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整合发展
2015-12-20赫曦滢
赫曦滢
哈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整合发展
赫曦滢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长春 130033)
哈尔滨——长春城市群的构建和整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用城镇化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思路。当前哈长城市群仍处在城市群发展的起步阶段,城市群结构松散,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不强。要从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产业一体化程度、整合城市空间和城乡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度整合,增强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使之成为区域发展的推进器和重要引擎。
哈长城市群;空间;发展阶段;定位;整合
一、哈长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与划定依据
城市群普遍具有边界模糊的特点,城市辐射范围存在阶段性与模糊性的双重特征,很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哈尔滨——长春城市群的空间构图进行了探讨。
(一)城市群的识别标准
国外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城市群、都市圈和大都市带等概念进行研究,法国地理学家J.Gottmann提出了城市群形成的5大指标,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对大都市圈进行了定义。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周一星提出了中国都市区的界定标准,2008年倪鹏飞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以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城市群空间等级的识别体系和阶段标准进行了划分,将城市群分为潜在区域级城市群、区域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和世界级城市群。2010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提出了中国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的7大标准,从城市数量、人口、城镇人均收入、城市群经济密度、铁路公路网密度、城市群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和核心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中心度等方面对城市群进行了详实的勾画,我国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方面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了成熟。
综合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等的判断指标和标准,在各种代表性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所处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地位和国际影响,以及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中政府主导的国家特色,本文以《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的识别标准为蓝本,结合各位学者的结论,选取了中国城市群识别标准的9项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群识别诊断标准体系
(二)哈长城市群的空间划分及依据
2010年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明确提出了“哈长地区”的战略性概念,但是对哈长城市群的具体范围并未进行严格划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虽然对哈长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和重要性进行了描述,也未对其空间范围进行明确,至今哈长城市群规划还未问世。因此,本文依据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识别标准的探讨,对哈长城市群的具体地域范围进行了界定。
1. 哈长城市群的空间划分
本文在对全国主题功能区规划进行了解读后,综合考虑吉林省与黑龙江省在人口、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集聚程度,兼顾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机遇,考虑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及未来东北东部地区的门户作用,在保证行政单元完整性的前提下,确定哈长城市群国土总面积25.4万平方公里,其空间范围如表2和图1所示:
表2 哈长城市群空间范围
图1 哈长城市群空间范围
2. 哈长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划定依据
在对哈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进行规划时,要综合参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战略布局、国家新型城市镇化的引导、东北经济带发展规划的要求、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的指导以及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发展规划,具体划分依据以下几个主要文件(如下):
(1)《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为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划定具体范围。在《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明确指出吉林中部城市发展应依托城市空间分布和发展基础,逐步构建以长吉大都市区为核心,以四平、辽源、松原为支点的吉林中部城市群,与哈尔滨等城市互动发展,成为培育哈长城市群的核心支撑。[1]按照《吉林中部城市规划》的指导,描述了吉林中部城市发展应在“哈大——珲乌”大十字交通主轴的框架下,以城镇化为主题,布局交通、产业人口,有效利用土地,环核建圈、依轴造带、按级分层,构建“一核、两圈、六带、四层”的空间格局。
(2)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为哈长城市群构图指明方向。黑龙江省城镇化体系的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一心、两翼、三区和四轴”,“一心”是哈尔滨大都市圈,“两翼”是哈大齐走廊和东部城镇组群发展区。国务院已经批准了哈尔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将双城市“撤市设区”。同时,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三个核心城市在功能上实现互补和协调发展,可以形成农业——矿产资源——加工工业的功能结构系统格局。
综合以上规划内容,结合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看,哈尔滨和长春市的空间距离正在缩短,直线距离只有220公里,中间隔着吉林省的扶余县和德惠市,这两个城市也是哈长城市群的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长春的卫星城。京哈高速和哈大高铁、102国道,已将哈尔滨到长春之间的地理空间连接在一起,从远期来看,哈长城市群未来将成为一个大型城市群,而对于东北亚区域发展一体化、构建“一带一路”来说,这个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
表3 哈长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的指标评价
(注:1.表中数据来自《2013年黑龙江统计年鉴》、《2013年吉林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汇率运算以2012年为准(1美元≈6.22537元人民币。)
(三)哈长城市群发育情况评价
根据本文确定的城市群识别诊断的指标体系,研究评估哈长城市群是否具备城市群建设条件以及有待提升的建设方向,具体情况见表3。
纵观以上指标的对比,哈长城市群有7项指标达到标准,按照2/3以上指标达标的要求判断,可判定哈长城市群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哈长城市群在非农产业产值比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GDP以及经济密度等经济指标上普遍较高,表明从经济发展与区域建设紧密性角度而言,哈长城市群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更加符合城市群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二、哈长城市群的发育阶段识别
目前,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群界定和城市群发展研究中,主要通过两种分析方法界定和识别城市群发展阶段:第一是对城市群的地理属性进行科学分析,通过综合群内不同城市间的物质流、信息流、人流等数据,借用地理学相关研究方法,对城市群的发展阶段进行识别,这种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识别方法也称为地理学视角的识别方法;第二是从城市群的定义为出发点,依据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客观地反映城市群的经济属性,进而对城市群的范围和发育情况进行界定,将这种方法也称为经济学视角的识别方法。
(一)城市群发育阶段识别标准
城市群结构复杂,开放度又极强,对城市群发展阶段进行识别,于规划城市群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综合了地理学和经济学识别方法,结合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现实情况,主要从核心城市经济影响力、城市群规模、城市间的联系水平和城市群整体发育水平等4个角度对中国城市群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并对哈长城市群的发育情况进行识别。
表4 中国城市群的发育阶段识别指标[2]
1. 核心城市的经济影响力:这一指标通过选取特大城市数量和核心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两个指标,标识城市群中特大和核心城市的经济发育水平和经济辐射能力。特大城市的标准是城镇人口大于300万,核心城市则是城市群中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
2. 城市群的发展规模:主要考察了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和拥有的城市数量。
3. 城市间的联系水平:联系水平主要标示的是城市群中人流和物流的交流程度,因此选取了公路网密度这一指标,还用城市群联系强度来表示城市群中不同城市的相互作用关系。
4. 城市群的整体发育水平:用城市化率、经济密度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3个指标,分别对城市化发展水平、地均发展水平和经济的人均发展水平进行测量。
目前,我国对城市群的研究往往是单一维度的,即对城市群的形成与否进行单一测量。但是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还会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方创琳(2011)认为城市群有4个扩张过程,即从城市群到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再到大都市带。虽然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划早已经发布,但是对城市群的发育情况进行分类和评估的工作却寥寥无几。从我国现阶段城市群的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的城市群的发育水平层次不齐,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千差万别。为了准确地对中国城市群的发展阶段进行识别,在借鉴国际城市群发展经验以及我国城市群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本文参照《201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的相关指标,将中国城市群的判别标准划分为I级、Ⅱ级、Ⅲ级、×,分别对应于该指标的发展成熟度,I级表示非常成熟、Ⅱ级表示成熟、Ⅲ级为发展初级阶段、×表示不具有城市群发展特征,具体如表4、表5所示。
表5 哈长城市群发育阶段评价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3)》
(二)哈长城市群发育阶段评价
综合以上对城市群的判断,我们将哈长城市群的相关数据带入模型进行计算,可以清晰看到,哈长城市群的人口和城市数量已经达到城市群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属于中等规模的城市群,但是核心城市的数量不多,中心城市的聚集程度不强,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从联系强度上看,哈长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有较为发达的公路、铁路网,但是城市间的人流和物流的联系强度较差,还没有达到Ⅲ级城市群要求的≧20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的门槛,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哈长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结构松散的特点。从城市群当前的发展水平看,哈长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在中国城市群中属于中间位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东部发达地区,但高于西部地区。哈长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当前面临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严峻形势,经济密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整合发展。综上所述,当前哈长城市群“雏形”初现,已经具备了构建城市群的基本条件,处在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哈长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与空间结构
(一)哈长城市群的发展定位
1. 打造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哈长城市群涵盖了吉林省中部和黑龙江省西南部的主要城市,地处与中、日、韩、朝、俄、蒙诸国交汇的东北亚腹地,是中国沟通东北亚、中亚和欧洲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因此,要通过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与整合,将哈长城市群打造成东北亚地区最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高端综合服务业基地,使其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2. 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有序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将哈长城市群建成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3. 构建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生态、宜居城市群。要秉承以人为本、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有效治理水源、大气、土壤污染,保护森林、湿地、草原环境,打造宜居的生态、宜居的城市群。
(二)哈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城市群的发展主要依靠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因此依据哈长城市群现阶段的发育情况和交通发展状况,依托哈长城市群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和嫩江、松花江等发达的内河航运水系,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指导,将哈长城市群构建成“两核、三带、两组群”的空间结构。其中,“两核”为哈尔滨大都市圈、长吉一体化都市区;“三带”是哈大城镇经济带、图乌城镇经济带、哈大齐牡城镇经济带;“两组群”是哈大齐城镇组群和吉林中部城镇组群。
图2 哈长城市群空间结构图
四、哈长城市群的整合发展路径分析
(一)哈长城市群整合发展的重要性和实质
从全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在东北地区,哈长城市群是区域内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是我国东北地区承接国内外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更是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东北崛起、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哈长城市群的整合发展对于实现东北振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要实现哈长城市群整体实力的提升,必须走整合发展之路。城市群整合的实质,就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区域内各地域单元的共同努力,形成区域内部地区间合理的互补与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结构的优化,实现区域内部功能组织的合理化,实现与区域外部的对接、互动与良性竞争,从而实现城市群整体实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3]可以说,整合的理念、思路、途径和举措等都与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建设任务密切相关,整合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哈长城市群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哈长城市群的整合发展路径
1. 整合城市竞争力
信息化、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载体是城市,城市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命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使国家之间的竞争转向了城市群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根据《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排名,长春、哈尔滨的综合竞争力分别排名第43、57位,与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地区中的主要中心城市相比,综合竞争力还不强,尤其是在宜商、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和发达城市有较大差距。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着力提升哈尔滨和长春两个核心城市的竞争力。这不但要求两市要增强经济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重点在改善居住条件、增强交通承载能力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下功夫,加大城市对人才和资本吸引力度。同时,还应重视对本地人才和企业的培养,引进竞争机制,提高经济效率,为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充足的养分;第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群经济竞争力。东北地区是中国重工业的“心脏地带”,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拉动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基本动力,产业合作是整合哈长城市群经济竞争力之根本。因此,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促进资源型产业的更新换代,协调三次产业发展,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全面提升城市群的经济竞争力。第三,要组建有竞争优势的城镇联合体。近年来,哈长两市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优化,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关于撤销双城市设立哈尔滨市双城区的请示》,2014年国务院批复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九台市设立长春市九台区的请示。这些举措对构建新的城镇联合体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2. 整合产业发展
目前,在我国城市群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间经济竞争激烈,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哈长城市群内部,一直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趋同、同质竞争严重等问题,影响了本区域的整体经济竞争力,为此需要进行哈长城市群产业整合,实现经济资源优势互补。
从积极方面看,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趋同,这有利于减少区域间产业整合的矛盾与摩擦。哈长城市群中的城市,大多依赖重工业生产,产业结构较接近,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差异较小,为产业整合提供了较好的自然条件。从产业分类上看,哈尔滨市的优势产业为装备、食品、石化、医药,齐齐哈尔以食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大庆以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和光伏发电产业为主要依托。长春市的优势产业是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吉林市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为化工、冶金、汽车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因此,综合各个城市的优势产业,建议从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其他现代制造业入手,整合哈长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增强其整体竞争力。
3. 整合城市体系和空间资源
当前,哈长城市群的发育尚处于形成发展阶段,与我国三大成熟的城市群相比差距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历史、经济因素外,城市群体系结构和功能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哈长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城市分工不够明确,城市性质、城市功能相近,在城市职能方面同构性强而互补性差,城市间的联系也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城市发展的有序化、网络化,这必然导致哈长城市群的城市整体功能性不强、发展也相对缓慢的现实状况。为此,要下大力气对区域城市体系进行整合,完善和调整哈长城市群的体系层次和结构功能,以实现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形成职能明确、功能互补、类型完备的城市体系结构,促进哈长城市群的整体发展,从而带动黑吉两省的经济发展。
哈尔滨和长春既是黑吉两省的省会,也是两省发展的核心。两个核心城市在空间上距离较近,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近似,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当前两市都面临着资金不足、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滞后等难题,只有充分发挥两市的整体优势,共同克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才能增强哈长城市群的活力。哈长城市群是典型的“双核”发展模式,因此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关键在于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城市资源互补,改变城市间各自为政、孤立发展的形势,使得毗邻状态转变为整体的区位优势,而不是相互制约。采用双核驱动的发展模式来推动哈长城市群的发展,进行空间的整合,有利于发展城市的规模、提升综合实力。同时还要综合“中心——外围”、“点——轴”共同开发的模式,将外围城市融入其中,打造大都市圈,最终实现哈长城市群的整体空间整合。
4. 整合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
哈长城市群地处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五”、“二五”和“三线”期间布局的重工业企业较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产品结构较单一,技术装备落后、管理体制僵化、企业活力下降,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而且哈长城市群中的重化工业较多、技术装备落后、物耗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对生态的破坏明显。因此,哈长城市群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对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整合,探索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因此,要在哈长城市群构建过程中彻底解决结构性问题带来的污染,鼓励发展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倡导城市绿色消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N]. 吉林日报, 2014-8-7(A2).
[2] 张学良. 201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的崛起与协调发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56.
[3] 王发曾, 刘静玉. 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M]. 科学出版社, 2007: 33.
Research on Spatial Composition and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Harbin –Changchun Metropolitan Area
HE Xi-ying
(Jil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angchun, Jilin 130033, China)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city circle are the highest stage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developed degree of a country. At present, Harbin–Changchun metropolitan area has risen as 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not only indicates that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the northeast area, also on behalf of the stat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in the northeast area. At present, the planning of the the area is still in the preparation, the problem of the regional scope and function of it is still controversial.Therefore, this paper to Harbin–Changchun metropolitan area for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theories systematically, Harbin–Changchun metropolitan area the geographical scope is determined, an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is identified,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Harbin–Changchun metropolitan area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spatial planning, it is proposed to from the aspects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dustry, urban space and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epth of its integration.
Harbin–Changchun metropolitan area; spatial range; stage identifi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integration strategy
(责任编校:贺常颖)
F 291
A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5.02.013
1672–1942(2015)02–0066–06
2015-02-01
赫曦滢(1983-),女,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新型城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