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015-12-19辛颖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对文化也越来越重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软实力。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传承形式与发展惯性的制约,其传承效果逐渐呈现出式微趋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更应该朝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本文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研究基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方式便是言传身教、心口相传,物质层面上的传播载体非常有限,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容易被历史长河湮没的原因。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所有文化都需要“一脉相承”,对于非物质文化来说尤其重要,其传承过程中缺少物质载体,所以更容易断代,甚至消失。同时,非物质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更依托于文化传播者的个人行为,如果发生意外,文化的传播就会面临消亡危险。当前,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消亡边缘,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问题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也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仍然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很多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很多地区的超负荷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路径[1]。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但相关规定却偏于程式化与概念化,很少出现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讲,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传承人才
现阶段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欠缺专业的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更主要的是缺少相关的文化传承人。如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已经步入老年,但想要传承传统技艺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一旦这代人老去,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危险,如很多口头文学、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如此。
(二)保护机制不健全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部门,社会、文化、资源等相关部门中,存在职责重叠、管理交叉问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保护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强,缺乏标准化与科学化[21]。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无论在产权保护方面,还是在管理规范化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三)教育体系不完善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相对较晚,在理论体系上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教育方面,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到教育体制,小到课程设置,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很多学校都存在普及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滞后、硬件设施不全等问题。
(四)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政府的资金有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很多地区由于受到资金限制,无法及时有效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也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实程度的加深,很多相关专家与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专门机构
我国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此同时,还需要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完善相关的保护机构,提升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设,在学术上加强交流,从动态与静态两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面保护,并将有针对性的、统一的、健全的评估标准建立起来。
(二)构建评估机制
针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完整性的不同,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如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等。设立相关名录,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动态管理,如果发现保护不当现象,需要根据名录对相关部门进行警告,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整改;如果发现保护仍然不符合标准,便可以合理运用“退出机制”,以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3]。
(三)运用科学技术
在相关学术领域中,我国需要完善高校以及科学研究部门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设置,建立起学术交流平台。与此同时,运用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如信息、数字化、虚拟等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建立相关基金
国家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支持,另外,还可以呼吁社会、企业、个人进行募捐,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一份力。基金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利用基金,培养更多的管理、保护、传承人才,对其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灿烂辉煌,很多文化遗产都是非常珍贵的,但在对其进行传承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脆弱性导致其传承逐渐式微,这对我国来说是非常重大的损失。因此,相关工作者需要正视当前面临的资源保护问题,运用设立专门机构、构建评估机制、运用科学技术以及建立相关基金等方式,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的传承下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以青.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兼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56—160.
[2]姜爱,李永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云南、贵州、海南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04:110—114.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述要[J].美术研究,2003,01:69—72.
作者简介
辛颖(1980-)女,汉,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主任,中级群文馆员,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群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