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2015-12-20李春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氟西汀羟色胺受体

李春鹏

河南获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获嘉 453800

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李春鹏

河南获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获嘉 453800

目的 探讨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治疗组(54例),对照组按脑卒中临床路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mg/次,1次/d,早晨后服用,均为2周一疗程;治疗前后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体评价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西汀是一种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的抗抑郁药,值得临床应用。

氟西汀;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发生率30%~70%,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运动迟缓、认知功能损害、缺乏自知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减退。若症状持续2周以上称卒中后抑郁[1]。卒中后抑郁导致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不配合治疗,甚至拒绝治疗,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我科自2010年应用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54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2013年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08例,卒中诊断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MRI证实;抑郁诊断符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前17项评分的积分≥17分,排除既往有抑郁症、其他精神疾病及药物依赖性疾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龄72.1岁;对照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平均年龄69.5岁。2组在发病时间、神经功能缺损及性别、年龄、抑郁程度和伴发疾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明确诊断,病情评估、医患沟通后均统一按脑卒中临床路径治疗,并给予必要的物理康复治疗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氟西汀片20mg/次,1次/d,晨后服用,均为2周一疗程。2组患者均监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1.3 疗效判断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3]:HAMD-17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经药物治疗患者减分率75%以上;(2)显著进步:经药物治疗患者减分率>50%~75%;(3)进步:经药物治疗患者减分率25%~50%;(4)无效:经药物治疗后患者减分率25%以下。总有效=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2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减少,但治疗组评分减少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s)

表1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s)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组别 n 54 26.9±5.2 7.9±3.4对照组54 25.1±8.5 10.1±4.3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3 不良反应 3例开始服药后出现恶心、食欲减退,2例出现头昏、睡眠异常、疲乏,未减药量,坚持服用5d后症状慢慢消失;1例由于擅自增加药量,出现手抖、思维紊乱、幻觉,经减量后缓解。所有病例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尤其影响患者积极参与神经功能的恢复。卒中后抑郁可以发生在卒中后数小时到数天,发病高峰是卒中后3~6个月,其次是卒中后1个月,1a后发病率下降,但仍有发病危险[1]。卒中后几天出现的抑郁通常可以自行恢复,相反,卒中后7周或以后起病的患者,很少自行恢复。由于这类患者原发病的表现较为突出,往往掩盖了抑郁的情绪或症状,导致患者或家属忽略了抑郁的存在;另外,即便患者被发现有情绪改变,也亦被误认为是原发病所致而未能及时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与所谓内源性抑郁的机制相似,即由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紊乱所致。当前的研究多集中在5-羟色胺(5-HT)能及受体传递通路的改变上,动物模型中发现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和5-HT减少,可能是PSD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若脑卒中破坏NE能神经元和5-HT能神经元,引起NE能和5-HT能神经递质合成减少,或突触后膜5-HT1A受体阻断和5-HT2受体激活均可导致抑郁[4]。氟西汀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而起到抗抑郁效果,临床用于抑郁症治疗,有效率达68%~83%[5]。氟西汀对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的抑制作用较弱,对组胺受体、毒菌碱受体及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阻断作用较三环类抗抑郁药弱,故相关的镇静、抗胆碱能样作用及对心血管的作用不明显。该药口服后从胃肠道吸收良好,进食不影响其生物利用度,吸收后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分布广泛,服药数周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虽有厌食、恶心、呕吐(不常发生)等不良反应,但常常症状很轻,适应后自动消失,药物剂量过大会出现发热、手抖、思维紊乱、幻觉等,减少剂量即可缓解。

尽管现已有不少新的抗抑郁药物,但氟西汀由于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且轻,安全性高及用药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得到大多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值得临床应用。

[1] 李秋媛,万静,曾勇,等.脑卒中后抑郁的随访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8(1):28-30.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向永红,田小元.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3):56-57.

[4] 杜其勇,杨朝斌.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2):166-168

[5] 贾玉芳.盐酸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3):53-54.

(收稿2014-06-28)

R749.1+3

B

1673-5110(2015)07-0113-02

猜你喜欢

氟西汀羟色胺受体
5-羟色胺对肠道疾病的影响
浙产藏红花单方联合氟西汀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氟西汀致单侧眼球震颤及瞳孔扩大1 例
作用于GABA受体杀虫剂的代谢、作用机制及开发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患者常规治疗联合抗焦虑治疗的临床观察
短疗程喹硫平联合氟西汀治疗43例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疗效观察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缓解抑郁 多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