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鹏
2015-12-19
张应鹏
ZHANG Yingpeng
1964年出生
1992年入学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
现任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
YU Lei
于 雷
1973年出生
1990年入学东南大学建筑系
现任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
CHEN Yong
陈 泳
1971年出生
1989年入学东南大学建筑系
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
与母校学术关联
母校永远是我们的学术之源,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在建筑研究所齐康老师门下的那段共同经历。当时齐康、赖聚奎、陈宗钦、王建国、段进、郑炘、张十庆和张宏诸位先生济济一堂,老中青结合各有所长,给予我们丰富的营养。齐老师关注地区性的建筑与城市形态特色,善于因地制宜地从场地文脉中寻找突破,因此每个设计作品都有创新,并且具有很深的艺术功底,不拘泥于建筑手法,这对我们建筑观的形成影响很大。在此期间通过大量的建筑实践,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从方案构思、施工图到现场的全阶段训练,对项目的独立把控能力开始培养起来。应该说建筑研究所的这种学术团体的氛围以及对建筑师的培养思路也是我们创立九城的重要思想来源。
从学院毕业后,我们非常关心学院的发展壮大,挂念学院的老师和同窗,希望以自己微薄的努力为学院的发展助力,也希望能从与学院的关联中继续学习提高。近些年应学院老师的邀请我们多次做为学院课程答辩委员回校参加本科同学的课程答辩;同时作为一个活跃在一线设计市场的知名设计机构,九城都市也为多批学院的本科和研究生提供了实习机会,其中一些优秀的同学毕业后选择加盟公司成为我们的工作伙伴。
学术简介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于2002年由张应鹏和陈泳发起创立,在苏州和上海两地设立工作室,2004年于雷加入。3位建筑师均是东南学子,而且都有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的学习经历,3人的学术研究均强调建筑设计的人文价值。共同的起点、相近的学术兴趣和共同的理想将我们凝聚在一起,通过九城都市这样一个平台来呈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一种探索。
张应鹏首倡九城都市建筑设计的人文价值倾向。他的学术研究方向是建筑设计中的非功能空间。从2002年至今创作完成大量优秀设计作品,多次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活动建筑,环境双金奖,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一等奖,威海国际建筑展金、银、铜奖,大连国际典范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苏州市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优秀设计奖等。张应鹏在从事建筑实践的同时,还作为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和客座评委,积极参与高校的建筑学教育之中。同时,曾作为《世界建筑》《万象当代建筑》等建筑媒体的编委,作为世界华人建筑协会理事,作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的执行委员,积极组织、参与建筑界的各种学术活动,为推动我国建筑创作的繁荣,活跃建筑创作的气氛,提高建筑创作的整体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于雷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是空间公共性研究和商业空间中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出版了专著《空间公共性研究》;结合在苏州的设计实践研究地域主义的设计策略,并与在学院工作的同窗好友吴晓教授一起合作翻译并且出版了《新乡土建筑》一书。加盟九城后相继有一批项目建成,作品曾获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优秀设计金奖、中国建筑学会威海国际建筑展银奖,以及其他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并且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
陈泳的主要学术方向为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也是同济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国际城市形态研究会(ISUF)中国分会理事,出版专著《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获中国大学出版社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10年获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奖励。近期重点是人性化的建筑与城市形态研究,已发表国内外专业期刊论文30多篇,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重点地区城市设计项目20余项,涉及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区、交通枢纽地区和历史街区及地下空间发展等方面,并10余次获得国家与省部级以上奖励。
1 苏州科技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协作江苏中心行政楼
2 吴江盛泽幼儿园
3 苏州市实验小学
4 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知湖轩