),就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博物馆。形体是现代简洁的几何形,垂直与倾斜结合。博物馆采用大跨度混凝土框架结构,但建筑表皮材料却是地道“宁波特产”。直壁采用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瓦爿墙”,而外墙的斜壁,则是以毛竹为特殊模板,浇筑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留下翠竹纹理,让人仿佛置身古老街巷,这正是“新乡土主义”的建筑理念的现代性表达。

(二)地域文化的融合性表达

俄国戏剧家果戈里说过,“当歌曲和传说都沉默的时候,还有建筑在说话。”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特有的地域性的景观氛围与景观环境,是兼具历史及文化的积淀。[4]

南京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经历了动荡的战争年代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总统府大门,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门仿西方“凯旋门”形式,“外圆内方”的独特设计,又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处事哲学,8根爱奥尼柱式的柱子,体现了民国时期学西方民主,与封建体制决裂的时代特征。总统府的建筑布局,就像一条时间纵轴。这条纵深约600米的轴线,是一部从明清到太平天国再到国民政府约600年的建筑文化史。从中国古典到西洋古典,到中西融合,一直到现代主义,东西文化下不同建筑风格分布在同一条轴线上,清晰透出中西建筑文化脉络的融合性表达。

二、当代纪念性建筑情境营造的有机更新观

建筑师黑川纪章说:“建筑是本历史书。把历史文化遗留下来,古代建筑遗留下来,才便于阅读这个城市,如果旧建筑、老建筑都拆光了,那我们就读不懂了,这座城市也就索然无味了。”[5]

(一)建筑功能的有机转化

建筑功能的“有机转化”是指充分重视历史性旧建筑在生态、文化、经济等多层面的功能价值,[6]强化历史性建筑的时代功能,使建筑的生命周期得以延续与循环。[7]同时规范以开发商为主导的“归零”式城市改造模式,不再为纪念而纪念,使旧建筑焕发新活力,城市文脉得以延续。

如北京“798工厂”(见图2),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旧城区域扶植各种艺术和创意产业的再利用形式。通过这类措施,改变区域传统产业建筑的功能价值,提升传统区域的文化性和社会性,保持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同步发展。“798工厂”,原为废弃的电子工业厂区。整个厂区规划有序,属于现代主义、典型的包豪斯风格。20世纪90年代“798工厂”逐渐衰落,后来由于租金低廉、空间宽敞,吸引了来自北京及其周边的艺术家聚集于此,将厂房改造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工厂”成功转型为艺术区,并成为北京先锋艺术的标志,新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

2. 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

上海“新天地”广场(图3),设计师对旧建筑的装饰和各种历史构建采取了保持原状的方法,将原有的石库门保存并设计为新的空间中的“建筑雕塑”,很好的保护了旧建筑区内的历史痕迹,体现了当代的特殊文化和历史沧桑感。而对于室内空间,则根据现代商业空间需求,采用空间重构的方式进行了二次空间设计,保留原建筑中的木门,并将这些木门退缩到通透的玻璃门后,成为了展示室内沧桑历史的陈设。

设计师把传统的居住建筑区成功转型为一个集商业、餐饮、娱乐和住宿为一体的文化综合区,将衰败的建筑老区带入时尚、繁荣的新天地。

三、当代纪念性建筑情境营造的观众参与观

传统的设计观,只适合已有纪念目的的人们,在设计者预先设计好的空间与气氛中被动接受信息,以一种“到此一游”的心态看展物,看电影;而以观众为主体设计观认为,纪念性建筑应该是有生命的,只有在被设计者完成并大众文化参与后,才算开始被孕育。人们参与历史并创造历史。参与者可结合个人审美体验、生活经历对纪念性建筑的文化内涵、历史情境进行解读、对话和交流。这种开放、有机的设计,使人们可与建筑平等对话,赋予纪念性建筑意义和灵魂,使原本沉闷的纪念性建筑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在各种审美思潮的冲击下,人们对单调的纪念性空间形式不再满足,而是追求强烈的视觉震颤甚至情感共鸣。设计师的任务在于,展示丰富的空间,并制造悬念,激发观众能动地理解、联想和审美创造,吸引他们参与其中。针对纪念性建筑的发展现状,为了提高观众参与感,我们在设计纪念性建筑时可以采取以下手段:

(一)引入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如宁波博物馆2015年3月落幕的“廉政文化建设成果展”,就是响应当时社会热点话题(图4)。展览紧紧围绕反腐倡廉主题,列举宁波历史上如王安石、方孝孺等反腐名人。从廉政溯源叙述到宁波廉政建设的十年历程,再以文件、照片、资料结合根雕、剪纸、书法、绘画着重展陈宁波市廉政文化建设的系列成果,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9]

(二)增设体验性和参与性的项目

利物浦著名的“Cavern Club”(洞穴俱乐部)。楼梯间、走道上陈列着他们用过的真品,到处都是披头士记忆。墙壁甚至梁柱上,到处都是摇滚乐迷写下的对偶像的崇拜与思念。

入口处,“名人墙”上(The Cavern Wall of Fame)刻着自1957年始在这儿表演过的所有音乐人的名字。流行音乐史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人名都在这面墙上闪闪发光。这里早已是世界摇滚乐迷们的朝圣之地。无数音乐人以在此驻唱,并将自己名字和偶像名字刻在一起为梦想。这样的纪念馆不仅是纪念者寄托情感的场所,更是参与历史并进行交流的场所(见图5)。

(三)综合开发,拓展经营方式

与中国纪念性建筑固定的国有承包制不同,国外大型纪念馆经营手段灵活。国外大型纪念馆一般集成了观光、休闲、餐饮等多种功能的多元聚合(见表1),形成了以纪念馆为中心的旅游景区,公开引入商业,通过多元化方式获得发展资金;而国内的此类场馆一般是单一的场馆,缺乏休闲游憩功能,缺乏参与性活动,游客停留时间较短,观众参与率、回访率低。

表1 纪念性建筑功能的多元聚合

我国纪念性建筑也可以学习先进经验,尝试转型。例如,可以与青少年教育结合,不定期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例如针对性的辩论,手抄报,自制纪录片等。这样不仅能增加趣味性,丰富纪念馆的纪念内容,还增强了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寓教于乐的纪念性活动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这种以纪念为主线,同时穿插多种功能的有机组合方式,可以让纪念性建筑跳出传统文化建筑的框架,成为与公众生活联系紧密的城市综合体。

纪念性建筑,作为一种具有浓郁文化气息,且历史悠久的建筑类型,经历了史前蒙昧时代、神话时代、宗教时代、科学时代、信息时代(当代)5个阶段的发展进化。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纪念性建筑本体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必须注重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重视人类审美意识是纪念性建筑情境营造中的重要情感基础,并且通过纪念性建筑文脉的地域表达、纪念性建筑功能的有机更新以及纪念性建筑情境营造的观众参与,有效地拓展当代纪念性建筑情景营造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手法。

[1] 于晓森, 王金凤. 浅谈纪念性景观的营造[J]. 河北林业科技, 2008(2): 34-35.

[2] 尹英. 纪念性景观的地域表达[D]. 湖南大学, 2012: 25-29.

[3] 张钦楠. 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 建筑学报, 2004, (1): 21-23.

[4] 孙俊桥. 走向新文脉主义[D]. 重庆大学, 2010:46-52.

[5] 刘昱. 国内旧建筑再循环利用中的细部设计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7:55-61.

[6] 王艳丰. 浅谈老旧建筑的改造[J]. 山西青年月刊, 2013(8): 167-167.

[7] 倪文岩. 建筑再循环[D]. 华南理工大学, 2000: 73-80.

Discussion on Architectural Theory to Create a Memorial to the ontemporary Situation

SHI Meng-liang, GONG Xia-l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morial build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ique of “regional cultural modernity expression and regional cultural fusion expression”, and it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functional organic transformation and modern technology organic integration”. Thus creating the innovative contemporary memorial building scene to creat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s and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temporary; memorial building; environment

(责任编校:陈光明)

A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5.02.017

1672–1942(2015)02–0086–04

2014-10-28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湘教通[2013]191号)

石孟良(1966-),男,湖南益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龚小乐(1992-),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纪念性营造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护患情境会话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纪念性园林中的应用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