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北丧葬习俗蕴含的佛教思想
2015-12-19慈平
摘 要:苏北地区的丧葬习俗繁琐复杂,蕴含多种文化因素。其中,佛教长时间影响了这一文化习俗,具体表现在土葬与火化的结合、佛教僧侣的参与、含有灵魂不死、因果报应等佛教思想以及佛教文化实物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苏北地区;丧葬习俗;佛教思想;火葬
苏北地区拥有在江苏乃至中国都独树一帜的丧葬习俗。它的形成受地理因素、传统的生产方式、儒家伦理道德、封建社会中的宗法制度以及等级制度、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影响。其中,儒家思想起了主导作用,而佛教则长时间影响了这一文化内涵。虽然苏北各县市的丧葬习俗略有不同,但在整体上有诸多共性,而蕴含的佛教思想就是其一。本文仅就苏北丧葬习俗蕴含的佛教思想做简要的论述,以弥补前人研究缺憾。
1 土葬与火化的结合
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①。古代中原汉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普遍实行土葬。但处于汉地的苏北地区却盛行佛教才提倡的火葬。
佛教倡导火葬,是因佛教始祖佛陀死后,火葬以取舍利,弟子遂效仿。佛教传入中原后,僧侣率先继承了这一制度。此后佛教经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迅速蔓延到中国各地。汉人们在接受佛教的同时,自然也接受了火葬习俗。佛教在传入苏北地区后,火葬之法也随之传入,对下层民众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由于苏北紧邻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地区,儒家思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封建伦理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进行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中,火葬之法到了苏北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了纯粹的火葬,形成了半火葬的特殊现象。
半火化,即将死者的遗体并不是全数火化,而是在火化实施时留一部分。这种情况在苏北地区很常见。
土葬与火葬相结合,改变过去全躯土葬的做法,就是将死者火化后,将其骨灰放入棺材之中,仍用土葬。苏北地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于是早在历史时期就形成了一套以土葬为主要形式的儒家丧葬习俗,佛教的传入,火葬有着土葬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深受下层民众的欢迎。于是,在儒家与佛教长时间的反复较量中,产生了这种不土不洋,半儒半佛的折中的特殊葬俗。
2 丧葬之事中佛教僧侣的参与,主要表现在请僧侣进行超度。丧葬用佛事,唐时已有。到了宋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一般人家,葬礼大量使用佛事,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仪式。苏北地区更是深受影响,僧侣参与丧葬的情况很常见,情况大体有:
其一,苏北农村请用僧侣参与葬礼的多是客死他乡和非正常死亡者。至于寿终正寝的老人,除非老人生前有要求,否则很少使用。
其二,参与情形。
停尸招魂,客死他乡或非正常死亡者,其家属多在其死后三天至七天。请僧侣在他的家门口念材头经,主要目的是想借助佛的力量,将其魂魄召回。
入棺,将死者的死因和生辰八字告诉僧侣,推算出下葬的吉日。
超度,民间传说人在非正常死亡后,心有不甘,极易成鬼或煞。因此,在人死后不久,经常会请一些和尚举行水陆法会,以超度亡灵,减其煞气,使其顺利转入轮回和投胎转世。
近年来,苏北农村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农村地区僧侣参与丧葬的现象日益减少,而城市却在增加。出现这个现象是物质条件的原因。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佛教在社会化和世俗化的同时,也不免染上社会陋习。苏北地区请僧侣做法事,花销最少几千元。丧礼本来就隆重,花销巨大,一些农村家庭不堪重负,对于佛事,除非死者生前有所要求,否则能省就省。而在城市,丧礼的程序则大大简化,少了农村的繁缛礼节。因此有能力请僧侣们参与,以增加丧礼的正式性
3 苏北丧俗中含有灵魂不死、因果報应和轮回的佛教思想。
(一)灵魂不死的观念古已有之,佛教传入后,我国有了系统的灵魂不死的思想。佛教认为人死后,只是肉体上的死亡,而精神即灵魂仍在,并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灵魂不死的思想对苏北丧葬习俗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烧五七、烧周年、烧百天等纪念活动。(一)灵魂不死的观念古已有之,但这只是一种自发的迷信心理,并未纳入到真正的道德体系之中。
随葬品方面,苏北民间认为,人死后会进入代另一个世界生活,即所谓的西天世界。因此民间会为死者用纸扎制一些纸人、纸马等随葬。随时代的进步,随葬的纸制品的品种也扩展到电视机、电冰箱、汽车、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更有甚者连飞机也包括在内,个别富裕者,甚至会将一些金银制品随葬。同时也大量焚烧死者在阴间所用的货币--冥币。以上均说明,在苏北民间灵魂不死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才会制造出这么丰富的随葬品以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
(二)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佛教把人生分为前生、今生和来世,把报应分为先报、现报和后报。因此,乡民相信,人死后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为菩萨、神仙,或重新投胎转世为人,或转生为动物,大恶者进入地狱受苦。为了让死者的灵魂有一个好的归宿,在对死者后事的处理上必须谨慎。因此添加了许多的佛教内容,表现在烧五七、烧百天、烧周年和水陆法会。
烧五七、烧百天、烧周年,就是在死者死后的三十五天,一百天和一年的时间,对死者进行祭奠的一种形式。这些活动中,为死者多多焚烧纸钱,并请僧侣们前来诵经。目的是增加死者的阴德,为其增加财务,使其在阴间能够贿赂阴间官员,打点关系,早日投胎转世。
水陆法会,在苏北地区多是对一些非正常死亡者或生前名声不佳者进行的超度佛教仪式。苏北地区的水陆法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在内容、规模上大大简化。基本上请僧侣们念经超度,时限为一到三天。目的就是为这些心有不甘或生前为人不佳的死者进行超度,减其怨气或增其阴德,使他们以后少找家人的麻烦或者在阴间减少罪恶,早早投胎。
4 佛教文化实物体现
苏北丧葬习俗中的佛教文化因素最明显的表现在丧礼之中所用的花圈(为丧礼专用的一种物品,意义就是哀悼死者,有其来表彰生前的功绩,在花圈之上有佛教特有的标志:卍(汉语读wan,4声)。卍字符号的含义,据佛经观点: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它是表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卍字的符号,有向右旋和向左旋两种情形。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右旋是对的,左旋是错的。其实在唐朝的则天武后时代,曾经创造了一个字——卍,念做「万」字,表示吉祥万德的意思,就是左旋;希特勒使用的是斜角形的卍,佛教则是正方形的卍。至于印度教则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而西藏的喇嘛教用右旋,苯教(bon-pa)则用左旋。
总之,卍字形的标志是佛教特有的文化内涵。而在苏北地区丧礼中所用的花圈上竟也有这种符号。究其原因,可能是民众在接受佛教信仰之后,对卍字形的美好含义也随之接受。于是在丧葬礼中也自然的加入了这一符号。
5 结语
综上,佛教对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火葬、僧侣参与丧葬,因果报应、天堂地狱等观念的渗透上,以至于千百年来,苏北地区民众一直被这种半迷信半宗教的仪式左右,并使苏北形成了繁琐复杂和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
参考文献
[1]牛延峰.发乎道德,应乎福祸——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精神与特色.五台山研究.2008年第1期.
[2]尤志心.卍字手功法初探武当.2007年第3期;
[3]于力“卍”是什么意思?.党政干部文摘.2002年8期.
[4]戴晓云.北水陆法会修斋仪轨考.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5]王海林释译.瑜珈师地论--中国佛教经典白话版.台北:台湾木石文坊,2006年。
[6]朱绍侯,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慈平(1984—),男,汉族,山东枣庄人,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自2011年8月迄今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一中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