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分析

2015-12-20徐向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基底节血肿微创

徐向东

河南确山县人民医院干部病房 确山 463200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主要由于长期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因发生病理性改变而破裂出血。本文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01-2013-0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0例。纳入标准:(1)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 证实为基底节区部位出血;(2)出血至治疗时间<12h;(3)出血量30~60mL;(4)年龄40~75岁;(5)生命体征稳定,意识状态呈清醒、嗜睡或浅昏迷状态;(6)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所有患者按照是否自愿接受手术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2~73岁,平均62.3岁,出血量35~56 mL,平均46.7 mL。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3~74 岁,平均63.5 岁,出血量34~58 mL,平均45.7mL。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出血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采用局部麻醉,根据CT 扫描结果以出血量最多层面为穿刺平面,而后选择血肿中心向头皮骨的垂直距离作垂线,其延长线与出血侧头皮的交点即为穿刺点。常规消毒,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长度合适的YL-1型穿刺针,沿穿刺点方向钻孔进入,至靶点后拔除针芯,接5mL注射器缓慢抽吸颅内血肿,首次清除40%~60%的积血量,以防颅内压下降过快而引起再出血,血肿清除以后在残腔内放置引流管引流,并于术后每6~8h向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3万~5万U 进行冲洗,直至血肿内积血基本清除时(即引流剩余颅内血肿内清除血肿80%以上时)即可拔除引流管[2]。

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包括给予患者吸氧、抗感染、控制高血压、脱水、降低颅压以及保证营养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1.3 观察指标

1.3.1 近期疗效:应用NIHSS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d、7d、14d和21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应依此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6%~90%;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死亡者,以基本治愈、显著进步和进步计算总有效率。

1.3.2 随访:随访6个月,以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Ⅰ级:独立活动无需帮助;Ⅱ级:能活动,但需帮助;Ⅲ级:需具体的帮助才能完成活动;Ⅳ级:无活动能力需他人代劳;Ⅴ级:为植物状态。以Ⅰ~Ⅲ级计算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2 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d、7d、14d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分,±s)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d 治疗7d 治疗14d 治疗21d观察组 30 38.78±7.65 25.79±7.65 19.81±7.54 16.3±6.64 10.18±5.84对照组 30 37.26±7.54 36.21±7.54 29.37±6.83 23.2±6.58 19.72±5.78 P 值>0.05 <0.05 <0.05 <0.05 <0.05

2.2 近期疗效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近期疗效比较 [n(%)]

2.3 随访 随访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0.0%、56.7%,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n(%)]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多由于脑内小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刺激发生慢性病变基础上破裂所致,而这些小动脉的慢性病变主要包括脑内小动脉硬化、脑血管透明脂肪样变性以及粟粒状微小动脉瘤形成等[3]。其中基底节出血是脑出血最常见部位,除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一般表现,还易因血肿压迫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以及神经功能紊乱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4]。

对脑出血治疗的目的是尽快减轻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恢复脑功能,降低病死率,提高存活率[5]。一般认为对于出血量较少、意识清醒的患者可行内科保守治疗,但一般情况下对于脑出血患者应立即行手术治疗解除血肿压迫[6]。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在CT 引导下行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的特点,穿刺本身对脑组织的损伤较小,且不暴露脑组织,因而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和干扰较小,最大限度减小了对患者的创伤,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7]。从本组资料也可看出,观察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小于行保守治疗的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可快速恢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可更好改善患者近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应注意手术时机的把握,作者认为,发病后6~12h 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是最佳手术时间,可有效降低病死率[8]。这主要是由于在发病后早期(6h内)患者的血肿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手术引流后由于脑内压力下降,易引发再出血,而太迟又会导致血肿产生颅内高压,不利于手术操作,且会增加病死率[9]。因此,在行微创颅内压血肿清除术时应严格把握手术时机,以提高疗效,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组所选病例均为30~60mL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而对于出血量较大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是否适宜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以及患者远期疗效还待进一步加大样本研究。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吴克梅,张晓琴.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6,2(7):112-114.

[3]邓平,吴晓牧.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0,4(12):267-278.

[4]王德江,王硕,赵元立,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近期预后多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5,44(7):3 118-3 122.

[5]刘金龙,牛朝诗.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6,6(12):379-381.

[6]刘宗霖,谭宗德,程新富.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J].临床急诊杂志,2013,6(18):251-253.

[7]欧弃愚.3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3,2(16):36-38.

[8]龙永泉.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12):551-552.

[9]易振恒.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9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78-80.

猜你喜欢

基底节血肿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基底节钙化影像学检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