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2015-12-20王长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颈动脉

王长河

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驻马店 463000

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王长河

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驻马店 463000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36例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颅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和CT血管成像检查,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评价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的性质。结果 36例患者行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CT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狭窄28例,发现颈动脉斑块54块,而CT灌注成像显示异常24例,阳性率85.71%,其中病灶侧TTP、rCBF、MTT值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V与对照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无狭窄8例,而CT灌注成像异常3例,阳性率37.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患者MTT低于Ⅱ期,rCBF高于Ⅱ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rCBV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半年随访,其中5例发展成为脑梗死。结论 CT脑灌注成像结合CTA可同时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颈内动脉的血管形态变化,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CT;脑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是一种神经系统急症,起病突然、迅速,经历时间短暂,患者多于发病间歇期就诊,常规CT及MR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或仅见陈旧性非责任病灶,缺乏客观诊断标准,因其具有高度脑卒中风险,如不及时治疗,2d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5%[1]。研究[2]表明,大多数TIA患者有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随着影像医学技术的发展,新兴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将有助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早期诊断。我们采用CT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分析TIA患者的脑血管形态和相应供血区域的脑血流灌注,以期为TIA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01—2014-01 36例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根据病史及症状、体征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性TIA。TIA的诊断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入组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的TIA患者;(2)经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3)MRI检查未发现相关的责任病灶;(4)同意进行本次研究,并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功能障碍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低者,碘过敏试验阳性者,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者以及有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36~75岁,平均(52.6±8.1)岁;发作时间10min以内18例,10~30min 10例,>30~60min 5例,>60min 3例;发作频率:24h内发作1次者15例,24h内发作2次及以上者21例;入院时发作3次及以下者16例,3次以上者20例。所有TIA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均行头颅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及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

1.2 影像学检查 应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层螺旋CT,先行颅脑CT平扫,确定感兴趣层面后行CT灌注成像。以眶耳线(OM线)为平扫起始层面,扫描范围从眦耳线至颅顶部,层厚5mm,层间距5mm,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300mA,矩阵512×512,扫描视野25cm。CT脑灌注成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造影剂优维显40mL,注射速度4mL/s,再以20mL生理盐水冲管,延迟时间5s,以基底节层面为感兴趣层面,对选定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速度0.5s/圈;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管电流210mA,层厚10mm,覆盖范围40mm,间隔l s,扫描时间40s,共80层。CT脑灌注成像后5min对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或)颅内段行CTA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顶,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速度4mL/s,用量50mL,再以20mL生理盐水冲管,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管电流210mA,螺距0.969∶1,层厚0.625mm,对比剂注射总量少于100mL。使用Triger技术检测主动脉弓水平的对比剂浓度变化,当达到100HU时触发扫描。将原始数据重建成层厚1.5mm、间隔1mm的图像。

1.3 图像处理 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采用Siemens灌注软件进行处理进而获得图像,获取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图像,通过测量ROI获得各参数的定量值。CT血管成像利用减影技术重建得出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法(VR)等图像。根据脑局部微循环的变化程度,将TIA分为Ⅰ期、Ⅱ期。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进行CT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取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灌注成像及CT血管造影对比 36例患者行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CT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狭窄28例,发现颈动脉斑块54块,而CT灌注成像显示异常24例,阳性率85.71%;CT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无狭窄8例,而CT灌注成像显示异常3例,阳性率37.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半年随访,其中5例发展成为脑梗死。

2.2 病灶侧与对照侧CT灌注成像参数比较 病灶侧TTP、rCBF、MTT值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rCBV与对照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TIA不同分期CT脑灌注成像参数对比 Ⅰ期患者MTT低于Ⅱ期,rCBF高于Ⅱ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侧CT脑灌注成像参数对比 ±s)

表1 两侧CT脑灌注成像参数对比 ±s)

项目 TTP(s) rCBF [mL/(100g·min)]MTT(s)rCBV(mL/100g)病灶侧12.4±3.2 41.2±7.6 8.1±1.9 3.7±0.6对照侧8.6±1.2 58.1±6.7 4.5±0.9 3.6±0.5

表2 TIA不同分期CT脑灌注成像参数对比 ±s)

表2 TIA不同分期CT脑灌注成像参数对比 ±s)

分期 MTT(s)rCBF [mL/(100g·min)]rCBV(mL/100g)Ⅰ期7.6±2.2 47.4±6.2 3.6±0.8Ⅱ期9.8±2.7 33.8±6.8 3.7±0.5

3 讨论

TIA是指由脑局部或者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的神经功能缺损[3],被认为是大脑的“间歇性跛行”[2],具有高度脑卒中风险,发病突然,历时短暂,多数持续时间不超过1h,发病后症状迅速达高峰,多在24h内恢复正常,且无严重后遗症。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其最常见原因,也有学者认为血流动力学障碍、微栓子脱落也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脑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颈内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下降,引起脑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2]。研究[4]指出,30%左右的脑梗死是由颈动脉狭窄导致的,其中一半以上是由颈动脉狭窄致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导致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是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诱发因素,但血液动力学异常的发生与否要看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即使颈动脉完全闭塞,如果侧支循环良好,血流动力学可以正常。因此,血流动力学的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侧支循环的状况。长期以来,TIA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所以,TIA被认为是临床诊断。

CT脑灌注是一种血流动力学评价技术,可发现颈动脉狭窄病变导致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脑CT灌注成像技术是在周围静脉团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后,在对比剂首次通过受检组织过程中对选定的兴趣层面连续动态CT扫描,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曲线利用不同的数据模型计算出MTT、CBF、CBV、TTP等多个参数。CT脑灌注成像参数能够反映血管侧支循环情况,这对判断TIA患者是否会发展为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TTP指从开始注射对比剂至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CBF指单位时间内流经一定脑组织血管结构的血流量,CBV指兴趣区内单位体积脑组织的血管床容积,MTT指对比剂通过毛细血管的时间。MTT延迟提示脑灌注压降低和灌注储备受损,也可评价侧支循环情况;CBF轻度下降提示脑循环储备失代偿,大幅度降低则提示已发生脑梗死。CT灌注成像能正确反映TIA患者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异常灌注情况和功能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CT血管造影是一种非介入性血管成像技术,可较准确评估动脉狭窄程度、部位,斑块性质和侧支循环等,尤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因此,其对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管性病因具有重要作用[5]。

综上,脑CT灌注成像操作简便,能快速检测TIA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评估侧支循环状态,CT血管造影可直观显示责任血管狭窄情况,二者联合用于TIA的诊断为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徐方元,陈爽,关颖,等.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7):1 370-1 373.

[2] 李萍,张在人,赵雁鸣,等.多层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8):1 079-1 082.

[3] 钟井松,沈海林,丁乙,等.脑CTA与CT灌注成像在TIA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6):774-778.

[4] Turkenburg JL,van Oostayen JA,Bollen WL.Role of carotid sonography as a first examin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and strokes:benefit in relation to age[J].J Clin Ultrasound,1999,27(2):65-69.

[5] 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64层螺旋CT与1.5TMRI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右心功能测定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9):908-913.

(收稿2014-06-28)

R743.31

A

1673-5110(2015)07-0069-03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颈动脉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过去进行时考点梳理一表清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长爪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表达变化的研究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分析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