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区劳务输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2015-12-19王凯
王凯
摘 要:当前,随着城乡统筹工作的推进,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构建和谐的城乡经济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此,就如何搞好布拖劳务输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加快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步伐作如下浅析。
关键词:彝区;劳务输出;问题;对策
1 布拖劳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大凉山区(东经102°43′—103°04′,北纬27°16′—27°56′),距州府西昌114公里。与昭觉、普格、宁南、金阳等县接壤,与云南省巧家县隔金沙江相望,于1955年3月建县,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全县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有耕地31.65万亩,林地84万亩,草地118萬亩。全县分5个片区,辖3个镇27乡,190个行政村。全县约有 17.8 万人口,彝族占总人口数的94%,总人口中农业人口为16.6 万人,占93%。2013年,布拖县计划完成劳务输出46200人以上,全年劳务收入实现2.6亿元以上,务工人员人均务工收入5600元以上。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粮猪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全县农村居民十分贫困。从2000年左右开始,农村劳务力开始外出到新疆、北京、成都、山西、河北等地务工,2012年,实现劳务收入2亿多元。
2 布拖劳务输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输出模式单一,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我县外出务工从2000年左右开始至现今,80%以上的务工人员都是一种自发的,依赖亲带亲、戚带戚的外出模式,表现出某个村寨甚至某个乡镇的劳动力外出后都集中分布在一个地点甚至一个企业务工。在这样的输出模式下,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特别是少数务工人员受到工伤后,由于汉语水平低、交流困难加之文化水平低下,不懂劳动法律法规,多数人抱着多得不如现得,采取家族“调解人”“私了”的索赔方式,甚至少数人索赔无门,导致索赔路上遥遥无期,合法权益得不到任何保障,对外出务工人员后半生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少数人基本生活难以维系、生活举步维艰。
(二)文化水平不高,技能低下,务工收入和就业稳定性差。
目前我县外出务工的人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外出务工人员的比重为2%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外出务工人员的比重为10%左右,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外出务工人员的比重为88%左右。同时,外出务工人员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较少,大多只能在砖厂或者在新疆棉花地靠体力劳动务工,致使务工收入低下。对技能要求高、劳动报酬高的行业或企业望而止步。
(三)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劳务中介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县虽然有专门的办事机构,成立了劳务开发中心,由统战部部长任劳务办主任,县农办主任兼任常务副主任,同时配一名专职副主任,三个劳务开发中心事业编制,现阶段已有2个编制。劳务输出没有专门的办事机构或者全部由政府包办,劳务经济发展十分滞后,劳务输出中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也层出不穷。
(四)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空巢老人等现象突出。在大批外出务工过程中,一是多数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够,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二是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后,空巢老人现象十分突出,农村田地荒芜较为普遍,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已产生长很大的影响。
(五)务工人员创业意识不浓,缺乏长期规划,小富即安、修房造屋等观念较强。主要表现为:一是将务工收入实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二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回老家修建房屋;三是部分对象有一定积蓄后,坐吃山空,缺乏创业的思维,回乡创业的人太少。
3 对策及建议
为了推进劳务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建立劳务输出——招商引资——返乡创业——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良性发展路子,解决劳务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我县劳务输出的现状,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
国发[2009]3号文件、西部大开发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和州、县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此,建议以健全和完善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功能为基础,以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为平台,成立以县人社局为牵头单位的社会保障服务站,落实专(兼)职社会保障员,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于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动态的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同时加快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将人力资源网络向乡镇、村延伸,将所有的就业政策、用工信息直接发布到村、组,构建县、乡镇、村于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
(二)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一是针对培训分布散、广的现实情况,建议整合所有培训资源,统筹协调县劳动就业局农民工技能培训任务,县扶贫办劳务扶贫培训任务,县农业局阳光工程培训,县农办劳务品牌培训,县总工会技能培训等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将扶贫培训、惠民培训、就业培训等培训实行部门统筹,以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有序开展,实现培训市场的良性发展;二是依据我县劳务品牌,整合现有培训机构,实现培训机构资源的有机配置,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包装和充实劳务品牌内容,挖掘民族工艺,树立品牌形象,增强我县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三是与县外企业和县内企业联姻,多形式的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培训—就业的一体化;四是结合当前我县农办与州农技校合作为农民免费技能培训这一机会,提高我县外出务工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增加其就业几率。五是建议州、县两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在我县成立职业学校,抓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把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部份全部招入职业技术学校培训,由学校给企业联系,并根据用工企业的需求来开展定单培训,定向输出。针对80%的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依托乡镇党校的力量开展一些引导性的培训,如进城务工的一些安全常识,或遵守企业的规章,遵守法律法规、怎样维权或怎样向当地相关部门申请救助等一些基本常识的培训。
(三)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劳务输出模式。
为了减少外出务工人员的无序性、盲目性,实现劳务输出的有序性,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和务工收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劳务输出格局,将培训、就业、劳务开发引入市场机制,以尽快实现劳务输出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
(四)以小额贷款为依托,以创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创新就业方式,以创业促就业,逐步建立“劳务输出就业—招商引资—返乡创业”的良性发展模式。
结合我县城镇化建设,依托县内攀西药业、安宏洋芋淀粉厂、建茂食品等企业的同时加大招商力度(因为仅这几家企业规模小,用工人数较少,无法满足我县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外出务工为主转变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为主。
加强“新农通”信息的采集和发布。
为方便农民工及时了解企业用工信息。要充分利用我县已开通的“新农通”信息平台。通过“新农通”这个平台把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和品种的引进与推广、种植业病虫害防治和牲畜疾病预防与控制,农畜产品的市场行情与农资价格信息,外出务工信息、农民生活实用信息、个性化需求信息等发布到全县的有移动手机的农户手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六)利用农村社保、新农合以及教育扶贫等政策,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让外出务工人员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